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湖北省五峰县
五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被誉为“神仙之源”。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水电、矿产、林产品、旅游等,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建国前,五峰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产关系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年来,全县人民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和改革开放的春风和露水,立足资源优势,坚持走“以农促农、以工带农、串联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98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10万元,财政收入5018万元,人均纯收入1404元,分别比1978增长4.7倍、15倍和13.5倍。
一是立足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建国初期,五峰农业生产效率极低。全县没有一台机器,没有一个水库,耕作方式非常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届党委和政府都坚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水库、梯田、修渠、治河,改善生产条件。到1998,全县人均拥有0.7亩旱涝保收农田。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科技,配方施肥、模式栽培、地膜覆盖、良种推广,农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1989年以来,全县人均粮食稳定在450公斤以上10年,解决了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
90年代,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释放出巨大潜力。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户一园一村一品或多村的农业经济新格局。林业、茶叶、烟草、畜牧业、蔬菜和药材成为五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森林200万亩,茶叶65438+10万亩,卷烟4万亩,畜禽50万头(只),蔬菜5万亩,药材40万亩。六大基地覆盖了县城的山川和村庄。山要当庄稼,树要当粮食和肥料,山的资源要用来建绿色银行,林业稳步发展。先后荣获湖北省“消除荒山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等称号,森林覆盖率达73.8%,居湖北省各县(市)之首。请名师,创名牌,扬名立万。五峰茶香遍天下,采花毛尖茶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天马郝建茶获得保健专利,千丈白毫、长乐毛尖、水仙绿茶等十余种名茶先后在国际国内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一个基地一列火车,引领枕头市场,长尾农民,六龙腾飞,农业兴旺。1998年,全县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9555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1 0%以上,企业产值1150万元。全县农业总产值2.36亿元,比1949增长7.65倍,农村人均纯收入1404元,比1978增长13.47倍,比1949增长32.43倍。
第二,因地制宜建设民族产业
建国初期,五峰只有几个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的烧纸、榨油、陶瓷作坊,1952年工业总产值只有83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历届县委、县政府把工业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巧妙运用民族政策,立足优势资源,坚持市场导向,实施系列开发,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捆绑起来办大产业、办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水电、林产、矿产开发、金属冶炼、水泥等系列项目。其中水电行业步入全国小水电建设先进县行列,装机容量71万千瓦,年发电量2.5亿千瓦时。1998年水电行业年税收达到65438+50万元。在此基础上,该县成立了湖北首家县级电力集团——湖北天宇电力有限公司,总资产4.4亿元;中德合资杉杉人造板有限公司,年产3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是湖北省宜昌市农业产业化十大龙头企业之一。二期三聚氰胺耐磨地板和新型装饰板生产线投产后,年利税将超过3000万元。两个集团,两个产业,支撑着五峰全国产业的半壁江山。1998年,全县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5.2亿元,工业产值达到5.25亿元,分别比1978增长43.4倍和22.8倍;税收达到2500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50%以上。
第三,并行发展大市场
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国家、集体、个人齐头并进,争光斗艳,改变了过去农民上市场、抢市场、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的格局。顺应趋势、改变建制、照顾民贸、对民贸企业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提高了经营能力,拓展了生存发展空间。供销社的万头猪厂和5000吨饲料加工厂,带动了全县生猪的整体产业化。连锁店、专卖店、精品屋挤满了大街小巷。20多个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和各类小商品批发市场,将山内的小市场与山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吸引了1万多农民弃农入市。从65438户到0998户,全县个体户达到9002户,产值1.5亿元。繁荣活跃的市场促进了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它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199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亿元,比1978增长34倍。
第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交通网络建设,连接大市场,城乡道路三环九辐,四通八达,9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县城里程1280公里;铺设地下光缆,建设信息桥梁,开通乡镇程控电话,部分乡镇实现129寻呼、139数字移动、169多媒体上网,县城安装电话8860部。一机在手,漫游世界,住在大山深处,打通世界。文明城镇建成,区域中心发达,城乡现代化高楼鳞次栉比,城市风貌与乡村风光交相辉映,一座整洁美丽的“袖珍县城”矗立在天池河畔。架设输电线路解决照明问题。每个村庄都通电了,每家每户都亮了。彩电、冰箱进入寻常百姓家。1996,成为全国第二批初级电气化县。实施德政工程,解决了饮水问题,654.38+0.8万农民饮水问题基本解决。促进民族教育,建立医疗网络。“希望工程”、“九年计划”、“九年脱贫计划”遍地开花;4个中心医院、1 4个基层医院和256个村级卫生室形成了全县医疗卫生网络,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已经根除。描绘空中“彩虹”,宣传富民政策,银线飞越千山万水,电波传入千家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5%。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65438年到099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 63元,城乡居民储蓄达到2.2亿元,人均储蓄超过1000元。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民族干部就会茁壮成长。全县有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5568人,其中土家族占总数的63.8%,达到3555人。少数民族干部和技术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963人,占27.1%,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占总数的19.8%。
回顾过去,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五峰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体现在工业规模小,农业效益低,后续金融项目严重不足。今后一个时期,五峰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全县“一龙两翼三三角四县”的区域经济布局,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开放兴县、调整强县战略,下大力气打好财源建设、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攻坚战,使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和综合经济效益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543.8+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工业增加值超过6亿元,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6543.8+0.6亿元,分别是6543.8+0.998和前五年的两倍。
“一龙”以渔洋关镇为龙头,带动全县经济全面发展,逐步把渔洋关建设成为全省文明镇、全市强镇、全县“龙头”镇,尽快使之成为全县的经济中心。“两翼”以天宇、鄯善为两翼,带动县域经济腾飞。林业以中纤板生产线为核心,以林产品深度系列开发为基础,每年建设3万亩原料林基地,保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施流域开发,培育壮大水电支柱产业,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全县装机容量达到654.38+0.3万千瓦。“三角”是以锁金山水电站为龙头,加快“四库九站”建设,影响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以天马水利水电工程为核心,加快两河流域梯级开发,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发展以中密度纤维板为主导的林产品,促进东部乃至全县经济发展。“四县”尽快把五峰建成林业强县、水电大县、茶叶名县、旅游特色县。把一个繁荣、稳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五峰推向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