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态环境是如何被破坏的,需要数据。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整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步扩大。主要表现为:

水土流失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根据卫星遥感计算1992,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7%。我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区以及南方部分丘陵地区。

荒漠化正在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遭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化土地已超过654.38+0.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654.38+0.05%。20世纪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26543.8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近25年,* * *失去了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目前,大约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地、2000多公里铁路和许多城镇、矿山和村庄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在中国的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大减少,过去郁郁葱葱的森林一去不复返了。中国的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树木的生长量。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绝大多数国有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过早地消耗了太多后代人应该享有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据估计,我国约有15-20%的植物物种濒危,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多达4000-5000种。近30年资料显示,羚羊、白暨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面积明显减少,种群数量锐减。

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了8个总面积为654.38+0.5万平方公里的超采区,导致华北地下水位年均下降654.38+0.2厘米。1949以来,我国湖泊数量减少500多个,面积减少约18600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减少340亿立方米。

水污染明显增加。根据1987典型城市监测调查,42%的城市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82%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国约有7亿人饮用大肠杆菌超标的水,约有6543.8+0.7亿人饮用被有机物污染的水。

空气污染严重。中国的空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比南方严重;中小城市污染势头大于大城市;产煤区比非产煤区更重要;冬天比夏天更重要;早晚比中午更重要。目前,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消费,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炭是一种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被称为“空气中的死亡”的酸雨不断蔓延,不仅影响到大陆,还影响到香港、澳门和周边国家。

环境污染蔓延到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是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同时,也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广泛的污染,造成了更严重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浪费。1978之前,农村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1978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环境是一种特殊的资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了经济损失和财富损失。生态指标的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当前的经济指标和预期的经济走势。

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主要来自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和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破坏森林,围垦湖泊,乱挖乱挖,破坏植被。大量人群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自然界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产出能力和承载能力。

工业化的压力。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发展起点低,面临着赶超发达国家的艰巨任务。既以高资本投入支撑了高速经济增长,又以高资源消耗和高环境成本换取了经济繁荣,注重短期效益,失去了长远打算;重视经济而忽视生态,短期的经济行为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是长期的、累积的后果。

市场压力。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很多外部经济效应或外部不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是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如清洁的水和良好的大气环境)的提供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在不增加总成本的情况下,更多的人会享受到它的好处。但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公共财产被破坏的特征(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决定了个人和市场都不会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成本和服务,只有政府才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市场经济的压力越大,政府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越大。

为了改变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我们应该采取紧急行动,否则,不断扩大的生态赤字将大大减少或掩盖在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