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开学时间2023

大学专业:

厦门理工学院是一所面向本科学生的理工科公办院校。

官方网站://

官方地址:福建厦门

官方电话:0592-6291678

电子邮件:zsb@xmut.edu.cn

厦门理工学院坐落于“高品质、高价值、现代化、国际化”的海上花园城市厦门。是福建省公办本科高校,实行以省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秉承“以学生为本,服务行业”的办学理念,遵循“懂而精,与时俱进”的校训,积极探索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对外合作三位一体服务地方发展,打造“亲业、开放、国际化”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学校创办于1981(原庐江职业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厦门工学院”。2011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首批“国家特殊需要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2012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3年获批“福建省重点建设大学”。2016年入选应用型本科高校“十三五”发展工程高校(全国100)。2017年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被评为首批示范高校(全国99所)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全国66所)。2018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并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已获得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工程、管理、艺术等所有主要学科,学校现设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峡商学院), 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软件工程学院,等等。 目前,学校拥有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建筑艺术理论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艺术、机械、材料化工、能源电力、民用水利、会计、体育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3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经、管、文、艺、法等学科;全日制学生(含研究生和留学生)近2万人;截止2021、11年末,学校有专任教师近11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56%,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96%,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心。学校确立了“工科优势、文科特色、理科扎实、跨学科发展”的学科专业发展战略布局,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材料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软件与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创意与设计、商业与金融服务八大专业群。目前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与控制科学与工程等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2个省级应用型培养学科。根据Clarivate Analytics于2021年3月25日发布的数据,我校作为2021新增的7所高校之一,全国333所高校,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标志着我校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取得新的突破。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围绕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校企合作、中外合作、闽台合作等多种培养方式。学校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招生。学校毕业生以“务实精神好、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足、外语水平高”的特点广受业界欢迎,就业率位居省内高校前列。我校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学生竞赛中成绩优异。2017年以来,他们在各类学生竞赛中获奖近3000项,国家级奖1000余项,10000名学生获奖,连续三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发布的2015-2019年和2016-2020年全国学科竞赛排名结果中,我校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1。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中国与世界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世界大学生健美操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光电设计、结构设计、物流设计、机器人、英语大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省级及以上一级专业建设点18个,其中国家级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国家级专业5个,省级专业6个;省属高校服务业专业8个;9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一级本科3个,省级71;新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5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个,省级2个;省级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5项;国家级思政示范项目(示范课程、名师、团队)1个,省级思政示范课程2个,省级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思政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优秀项目6个;教育部的85个合作教育项目;国家级教材4本,省级教材3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公共基础课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平台5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4个;省级示范学校和企业* * *建成1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263个,省级713个;被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授予“2018智慧教学试点项目”。2009年以来,获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二等奖1项,省特等奖3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9项。6个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6个专业通过了台湾省IEET工程与科技教育认证。认证专业数量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坚持以立德庶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认真实施“阳光雨露计划”,开展“温暖三部曲”主题教育活动,培育一批以“文明班级创建”、“素质培养主题周”、“周末文化市场”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把学生带入舞台中央,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长成才路上的主角。积极搭建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的服务育人平台,“厦门科技大学E Up”微信公众平台荣获福建省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贯彻“互助”工作理念,构建学生安全信息网络;深入开展“家庭教育”,积极引导“家庭体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研平台建设扎实。目前拥有福建省客车与特种车辆R&D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与安全技术研究院、福建省客车先进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光电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功能材料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风灾与风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医疗数据挖掘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软件评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35个,包括福建省农村污水处理与水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福建自然灾害监测大数据研究所、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海峡两岸文化创意研究院、省内高校新型智库等,厦门市科研平台22个。科研水平提高很快。科研项目水平、数量、经费总额连续十年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2012至今,学校* * *承担各级垂直项目近2700项,水平项目2000项,研究经费4亿多。“十三五”以来,新增国家项目127项,新增省市重大项目19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新增省部级以上奖励4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及以上9项;授权发明专利45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310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厦门高校中率先启动服务海西/厦门行动计划(2009-2013);制定并实施《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大学科技园的建立和国家级众创空间的创建,吸引了一批优质上市企业入驻园区,产值超过2亿元。与夜香集团、瞿颖科技、冠捷科技、洪辰科技、御景光电、连欣电子、发展水晶照明、麦考迪集团、ABB公司、浩康家居等30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参与组建集美区产业技术联盟,担任学院首任轮值主席。积极参与“山海合作”,与龙岩市、连城县相关单位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设立“厦门理工学院龙岩工程技术”等驻场服务机构,为闽西南科技企业、产业管理部门、产业园区提供科技服务;创建了全国首家高校红色孵化器——厦门龙梦大厦红色孵化器;与漳州诏安县、产学研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多个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建立全球安卓研发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中心、触控产品检测中心等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福建省服装设计产业技术开发基地;积极参加“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每年发布“两岸创意经济研究年度报告”。与中国航天集团、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厦门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厦门华联电子、TPV显示器等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并通过工信部审批的一批项目,总投资近3亿元。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 * *与澳大利亚orel国立大学、马来西亚科技大学、里贾纳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日本琉球大学、韩国全北大学等60余所优质高校开展了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与俄罗斯国立奥廖尔大学共建高端轴承研究中心,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共建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共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高级信息工程师学院等海外名校开展师生交流和联合培养。实施国外高端院校人才引进和聘请海外教授计划,招收海外华裔学生、港澳台学生和国际学生来校就读。闽台合作先行先试,与台湾省3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不断创新闽台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与台湾省铭传大学共建“海峡商学院”,与冯佳大学合作等“闽台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洪辰科技集团启动双元教学模式,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与台湾省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和袁泽大学联合举办闽台联合培养福建教师项目。 学校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连续三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地方经济“人才摇篮”。近年来,学校的办学成绩、综合改革、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等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多次肯定。根据省教育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福建省高校发展潜力监测报告》,我校在福建省高校发展潜力排名中进步显著,发展潜力在福建省11重点建设高校中排名第六。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排名结果,该校在2016至2020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名中位列1,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发展指数(2020年版)》中位列17。根据上海市软科学部门发布的“2021软科学中国大学排名”,我校在全国理工科大学中排名第256位,119,在省内上榜大学中排名第7位。

其他信息:

学校定于2020年8月29日起,分批、错峰安排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学生返校。1.研究生定于8月29日、30日返校。2.本科生根据实际教学安排分五批返校,每批时间点为:8月29日、8月30日、9月3日、9月9日、9月13日;各批次返校具体名单及相关要求由二级学院通知学生(与本通知同步)。3.新生(含研究生、本科生)应按录取通知书注明的时间报到,不得提前到校。4.在接到返校通知前,仍在国(境)外的外国留学生暂不入学和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