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集团的机器人销售怎么样?

全球首例5G超长距离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完成。医生控制远在3000公里外的贵州安顺“妙手”机器人的主手和从手,为患者同步切除肿瘤。此次远程手术使用的手术机器人是高伟集团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机器人手术系统。不仅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还成功获得国内首张微创机器人牌照。与进口手术机器人相比,“妙手”机器人不仅具有小型化、集成化的特点,其机械臂还可以实现540度末端旋转,不仅精确再现了医生的手术动作,解决了机器人的全套技术难题,还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大大降低了国内患者的医疗费用。

1988年,37岁的陈雪莉在担任威海市环翠区田村福利院院长时,发现一次性输液器有大量商机,于是向税务所贷款2.5万元,创办了一个小型医疗器械厂——山东威海医用高分子制品总厂。创业之初,这家小厂只生产一次性输液器,后来逐渐生产注射器、输血、输液针等产品。靠着这样的低值医用耗材,这个以陈雪莉为首的小厂迅速发展起来。

人才成为当时高伟发展的重中之重。20世纪90年代初,一次性医疗器械没有国家标准。在陈雪莉的一再努力下,高伟“敲开”了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和青岛海洋大学的合作大门,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一次性输液器标准化生产车间。于是,陈雪莉鼓足勇气,一头扎进了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大门。

1999,高伟医用高分子研究中心成立。第二年,时任该所高分子应用研究室主任的尹景华来到高伟担任总工程师,开创了科研人员到企业工作的先河。尹晶华的到来也直接催生了静脉留置针的国产化。如今,中国每五根静脉留置针中就有一根来自高伟。

在陈雪莉看来,伟哥发展到今天,创新最终体现在产品上,但实际上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凭借高素质的R&D团队和庞大的R&D投资,伟哥不仅升级了传统的输液系列产品,还建立了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引进了心脏介入、骨科、血液净化等领域的专家。,并要求高技术产品的生产率和附加值。

从瞄准“国内一流”到“世界一流”。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万艾可多年来建立了广泛的技术联盟,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30多个R&D中心和联合实验室。超过65,438+000名院士担任企业技术顾问。此外,伟哥还通过股权合作的方式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共同开发高端产品。

曾经,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甚至需要从日本进口一根针。如今,秉承“真诚忠诚良心”的核心价值观,高伟已经从一个乡镇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目前,维高拥有医疗器械和药品1000多个品种、20多万个规格,拥有专利15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400多项,其中30多项列入国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100多种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为国家节约3000多亿元。2021年,伟哥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这个成绩,在陈雪莉眼里,是坚定的创新内容的体现。

“与白色使者共创健康未来”一直是高伟集团的企业使命和社会责任。作为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民族品牌,高伟肩负着以实际行动积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任。未来,高伟将继续加强数字化转型,强化创新驱动,助力山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