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直推旗舰HiFiMAN版X评测

IT168评测耳机发烧友心里总有一个耳机,它有旗舰的品质,有插入便携设备的驱动能力,有尽可能便携的尺寸,最重要的是价格低廉。可惜T5P输给了封闭式耳机的细节短板,K812总是苦于驾驶难度有点不足,ED8、Pandora之类的完美也因为调音偏和价格高而望而却步。而且X版同样的定位,可能比前辈做的好一点。即使还有些瑕疵,但终于可以配得上“直推旗舰”这个词了。

另一方面,这款Edition X的工艺和设计并不低俗,源自旗舰HE 1000的平板振膜结构和周边设计都给了它足够的技术支持。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能否解决HE 1000“没有6到7万的桌面前端不行”的问题,能否在降价近一半后延续HE 1000的高音质水平。带着这些问题,边肖开始了Edition X的聆听之旅

外观:黑化版HE1000

和HiFiMAN大部分设备的包装一样,Edition X也是用一个甚至可以用“夸张”来形容的大行李箱来包装。黑色和银灰色的配色也与耳机的配色高度一致。这些细节还是挺牛逼的。

作为一款与HE 1000几乎拥有相同声学设计和技术专利的耳机,Edition X在外观上自然与HE 1000相似。同样体积的平板振膜带来了和Edition X一样的尺寸,专利的百叶窗格栅设计在耳机外壳上也很明显——这种设计造成的大量漏声也决定了Edition X并不是一款适合办公室或者拥挤嘈杂环境的耳机,即使是直推也没有那么“便携”。

耳垫也采用了皮革和天鹅绒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椭圆形设计,不仅带来了极佳的舒适性,还能让声音更密集地到达耳朵,提高声音的自然度。(不同的佩戴角度会造成声音表现的细微差异,边肖会在后续的文字中对此进行描述。)

金属头梁兼顾了轻量化和高强度的要求。要知道HiFiMAN早期的平板耳机就像刑具一样难受。即使声音表现一流,也有很多人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它们。现在他们穿的这么硬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可更换线材的设计也是承袭了HE 1000。出于“直推旗舰”的设计目的,Edition X包含的线材只有一根3m原生6.35mm插头线和一根3.5mm插头线,长度为1.5m,还包含了一个镀金的转接头,方便使用。单元两侧的2.5mm电线插口极大的方便了DIY制作和定制更换电线,同时官方也提供了一些厌恶升级更换,以适应更多的使用场景,获得更合适的声音表现。

适应性:手机和国砖一体机都可以

在详细描述Edition X的声音表现之前,边肖首先进行了一系列前端适应性测试,以了解其音域在不同驾驶环境下的变化。这里边肖用过iPhone6S手机,品牌价2000的便携DAP(3.5mm单端输出),HiFiMAN自己的HM802S(默认新电源卡,配官方纯银平衡线和平衡接口输出)和最近口碑不错的SFB05解码放大一体机。-即使是iPhone,在三分之二的音量下也能达到足够的声压级和响度。Edition X首先通过了“手机可以推环”的测试。

首先是整体测试结果:在各种价格完全不同的设备驱动下,Edition X保持了高度的音色一致性,不同推力、不同音域、不同音质差异的前端,为其带来了更多的声密度和音域洁净度的变化。(例如,与单端输出相比,平衡输出的声音听起来更干净)边肖非常负责。即使你用的是iPhone6S这样只能做入门级DAP的手机(iPhone6S不仅是之前所有iPhone中音质最高的,也基本代表了现在手机的声音输出的高水平),你也能感受到一款万元级别的旗舰耳机应该具备的声场尺度、声音细节密度、均衡音色。

IPhone6S:基本拥有“宽广自然”的声场骨架,声音细节不错。在声音的通透和高频延伸中可以听出一些粗糙、沉闷的地方,同时低频虽然表现力强,但又有一些向前、刺激的感觉。

便携DAP单端输出:音色和声场骨架基本相同(均为正)。声音透明度相比iPhone提升很多,乐器定位更准确,声音基本自然。仔细听了只是中频密度的小问题。如果不是很挑剔,发烧友可以认为这种声音已经可以由先进的便携式系统发出。

802S均衡输出:乐器分离度进一步提高,音色更加自然优秀,声密度也更加均衡。无论是低频鼓的泛音,还是小提琴的细节,基本都很生动,基本上是边肖在没有电源和束缚的系统中听到的最好的声音之一。

SFB05驱动:即使不是高价桌面设备,也能轻松执行Edition X。与802S相比,三频段扩展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拥有大量的细节和出色的听音能力,达到了“完整”的状态。

最后,边肖还去了一家大型耳机专卖店,用无与伦比的CMA800R试驾了Edition X:用SFB05驱动没有本质的提升,更多的是声音味道的改变和流畅度的进一步提升。——用这么大的价格差来实现这些改进,边肖认为没有必要。

声音表现:自然、圆润、流畅、耐听。

把声音表现放在后面不是边肖的习惯,但是X版声音以外的东西还是挺值得说的,所以做了这样的安排,希望你能理解。

Edition X的声音表现也沿袭了老大哥何1000的表现——宽广而自然的音场,温润流畅的音色,精准的声音定位依然是标志,而HiFiMAN调音中高密度且独特染色的中音人声表现被淡化了很多,但依然作为标志保留了下来。

具体来说,Edition X最标志性的特点就是大平板振膜带来的自然声场表现。很多优秀的设计让Edition X的声场在规模和自然度上比其他动圈耳机更胜一筹,让人几乎感受不到头戴式的效果。相比耳机,整体听感更接近近场监听音箱的场感,仅用一副耳机是很难达到的。

同时,Edition X还克服了在高声场下声音普遍较细的问题,即使手机直推,整体声密度也优于很多2000-5000元级别的传统HiFi耳机。综合来看,这两点更适合用“自然醇厚”来形容Edition X的整体声音表现。

如果把三个频率拆开,Edition X的低频速度会相对慢一些,丰富的泛音形成了很好的音乐性和更自然的声场表现。这里的实际听觉也可以借用官方的描述“宽松自然,跳跃感十足。”但相对而言,在欣赏舞曲等快节奏音乐时,这样的低频并不那么占优势。

中频一直是HiFiMAN设备最迷人的地方。这次X版的处理方式和HE 1000类似,少了一些风味,但让中频本身“不张扬”,表现更自然中性,密度更高,更多考虑整体感。在声乐表达倾向上,女声相对比男声更有吸引力,粗部的加成比空灵部好。(像王菲、林志炫这样的细声线,通常用中性均衡的器材更容易听出细节和瑕疵,整体听觉不如粗声线悦耳,需要更多的通透和染色来调味。)

高频部分可能是随着装备的升级,Edition X在性能上最大的差异。在流畅度不变的基础上,随着设备本身信息含量的升级,Edition X呈现的声音新鲜度和透明度也随着高频的逐渐丰富和明亮而逐渐提升。这种“高则低”的特性,正是一台真正优秀的音响设备所需要的。

从歌曲适应性来说,这种音色基础显然更适合听制作精良、录音自创的古典音乐或者注重自由氛围的爵士乐,对于流行音乐也有不错的表现。-不要舍不得听BPM更快的电子音乐或金属音乐。也许一个Grado耳机会更适合你的胃口。

摘要

作为HE 1000的“直推普及版”,Edition X不仅在外观和设计语言上与HE 1000高度相似,而且在保持HE 1000自然松散的声音表现特性的同时,将驾驶性能降低到了“插上iPhone就好”的水平。无论是音质、易驾驶,还是调教高度,都值得达到直推旗舰的水平。

如果你能接受它一万元的价格——和音响性能比起来,也不算很贵。同时,如果你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古典音乐或者流行音乐爱好者,买一个Edition X,享受高级的听感享受而不折腾,或许要比搬一个一万块钱太高或者太低的台式机系统靠谱得多。毕竟从最起码的音质来说,他们已经不在一个档次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