我是印度的手机之王。

中国手机品牌主导印度市场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65438+4.52亿部,同比增长10%。在前五大品牌中,中国品牌占据了三席,分别是小米、vivo和OPPO,分列第一、第三和第四。

总体而言,中国手机制造商去年占据了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60%。印度已经成为中国智能手机的第二故乡。

这波出海潮始于2014年,当时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发展迅速,很多本土品牌迅速崛起,但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于是小米、OV、一加等品牌纷纷出海,印度成为了同一个目的地。

这不是中国手机第一次在印度成名。早在四五年前的功能机时代,在深市起家的GFive在印度市场曾经叱咤风云,与当时的行业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一争高下。

基伍手机创始人张文学是印度最早创新的见证者。

大学主修模具的张文学,毕业后从模具做起,后来又做起了高仿机的外壳和改制机。2005年,他开始代工海外手机品牌,当时印度著名的照明和钟表品牌阿旃陀就是他的客户。意识到海外市场的巨大机遇,他成立了基伍国际公司,生产功能性机器并销往印度和非洲。

印度一度成为基伍最大的市场,几乎在所有的州都设立了办事处。基伍在古尔冈的总部和各邦办事处有300多名员工,张文学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趟印度。

2010年,基伍年销量近6000万台,一度占据超过10%的区域市场份额,仅次于三星排名第二。这让基伍在印度一鸣惊人,各大媒体都上了头条:“Gfive是谁?”在2011接受《经济时报》采访时,张文学甚至透露计划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

最近,本文采访了基伍国际创始人张文学。

我应该是第一批做印度手机市场的。

2005年,我在做手机代工。当时印度第一本土手机品牌阿旃陀就是我们的客户。这个品牌是非常著名的照明品牌。一个月能卖出20到30多万部手机,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当时,除了头部品牌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和LG,很少有人能每月出货超过6.5438亿部手机。

这让我对印度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成为了建立基伍国际专注海外市场的基础。

08年我成立基伍国际,进入印度市场和北非几个国家,算是较早进入印度的手机品牌。

当时印度主要的手机品牌是诺基亚和三星,一台功能机可以卖到200美元左右,一般人买不起。

当时印度普通工人的收入大概是一个月100美元。如果手机太贵,就很难普及。我们切入市场的价格是根据用户的收入决定的。从一开始就靠产品设计,性能,性价比往前跑。

我们的出厂价在50美元左右,当时印度的关税很低,只有2.5%,手机零售价定在80美元。

这样我们的价格只有三星和诺基亚的60%左右,但质量和功能差不多,很容易打动消费者。很多印度人第一次买基伍手机。2010年和2011年是我们销售最好的年份,一年可以在印度卖出6000万部左右的手机。

手机价格较低也得益于中国的产业链。一是与比亚迪、富士康合作,依靠资源整合降低成本。第二,我们自己的利润不高。与印度市场顶级品牌超过40%的利润率相比,我们的利润率在20%以下。

在产品创新方面,基伍比三星和诺基亚等国际品牌更快。

2007年,我帮海外品牌做双卡手机,比诺基亚和三星早很多。基伍国际成立后,我们也针对海外市场推出了很多独特的功能。

2008年,在印度的一个小镇,我看到当地人在一辆汽车前排着长队,花10卢比用汽车电池给手机充电半小时。之后,我们推出了可以使用5号电池和双电池的手机,重点是“长待机”,可以袖手旁观长达40天。

我们卖的最好的手机是“四卡四待”手机。当时印度有11运营商,每个运营商网络内的电话和短信费用较低,不同运营商之间的通话和短信费用要高出3到4倍。一张手机卡的价格只要10卢比。为了省钱,用户会同时购买几家不同运营商的手机卡。我们的“四卡四待”手机也会派上用场。

我觉得可以开拓印度市场,一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性价比极高。

2010基伍手机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仅次于三星。印度基伍国际的总部设在古尔冈,在印度27或8个邦设立了分部。编制内有300多名员工,我一个月去一次印度。

2011年后,基伍被迫退出印度市场。

当年年底,因为专利问题,爱立信和诺基亚在印度等市场将基伍国际告上法庭,被告是HTC和中兴。

作为后来成长起来的企业,GSM 2G领域的专利技术基本是空白。爱立信和诺基亚在印度有着丰富的专利布局,印度法律对专利的整体保护也比较严格,而我们彼此又没有专利可以交换,所以在这场专利官司中我们非常被动。

从2012到2016,我的主要精力就是去各个地方打官司。

2013我卖掉股权,退出手机市场。该品牌已被授权给一些外国公司。目前在印度仍有合作伙伴自行负责生产和销售。我向他们介绍中国供应商。

退出印度市场后,想过在国内市场做智能手机,但觉得自己基因有问题,最后放弃了。我现在觉得如果没有专利官司,还是有很大机会留在印度市场的,因为品牌和渠道都比较成熟。

作者:罗瑞瑶宋陈冰

志祥。com是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