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益第一
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抓好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完善公益性地质调查的组织管理,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地质调查生产能力,加快地质调查进度,取得一批新成果。
非营利性地质勘查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为各级政府制定发展规划提供矿产资源信息,在摸清矿产资源属性的基础上,协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为地勘投资者提供找矿信息,减少风险损失,特别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商业性地勘的整体经济效益。商业性地勘作为一种产业活动,其生产力由以下五个生产要素决定:一是资本,资本不仅是地勘的启动者,也是启动后的“血液”(即现金流)。因为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劳动力、设备、原材料等。,这些都需要资金。工作运转起来后,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资金。二是劳动力,尤其是具有地质找矿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地质找矿成果是由这种能力认可和决定的。三是技术装备,这是地质找矿的硬件,其性能对地质找矿能量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四是技术和管理,指矿产勘查开采的专利科研成果,以及影响地质找矿效果的组织管理能力。第五,矿产资源的潜力,是储藏在一定空间(区域)内的,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认识它,而不能创造它。以上五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地质找矿的生产力。最短因子决定了其生产能力的极限。因此,地质找矿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任意强化某一元素就能实现的。其中,最具否决性和决策性的因素是矿产资源潜力,其次是找矿空间和勘探区块的选择。地质找矿公益性地质调查是为了解决地质找矿潜力和地质找矿空间选择问题。所以“公益第一”的定位完全符合地质和地质工作的规律。
(3)能直接带动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地勘局提供的信息,已完成的公益性地质成果撬动了数百亿元的后续矿产勘查开发资金。云南的普朗、羊拉铜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吾拉勒、查岗诺尔、智博铁矿,西藏自治区的曲龙、马葭铜矿,辽宁的大台沟,安徽的泥河铁矿等。,都是大企业在重大新发现后及时规划建设,在短时间内发现了大型和特大型矿床。
作为公益促商的范例,西藏自治区驱龙铜矿的成功发现,不仅初步揭开了冈底斯成矿带巨大资源宝库的神秘面纱,而且成为推动西藏矿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引擎,使得大量商业资金涌向西藏,加速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已在西藏曲龙铜矿成立,计划投资28亿元进行勘探开发,2亿元进行商业矿产勘探,5万米进行钻探。
阿吾拉勒矿区新疆智博铁矿成为公益引导商业快速跟进的典范。这种矿物发现于2006年;2007年,对地表进行了初步评估;2008年4月商业跟进,凯宏矿业公司进一步勘探开发;截至2009年底,已投入618万元,拉开了大规模勘探开发的序幕。近40台钻机参与“大会战”,现已探明铁资源储量2100万吨。
云南普朗铜矿找矿突破后,及时进行了工业勘探。云南铜业集团已投资7075万元完成详细调查和可行性研究。总投资48亿元,将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铜矿之一,年产精铜654.38+0.5万吨,上缴税收近5亿元,创造就业岗位7000个。
云南省香格里拉铜矿及其外围铜矿床(点)发现后,仅香格里拉铜矿就引进勘探开发资金6543.8+0.5亿元。在云南省羊拉铜矿,中央投资750万元开展普查后,云南铜业集团投资近1亿元开展首采区勘查工作,已建成日处理能力3500吨的铜选矿厂,成为滇西北首个产值超亿元的铜矿,有力促进了云南省德钦县经济社会发展。
海南宝轮金矿勘查是1999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点项目。发现资源储量超过100吨,矿区平均品位达到9.25克/吨。宝轮金矿开发以来,黄金生产产值达3亿元,成为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