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居里夫妇

皮埃尔·居里于1859年5月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医生家庭。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性格多思,难改心意,沉默寡言,反应迟钝,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上课跟不上。人家说他智障,所以从小没进过中小学。他的父亲经常带他去乡下收集动物、植物和矿物样本,这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并学会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当居里夫人14岁时,他的父母为他聘请了一位数学和科学老师。他的数学和科学进步很快。16岁,进入巴黎大学两年后,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物理学硕士学位。1880年,他21岁的时候,和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1891年,他研究了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在他的科学研究中,他还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如压电晶体秤、居里天平和居里静电计。1895年7月25日,皮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结婚。

玛丽·居里(1867 165438+10月7日)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华沙,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16岁,她以金牌成绩毕业于华沙中学。因为家里负担不起她继续学业的费用,她不得不做了六年家教。后来用自己的积蓄,在姐姐的帮助下,1891去了巴黎读书。在巴黎大学,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四年后,她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

居里夫妇结婚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了这对年轻夫妇的极大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本质。她首先检查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发现钍和钍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进一步检查了各种复杂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氧化铀高四倍以上。她得出结论,除了铀之外,铀矿石显然还含有一种更具放射性的元素。

基于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经验,居里立即意识到这项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他的晶体研究,加入居里夫人寻找新元素的行列。不久之后,他们确定铀矿石包含的不是一种元素,而是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1898年7月,他们首次将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 65438+二月,他们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他们努力工作以获得纯钋和镭。我在一个破棚子里没日没夜地工作了四年。我用铁棒搅动着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的刺激。经过反复提炼,我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了十分之一的镭。由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获得了1903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皮埃尔·居里因车祸去世,享年47岁。皮埃尔·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着巨大的悲痛,接替丈夫担任巴黎大学物理学教授,成为该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她继续从事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贝尔诺分析了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量了氡和其他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了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因为这些伟大的成就,他在1911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亲身经历了镭的生理作用,他们不止一次被激光射线灼伤。他们和医生一起研究了镭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并开始了放射治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参加了为祖国波兰和第二祖国法国的战场卫生勤务,组织x光车和x光摄影室为伤兵服务,用镭治疗伤兵,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在那里她建立了镭科学研究所,继续她的研究和培养年轻学者。晚年,他完成了钋和锕的提炼。居里夫人在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事镭的研究已经35年了。此外,在战争期间,她建立了四年的x光室,这严重损害了她的健康,并导致她严重贫血。她不得不在1934年5月离开她心爱的实验室,于1934年7月4日离开人世。

居里夫妇一生冷漠而谦逊。他们不喜欢世俗的恭维和赞美,他们不在乎个人的名声和地位。镭发现并成功提取后,他们没有申请专利,也没有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了他们提取镭的方法。他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准备了一克多的镭,价值约10万美元,全部交给镭科院,一分钱没拿。美国妇女会捐赠给她的一克镭没有私用,一半给了法国镭研究所,另一半给了华沙镭研究所。当镭被用来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他们同意不拿走他们发明的所有物质利益。他们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从新的发现中为人类获得幸福。

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

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认为是水、土、火、气四大元素,中国古代信奉金、木、水、火、土五行。到了现代,人们逐渐意识到元素有很多,不仅仅是四五个。在18世纪,科学家们已经探索出30多种元素,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经发现了54种元素。

人们自然会问,还有多少元素没有被发现?这些元素是单独存在的,还是相互关联的?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谜团。

原来,分子并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有条不紊地排列着。如何安排它们?门捷列夫发现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原子量是周期性变化的。

门捷列夫非常兴奋。他将当时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表,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中,每八种计数都与第一种元素的性质相似。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度”。

门捷列夫是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的?

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出生在西伯利亚的波尔斯克。他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16岁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专攻物理化学。1861回国,成为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门捷列夫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发现,该学科的俄语教材陈旧,国外教材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急需一本能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新的无机化学教材。

这个想法激励了年轻的门捷列夫。门捷列夫写了一章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你按照什么顺序安排他们的位置?当时在化学领域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为了找到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一门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这门学科发展过程的最好方法。门捷列夫对此深有体会,他走进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整理了无数卷的人们以往对化学元素分类研究的原始资料...

门捷列夫把握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他醉心于日夜分析思考。夜深人静的时候,圣彼得堡大学主楼左侧门捷列夫的房间还亮着灯,仆人为了安全推开了门捷列夫书房的门。

“安东!”门捷列夫站起来,对仆人说:“去实验室找些厚纸,把篮子带上。”

安东是门捷列夫教授家族的忠实仆人。他走出房门,莫名其妙地耸了耸肩,很快拿来一卷厚厚的纸。

“帮我把它切开。”

门捷列夫吩咐仆人,开始在厚纸上画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应该和这张一样大。开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写字。”

门德尔利亚孜孜不倦地工作。他在每张卡片上写下了元素的名称、原始数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篮子里渐渐装满了卡片。门捷列夫把它们分成几类,放在一个宽阔的实验平台上。

在随后的日子里,门捷列夫系统地整理了元素卡片。门捷列夫的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位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打牌”。门捷列夫像打牌一样,每天把元素牌收起来摊开,收起来又摊开,皱着眉头打“牌”...

冬去春来。门捷列夫没有在混沌元素卡片中找到内在规律。有一天,他坐到桌边,又摆弄起“牌”来,晃啊晃,门捷列夫像触电一样站了起来。

这些年来,在他面前出现了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加从上到下逐渐变化的。

门捷列夫激动得双手发抖。"也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量的周期性有关."门捷列夫兴奋地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然后迅速抓起笔记本,在上面写道:“尽量按照元素的大致原子量和化学性质排列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门捷列夫终于发现元素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上有周期变化的规律。同年,德国化学家迈耶也根据元素的物理和其他性质制作了元素周期表。到1869期末,门捷列夫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关于元素的化学成分和性质的资料。

无影周期表有什么用?真是非同寻常。

首先,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探索新元素。由于元素是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有规律地排列的,所以在两种原子量不同的元素之间,必然有未被发现的元素。门捷列夫预付了四种新元素的存在,即类硼、类铝、类硅和类锆。很快,预言被证实了。后来,其他科学家发现了镓、钪和锗等元素。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比上个世纪多得多的新元素。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孟德尔的元素周期表。相信在广大青年朋友中会涌现出很多新的化学家,进一步打开微观世界的奥秘。

第二,可以修正之前测得的原子量。门捷列夫在编元素周期表时,修改了大量元素的原始量(至少是17)。因为根据元素周期律,之前测得的很多原始量明显不准确。以铟为例,认为它和锌一样是二价的,所以确定其原子量为75。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钢和铝都是二价的,它的原子量应该是113。正好处于钙和锡之间的空位,性质也合适。后来的科学实验证实,门斯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最神奇的是1875年,法国化学家Boisbaudran宣布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镓,比重4.7,原子量59分。根据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推断镓的性质与铝相似,比重为5.9,原子量为68,估计镓被钠还原。一个根本没见过镓的人,居然修正了它的第一个发现者测定的数据。实验结果非常接近孟德尔的判断,比重为5.94,原子量为69.9。根据孟德尔提供的方法,用布氏法对镓进行了新的提纯。原来不准确的数据是因为秤中的钠,大大降低了它的原子量和比重。

第三,有了元素周期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思维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比如通过元素周期表,有力地证实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原子量的变化引起元素的质变。再比如,从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出,对立的元素(金属和非金属)在对立的同时,显然存在着统一和过渡的关系。哲学中有一条定律,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

类型上升。元素周期表就是这样,把发现的元素分为八大族,每个族又分为五个周期,每个周期、每个类别中的元素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排列,循环往复。

元素周期律一举将三种元素联系起来,使人们认识到化学元素的变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各种元素相互孤立、互不关联的观点,将化学研究从无数个体零星事实的无规律罗列中解放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航天精英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钱学森1911出生于上海,1934毕业于上海。

交大。1935留学美国,1938留学加州理工著名专家冯?卡门在她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从65438年到0943年,他与玛丽娜合作完成了远程火箭的研究报告审查和初步分析,为美国在40年代成功研制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的探空火箭和列兵A的导弹的实际设计中,获得的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成为美国北极星、民兵、海神和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反弹道导弹的先驱。

此后,钱学森在超高速跨音速空气动力学和薄壳稳定性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和卡门提出的高速音速流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以他和卡门的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已成为空气动力学计算中的权威公式,并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

由于他在火箭技术理论方面的卓越成就和1949年对核火箭的功能设想,他是当时公认的火箭技术权威学者。

从65438年到0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阻碍,回到祖国,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1956,17年2月,他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立中国国防工业的意见,对中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其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5438年6月+10月,奉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长。

然后,他长期担任航天发展的技术负责人。在他的参与下,中国于6月1960+01,1964成功发射了第一枚仿制火箭。

9月29日,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短程火箭飞行试验成功。1965年,钱学森建议制定人造卫星发展规划并投入国家任务,最终使中国第一颗卫星在1970年遨游太空。

50年代初,钱学森将控制论发展成为一门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为飞机的制导理论提供了基础。他还创立了被广泛应用的系统工程理论。

因为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领域的突出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学院授予他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

5438年6月+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

诸葛亮少年时曾师从水镜司马徽先生。诸葛亮刻苦学习,勤于动脑。不仅司马徽欣赏他,就连司马徽的妻子也非常看重他,她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动脑的男孩。那时候还没有钟表,用日晷来记录时间。下雨天没有太阳。时间不好把握。为了记录时间,司马徽通过定时喂食来训练公鸡准时啼叫。为了多学点东西,诸葛亮想让王老师延长讲课时间,但王老师一直以鸡鸣为准,于是诸葛亮想:如果延长鸡鸣时间,王老师讲课时间也就延长了。所以他上学的时候在口袋里带了一些食物。估计鸡快叫的时候,他会喂它一些食物,鸡吃饱了就不叫了。

童第周

童第周小时候很好奇。当他看到不懂的问题时,他经常问父亲为什么。父亲每次都耐心地给他解释。

有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齐地排列着一排小坑。他觉得很奇怪。他琢磨半天也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问父亲:“父亲,是谁把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敲出来了?”它是用来做什么的?"看到儿子这么好奇,父亲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刻的,是屋檐滴水打下来的。“小童第周就更奇怪了。水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来吗?父亲耐心地解释道:“当然,一滴水是敲不出洞来的,但是久而久之,你不仅能敲出洞来,还能敲出一个洞来!“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吗!这是事实。”父亲的话,在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看着父亲,还是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多了,童第周对学习失去了一些兴趣,不想学习了。父亲耐心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檐水只要常年坚持,就能敲穿坚硬的石头。一个人的毅力是不是不如屋檐水?学习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他的父亲写下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并满怀希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你的座右铭,永远不要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