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科研成果

建校以来,学校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在交通和西南三峡工程建设的重大科技研究中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成功解决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关键技术300多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多亿元,社会效益巨大,如解决了世界第一跨钢管混凝土拱桥——重庆万县长江大桥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三峡工程175m水位决策和施工通航方案。

学校在拱桥施工技术、内河航运、港口航道建设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五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近7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在教育部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统计中排名16。2011科研基金达到1.5亿元,2012年2月4日由我校主持,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交第一勘察设计院等7家研究单位与我校周建庭、周志祥、顾安邦教授共同研究。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发明奖1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0余项,有20余项科技成果被列为国家和省部级重点推广项目。郑俊莲(1941.7.17-),男,中国工程院院士,路桥工程专家。1965重庆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校友,重庆交通大学特聘教授。1968在国内首创无支架双曲拱桥施工新技术,解决了无拱架建造拱桥的难题。1976年,他主持设计了广西第一座无支架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十几年间建成了40多座这样的桥梁,占当时广西公路桥总数的70%。65438年至0992年担任永宁邕江大桥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与施工技术课题组组长、桥梁专家组组长,建成了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筋混凝土肋拱桥。他提出了用千斤顶吊挂拼装拱架技术和拱肋周围连续浇筑混凝土技术,这在国内尚属首创,并得到了广泛推广。

韩启伟(1933.11.2-),男,汉族,湖北省松滋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泥沙(运动)与河床演变(水库淤积)专家,重庆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从1964开始,韩启伟长期研究泥沙运动的统计(随机)理论,将力学与随机过程相结合。该研究获得水利部论文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际水利学会前主席林太造、肯尼迪等著名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认为,“该研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泥沙运动统计理论体系,具有显著的开创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泥沙运动理论的发展”。

梁(1928.8.30-),河北保定人,曾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航道与港口工程专家、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重庆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作为三峡工程的航运专家,他参与了三峡工程各阶段的航运工作,为三峡工程的坝址选择、技术研究、科学论证和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做出了贡献。

王(1938.12.24-),河南温县人,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交通大学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名誉主任。王院士从事铁路工程科学技术工作40余年。在理论研究、科学试验、开发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指导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推动我国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顾安邦(1935.10-),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博士生导师,重庆交通大学教授。1957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被分配到成都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任教。1960期间,该系转到重庆交通大学,曾担任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2006年6月10日,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第十五届颁奖典礼在中国科技馆举行。在茅以升科技奖的六个不同类别中,顾安邦教授获得了最具影响力的奖项——桥梁奖。截至目前,全国高校仅有4人获此殊荣。

刘忠(1963.8-),博士,教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级人选,交通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级人选,交通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大跨度桥梁的施工控制,桥梁的非线性和空间分析。在大跨度拱桥的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分析和施工控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完成和承担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省部级奖励5项,发表论文30余篇。

周志祥(1958.4.11-),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批国家级人选,交通运输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级人选,重庆市桥梁隧道学科学术带头人,山区桥梁隧道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作品1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主要研究完成“大中型桥梁检测维修加固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横向预应力混凝土梁技术与性能试验研究”,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桥梁结构损伤机理与神经网络”,2008年获重庆市技术发明二等奖。2000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在“桥梁结构行为与新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获得“全国交通系统青年科技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陈洪凯(1964.10-),男,重庆江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一亿人才是国家项目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为重庆争光做贡献的个人。到目前为止,具有代表性的专著有《危岩崩塌与演化理论与应用》、《公路泥石流力学》、《公路泥石流研究与治理》、《危岩防治原理》、《岩质边坡渗流与排水机理研究》等。发表论文210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29篇,收录2篇;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赏。研究成果在西部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解决了8000多公里干线公路沿线的泥石流和危岩崩塌灾害,确保了三峡库区50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周建庭(1972.9.8-),浙江金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杰出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围绕结构安全监测、评估与加固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项,横向项目2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