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使用的职能解释了我国政府如何推动科技创新。
增长速度惊人:
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中国在R&D的投资在过去一年中增长了20%以上。按照这一趋势,预计今年中国对R&D投资将达到6543.8+036亿美元,有望首次超过日本。后者全年的R&D投资预计为6543.8+03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R&D在中国投资的快速增长令人惊讶,”经合组织科技部部长皮拉特说。“为了赶上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经合组织国家需要提高R&D系统的效率,并找到更多刺激创新的方法。”
根据OECD的报告,R&D占中国GDP的比重已经从1995年的0.6%上升到2004年的1.2%,甚至超过了世界第一的中国的经济增长。
“中国从上到下都开始重视科技兴国和技术创新,都意识到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支柱。”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对相关领域的投入也大幅增加。
在公司层面,麦肯锡公司和清华大学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科技公司正在缩小与外国竞争对手的生产率差距,许多国内科技公司有实力进入国际市场。
跨国企业功不可没。
“当然,研发支出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不仅是针对中国的政府和企业,还包括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增加在中国的R&D投资。”王勇说。
跨国公司增加在中国的R&D投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看重中国日益增长的内需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科技R&D的鼓励和倾斜也是外资企业增加在华R&D投资的重要原因。专家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市场换技术”的思路。
皮拉特还表示,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将他们真正的研究工作转移到中国,因为他们可以在上海或北京雇佣大量高水平的科学家。他说:“有一些迹象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在中国开展基础或突破性的研究工作。”
据官方统计,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R&D中心有近800个,其中相当一部分主要面向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R&D基地开始转型为区域性和全球性的R&D中心。同时,OECD的报告显示,从1995到2004年,中国的研究人员总数增加了77%。
中国科技威胁重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中国对R&D投资已跃居世界第二的同时,西方媒体也再次表达了对中国科技快速进步的担忧。
“这表明中国的研发支出大幅增加,这开始引起西方政府的担忧。”英国《金融时报》昨日报道称。一些西方人声称,中国和印度日益增长的科技实力将成为新的竞争威胁,这可能使西方经济体失去最后的主要竞争优势。
国内专家表示,西方国家之所以炒作所谓的科技中国威胁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确实看到了中国、印度等国家在实用技术领域的快速进步,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感受到的压力也来自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创新潜力。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发展中国家创新的动力和条件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创新潜力。
但专家也指出,一些西方人提出的科技威胁论有夸大之嫌,其目的之一可能是唤醒政府对科教的重视。
“美国政府在反恐上很大方,但在科技创新上可能不舍得花钱。”一些美国科技从业者可能会以中国、印度等国的科技威胁为借口,游说政府加大对科技产业的投入。
然而,根据经合组织昨天发布的报告,美国在R&D投资仍有很大优势,预计今年将达到3300亿美元,仍居世界首位。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未来世界科技之争会更加激烈,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中国离创新之路还很远。
研发经费跃居世界第二,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和进步。然而,专家也警告说,就目前的R&D地位和技术“含金量”而言,中国距离成为创新型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合组织科技部门负责人皮拉特指出,中国的研发支出大部分用于开发,即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改进或重新包装,而非基础科学研究。
“原创性和长远意义的研发还存在一些不足。”北京大学副教授王勇说。他指出,这与国内科研投入的结构以及管理部门在推动创新方面的思维局限有关。
据专家分析,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很多科研机构实际上是以基础科研为主。然而,随着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更多的机构更加注重与市场的结合。为了尽快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他们往往只看到了技术创新的短期经济效益。这种情况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中国对原创科技的研发不够重视。
专家建议,为减少上述负面影响,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原创性科技研发,同时加强监管,让R&D资金“用在刀刃上”,防止科技资金使用中的滥用和腐败。
科技创新的原创性不够,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推动创新的思路有限。比如在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中,创新项目往往是“量而不顾质”。
中国内地企业的专利申请都是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领域,而在科技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领域,有一半的申请来自在华外资企业。
科学家一般不关心这个。日本的技术值得抄袭。是不是很科学?亚洲没有科学家,因为他们整天比较这个比较那个,忘记了科学本身。我自己是学技术的,但对理科不感兴趣。科学是伟大的,技术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