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网》和《科学发现》有什么区别?

SciFinder可以说是CA的网络版,具有完备性的优势和目前最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总的来说,我觉得WOS和贝尔斯坦不能与之相比,因为WOS侧重于引文体系的建立,文章内容和指标体系的建立没有SF全面和智能,无法分析文章内容。比如我们在做主题检索的时候,在SF中输入Luminescent这个词,就可以在结果中找到荧光粉、荧光等约定词。我相信这在WOS是做不到的。同样,我们可以通过对顺丰中的指标词的分析,对文章的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知道顺丰的指标体系的建立都是人为的,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我相信65438。其他数据库都是机器索引,不足以全面反映全文内容。对于贝尔斯坦来说,专业背景可能很清楚有机化学。可以说是反应数据库或者事实数据的数据库,只包含反应和一些理化数据,不包含专利,所以更新比较慢。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数据库是完美的,比如顺丰,它也有它的缺点。以引用系统为例。虽然现在SF也在加强引文体系的建立,但是引文也只是逐步覆盖了95年左右,WOS号称已经覆盖了1900年,但是也要看你学校有多少权利购买,能不能链接到1900。不过关于引用体系,小弟认为有近5-10年的引用就够了,因为从科研的角度来说,一个很新的领域的引用只能是近几年才出现,或者要好几年才能出现,所以如果从引用开始,就不会落后别人好几年。这是问我弟弟的问题。说到beilstein,我觉得这个数据库也有它的亮点。第一个是他的事实数据,确实很多,它在1980之前的反应会比顺丰好。尽管SF now中的响应比beilstein中的多,但这两个数据库中响应的覆盖年份是不同的。可以说,对于1980之前的反应,以及一些经典的反应,可能在beilstein找更好,但如果说一些新的反应,尤其是一些专利中的反应,那么在SF找肯定会比在beilstein找好很多。这是两个数据库在反应检索上的一个区别,但是如果单凭这个区别不足以反映两者的区别,如果大家都用过这两个数据库,那么这两个数据库是如何检索反应的就应该很清楚了。在beilstein中,除了反应物和产物,还需要设置溶剂、催化剂、产率和反应步骤。用贝尔斯坦的销售人员的话说,“这不是找到我们的更好方式。”但是在SF,我们不需要这么做。我们只需要设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关于反应的所有信息,如催化剂、反应步骤和溶剂,都可以通过SF中的后处理功能实现。可以想象两者在检索上的思路和区别。贝尔斯坦在检索之前限定了检索的范围,因为他的检索范围都是我们科研工作所知道的。当然,你不必限制它,但接下来我们需要一个一个来看。我知道一件事,就是真的有人把第一次检索到的1000多条回复看了1遍。哦,我的天啊。对于顺丰来说,相信没那么麻烦。我能第一时间得到最广泛的结果,通过分析得到我感兴趣的反应,有时还能得到一些我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