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怎么来的?

问题1:普通话是怎么来的?普通话是现代汉族的通用语,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语言。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一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访问日本,日本人向他建议,中国应该进行普通话教育,以统一语言。谈话中提到了“普通话”这个名字。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在日本留学时,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次“演讲联络会”,并拟定了一本小册子,其中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分字的学者朱在《江苏新信》一书中把汉语分为“汉语”(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对“普通话”下了明确的定义。20世纪30年代,瞿秋白在《地狱之门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绝不限于创作一些新文体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该为中国建立一种现代普通话口音。”“中国各地都要用现代普通话这种新的汉语言,用现代的‘人话’,复音,结尾……”

解放前几十年对“普通话”的定义一直不明确,也有不同的看法。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6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期间,将汉语同音字正式命名为“普通话”,同时确定了其定义,即“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1955 10 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努力推进汉字改革,普及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的社论。文中提到:“中国人的语言是一样的,就是以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 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增加了普通话的定义为“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这一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了普通话的标准,使普通话的定义更加科学、透彻。其中,“普通话”一词的含义是“通用”和“可及”。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同音字,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这是在1955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上确定的。这个定义实质上是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那么如何理解这些标准呢?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就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不照搬北京话的所有读音,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北京话里有很多地方口音,比如老北京人把连词“他(hé)”当“hàn”,“蝴蝶(húdié)”当“húdiěr”,“tell (gàosu)”当“gàosong”。这些地方口音是其他方言区的人很难接受的。此外,北京话还有不同的读音,比如“侵略”这个词,有人发“q τ nLü è”,有人发“qτnlüè”;有的人把“附近”这个词读成“fùjìn ì n”,有的人读成“fǔjìnìn”,这也给普通话的推广带来了不少麻烦。从1956开始,国家对北京话的发音进行了多次修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因此,目前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应以1985出版的《普通话异读字读音表》和1996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准。

就词汇标准而言,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方言”就是以广大北方方言区的俗语为基础,同时要从其他方言中吸收自己需要的词汇。北方方言词中也有很多方言,比如北京人把“晚上”形容为“迟到很久”,把“骂”形容为“小声”,“小气”形容为“小气”;在北方很多地区,玉米叫棒子,肥皂叫胰子,馒头叫包子。所以不能把北方方言的词都当成普通话的词,要有选择。非北方方言区的一些地方...> & gt

问题2:中国普通话的起源是什么?普通话,即标准汉语。普通话是我国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共同语言,以北京音为基本读音,以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主要在中国大陆长江以北地区使用,江南地区一般不说普通话,因为各地都有汉语方言,不依赖普通话”。其中,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讲粤语,中国台湾省官方场合也使用普通话,但口音与中国大陆略有不同。

普通话英语“普通话”来源于葡萄牙语。如今,普通话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联合国六大官方工作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普通话在中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 * *(包括港澳):普通话;台湾省:普通话;新加坡:华人;学术界:现代通用汉语。

简介

普通话以标准化为目标。普通话也是中国的法定国语。全国各地都在使用,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以北京话为基本语音的语言。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3]:

1.方言以北方方言为主,主要考虑到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北京人说普通话。而且作为官方方言有一定的推广历史和基础。北方的汉族虽然有自己的方言,但也会说一点普通话。因此,为了稳定大局,新中国采用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

第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建国初期,美苏对峙。为了避免外国敌对势力的联合绞杀,新中国迫切需要一种* * *谐音来实现新中国国民在不同地区的沟通交流,以使全国人民共同抗击外敌,而普通话在清朝已被满族人推广了200多年,所以继续作为官方语言使用。

历史的发展

商朝

据记载,直到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都是捧中原风雅,这也说明很久以前人们就有“风雅入市”的相同愿望。

隋朝

最早推广* * *的官方政策发现于隋朝。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由于中国北方长期被北方游牧民族统治,汉族的风俗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隋文帝一心要恢复汉民族的礼乐,做了许多恢复汉民族文化的措施,包括命吕法彦等人编《切韵》,审定更多经典纯正的汉文。

唐朝

唐朝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了唐韵作为唐朝的标准读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

事实上,基于中古音系的唐诗发音与今天的粤语非常相似,把粤语称为唐朝的发音也不为过。

——见罗昌培《汉语音韵学导论》[4],附录《唐诗摹仿举隅》,中华书局,1956。

宋朝

宋代在唐云的基础上制定了《广韵》。北宋亡后,南宋刘渊根据《广韵》写了《平云水》。

元朝

元朝的都城是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元代,朝廷规定学校教学要使用以多数语音为主的通用语。元杂剧和散曲盛行于元代,是两种接近口头语言的新的文学形式。

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都是四海为家的人,他们的作品《窦娥元》、《汉宫秋》、《西厢记》都反映了当时大渡河方言的特点。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以元杂剧的韵文为基础的。书中总结的语音系统(声母、韵母、声调)与今天的北京话相当接近。因此,大都方言成为现代普通话形成的最原始基础。

明朝

元朝近百年的统治使传统礼乐习俗、语言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gt

问题三:普通话是怎么来的?方言最早是哪里的?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

问题4:普通话这个词从何而来?“普通话”一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访问日本,日本人向他建议,中国应该进行普通话教育,以统一语言。谈话中提到了“普通话”这个名字。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在日本留学时,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次“演讲联络会”,并拟定了一本小册子,其中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分字的学者朱在《江苏新信》一书中把汉语分为“汉语”(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对“普通话”下了明确的定义。20世纪30年代,瞿秋白在《地狱之门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绝不限于创作一些新文体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该为中国建立一种现代普通话口音。”“中国各地都要用现代普通话这种新的汉语言,用现代的‘人话’,复音,结尾……”

当初推广普通话时,有人对新中国推广普通话有如下解释:新中国推广的普通话与封建统治者使用的普通话不同。我们推广的普通话是群众在学好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掌握和使用的交流工具。在旧社会,一些官僚把他们既定的官话作为“特权语言”,凌驾于群众语言之上,要求群众接受他们的统治教育,承认他们的官僚制度。这个时代再也不会来了。我们新中国的干部到南方去,要学会群众的语言,放下官架子,和群众打成一片。普通话只是作为交流工具,任何行政命令都不能限制人民群众说自己的语言!

问题五:普通话是怎么演变的?普通话是最基础的,其余的口音方言都是进化来的。

问题六:「国语」是怎么来的?中国有许多方言,而且它们之间有严重的差异。自春秋战国以来,在正式交往场合形成了一种* * *谐音,以首都方言为准。明代出现了“官话”一词,清* * *宣彤元年正式提出将“官话”改为“官话”。1912民国成立后,肯定了“官话”这个名称。新中国成立后,“官话”改为“官话”。

问题7:普通话是怎么来的?普通话的起源:

普通话曾经是古代北方官员的官方语言。因为北京多次去首都,官方语言更接近北京话。今天的南京话不像其他苏南地区,因为南京多次去过首都,所以有点接近官方语言。

“普通话”一词最早是朱在1906年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人也提出了“普通话”一词,并与茅盾争论普通话的实际含义。五四以来,北京语音的地位在白话文运动、流行语运动和普通话运动中得到确立和巩固。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大会”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解释:中国人民长期存在同一种语言,现在称之为普通话,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确定标准。“这个实际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族* * *用语言是什么?这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语言也可称为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对普通话的含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并有了明确的内涵。

望采纳。谢谢你。

问题8:英语中的“普通话”一词是怎么来的?“国语”这个词是“满语”的音译,意思是从汉语音译过来的。也称外来词输出现象。

英语中有很多从中国输出的词汇。这些词对英语来说是“外来词”,对汉语来说是“输出词”。先说茶这个词。

种茶喝茶本来是中国人的“专利”。因为对外贸易,茶叶流传到世界各地,与此同时,中文术语“茶”也随之而来。“茶”是外语的“外来词”,但在汉语中是“输出外来词”。

“茶”这个词在英语中读作tea,在俄语中读作чай。英语tea是中国福建方言“茶”的音译,俄语чай是中国北方方言“茶”的音译。这两个音译词反映了中国出口茶叶的两种方式;经陆路出口到中亚和东亚的读作чай,经海路出口到南亚和欧洲的读作茶叶。输出的“茶”已经完全进入了外语词汇,外国人甚至可以用它来创造新词。例如,“茶壶”在英语中是茶壶,在俄语中是чайник。

中国输出的词汇很多。在英语中,我们熟悉的有磕头(磕头)、舢板(舢板)、豆腐(豆腐)、功夫等等。英国人称中国的达官贵人为manda-rin,实际上是“曼任达”的音译。这个词到达英国和美国后,它的意思增加了。“北京话、普通话”、“中国普通话”都可以叫普通话(普通话也可以叫普通话,是这三个词的完全音译)。特别奇怪的是,将“中国夹克”称为普通话甚至导致英国女性将她们的晚礼服外套称为普通话外套。

问题9:普通话是怎么产生的?普通话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从广义上来说,它开始存在于各个朝代。当时普通话叫官话,没有被人们广泛使用。它主要是被一些官员、商人和一些长期在外漂泊的人(也就是现在小说中所谓的江湖人士)用来应对不同语言的发音差异,方便交流。当时的普通话多以历代名朝首都地区语言的发音标准为准,有时还夹杂着皇帝家乡的口音。因为北京是明清两朝的首都,所以普通话基本接近北京话,为现代普通话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后,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校。为了统一各地的语言标准,当时的语言工作者要求各地的大学必须用普通话教学。至此,普通话开始广泛传播。“普通话”一词开始取代“官话”开始出现,成为广泛流行的语言的代名词。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很多武汉朋友大概都听说过。李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曾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由于当时普通话的发音基础还没有完全确定,会议决定投票决定用哪种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发音标准。由于李是武术家,排名总统之首,他大力推广武汉话作为普通话的发音基础。结果投票结果公布后,北京话仅以一两票之差险胜普通话,成为普通话的发音标准。到现在,武汉很多老人都把这件事当成了笑话。新中国成立后,使用了“普通话”一词及其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发音进行了改进和修正,成为今天的通用普通话。还有一点:台湾省、香港、澳门使用的普通话更接近民国时期的普通话标准。* * *退守台湾省后,在台湾省大力推广普通话,大大减少了当地方言的使用,特别是取缔了日本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日语,从而大大规范了语言的标准理论,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台湾省的人都能说非常好的普通话。至于港澳地区的普通话,是民国和抗战时期避难到全国各地后在那里传播的。

采纳它

问题10:中国有多少种汉语方言,普通话是怎么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撰的大型国情专著《中国的语言》于6月65438+10月65438+8月出版。全书分为绪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混合语系等七个部分。包含分布在中国的129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有500字左右的英文摘要。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中国有56个民族,为什么有129种语言?《中国的语言》在引言的第二章对中国的语言识别问题做了简要回答,即中国的一些民族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中国语言丰富,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据统计,中国有80多种语言在使用,无数古代语言已经消亡。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 * *和满语一般用汉语。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的民族不止两种。比如裕固族分别用东边的裕固族和西边的裕固族,瑶族分别用勉、布努、拉贾。中国所有的少数民族语言分属五个语系。1.汉藏语系:壮、侗语-壮、侗、傣、布依、水、仫佬、毛南语、拉惹语、仡佬语、黎语等。缅藏语、贾蓉语、门巴语、巴罗语、土家语、羌族语、普米语、独龙族语、怒族语、彝族语、纳西族语、哈尼语、拉祜族语、白族语、基诺族语、景颇语、扎瓦语和阿诺语。苗、瑶语族-苗、布努、勉、畲等。2.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突厥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兹别克语、鞑靼语、撒拉族、图瓦语和西部裕固语。蒙古语族-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东部裕固族、土族、保安族。满语-通古斯语族-满语、锡伯语、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3.南亚语系:孟-高棉语系-佤语、崩龙语、布朗语。4.南岛语族:印度尼西亚语族——派万、布嫩、艾姆斯等。5.印欧语系:伊朗语系-塔吉克族。斯拉夫语系-吉罗斯语。此外,还有朝鲜语和北京语。不清楚他们属于哪个语系。

嗯,具体来说,有可能出现10里的方言,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更是数不胜数。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抗战时期我们的收音机总是被日班人破解,导致我们没有失去很多机会。后来我找了浙江当地一个山区的村子的人来传播这个消息。结果他们传播的时候,日班鬼子当面也听不懂。虽然传播很慢,但是很安全。即使被日本人抓了,也不能严刑拷打,因为他们说的方言只有那个村子的人听得懂。

至于普通话,请参考百度百科:普通话baike.baidu/view/4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