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笔下人物的生活

1939出生于北京。

1956参加以齐白石为会长的北京中国画研究会,是李苦禅大师的弟子。1980-1989在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任教。

1987赴澳大利亚举办个展。

1989赴美参加田纳西州孟菲斯国际文化遗产节。

1996年为美国电话公司绘制三国演义电话卡,让中国画融入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其代表作《丝绸之路大典图》(200×800 cm)描绘了杨迪开发河西,治理西域,亲自驾临武威、张掖,欢迎万民,胡商和各国使节载歌载舞,欢庆的盛况。

2004年9月下旬,中央电视台《西部情怀》栏目对陈的绘画艺术进行了专题介绍

2004年2月29日,北京晚报65438对陈的艺术成就进行了专题介绍。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史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国际华人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西南交通大学艺术系终身客座教授、李可染基金会顾问、北京故宫书画艺术协会副会长。

擅长写意花鸟、山水人物,尤其是鹿的水墨画享誉海内外。

作品有《鹿画技法》、《鹿画》、《陈画集》、《新作》等。他的成就被列入《我爱中国》、《北美华裔名人录》(英文版)、《加州华裔名人传》、《梦想成真》、《一个圆的美国梦》等书。

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黄州、吴作人等大师画的虾、马、鹰、驴、骆驼,是后人所不及的。就算是成功复制,也不能混淆。这些可爱的动物一旦被主人掌握,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审美意义。而且由于技术熟练程度可以说达到了顶峰,这些动物形象也成为了大师的专利。

当然,还有更多动物没有成为主人的“专利”,比如鹿,它轻盈、温顺、美丽。虽然经常被历代画家反复表现在宣纸上,但从未有画家成为画鹿的权威。1994年,《鹿趣图》在美国加州帕萨迪纳希尔顿“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会”上以22万美元成交,奠定了美国画家陈为中国“第一鹿画家”的地位。

作为文化交流的访问学者,他在美国许多州和城市举办过巡回演讲和艺术展览。各种荣誉市民、文化荣誉证书纷纷涌入。短短几年间,陈的《鹿》就跃入了联合国两任秘书长德和安南的书房。此外,陈的作品还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日本前首相竹下登、美国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等政要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一些西方国家的博物馆或美术馆收藏。

像任何成功人士一样,陈今天的辉煌来自于昨天的努力。他从小爱画画,但是家里穷无法提供纸和墨,就在门口用树枝在土上画。画完一个,虽然舍不得,但还是要用脚把图案磨平,再画一遍。

1952年作品《春天挖蛹》被北京日报发表。成功少年陈收到第一笔稿费4元钱后,创作自信心大增,从而坚定了投身绘画的决心。

两年后,我进入中央美院高中生工作室。第一任老师郑宗炎结束了自学的自由画图,正式培训授课,加速了陈的进步。老师夸他:“这孩子又聪明又勤奋。”不久,陈就拜师于段鲁青和两位大师。据说那时候每天都要画两张画一份,坚持了四年。

扎实的基本功奠定了最终的成功之路。1956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青年美展上,他自己选了七幅作品!其中一个获得了三等奖。除了第一次拿到40元人民币,更大的收获是她加入了北京中国画研究会。

研究会会长是齐白石,研究会聚集了很多当代著名画家。作为一名大三学生,陈在这里接触的几乎都是老师。那时候的研习班不像有些骗人的只收钱不上课。每个画家都要轮流讲课,每周都有一个新画家上台,这确实吸收了许多人的长处。正是在这一时期,陈有幸结识了大师,并最终成为大师的弟子。

李苦禅大师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跟随大师学习的几年中,陈更加了解了大师的风范。一位慷慨随和的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这个学生。不懂得请客送礼的贫困家庭学生,不仅不给老师送红包,还经常得到老师用笔、纸、墨的帮助。

从1956到1982,在漫长的26年里,我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坎坷。即使在政治黑暗时期,也没有断绝父子之情的师生。大师们传授和传授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中国画技法,还有如何书写一个艺术家的性格和生活。

1972,陈找到了一条新路,专门画鹿。经过长期的观察、积累和无数次的练习,耗时20年,在1994年,《鹿的有趣地图》最终以22万美元的高价成交。重要的是,鹿从此成为陈的“专利产品”。

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术教材编辑室工作的陈在教材中为许多名著配了插图,如《小杰雨》、《雕舟求剑》、《会见总理》等。原来,幕后的英雄是陈,一个当时不到30岁的年轻画家!

陈基础扎实,画得很快。除了绘画艺术,精力充沛的陈还热衷于京剧艺术、文学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他不仅通读所有的文学作品和诗歌,还背诵它们。至今,他能抑扬顿挫地背诵雪莱、普希金、拜伦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构图、立意、色彩都体现和渗透着一个画家良好的文化素养。正是因为他对外国文化有很强的理解,所以他从不拒绝油画,虽然他是搞国画的。他对“素描是客观的,色彩是感性的”这一说法深表赞同,是他多年来将西画精髓逐步融入中国画的大胆尝试。

上世纪80年代,他成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教授时,选修了写意花鸟、艺术史、画论等课程。撰写出版了《鹿画技法》等多种相关书籍。1987年,他应邀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个展。这次旅行打开了他走向世界的大门,并在澳大利亚大获全胜,这立即促进了两年后在美国的文化交流、访问和讲座。

从1989年底,陈踏上了大西洋彼岸,在那里他奋斗了10多年。作为一名美国画家,他有着令人骄傲的记录。1996年,MCI电话公司聘请陈绘制电话卡广告,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进入了美国人民的视野。

一般来说,生活在美国的画家的中国画大多被中国人收藏,五彩缤纷的世界简单地用黑白来表现。西方人接受他们有文化障碍。而将西画融入中国画的陈,却能让一个画廊老板把40幅作品全部包下来!

自然地融合外来技术和生硬地照搬是有本质区别的。只有彻底理解和掌握了其中的精髓,并将其消化成自己有用的养分,才能成为自己需要的食材。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海岸,陈笔下的美国风情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标记街头咖啡馆、山谷丛林、路边小溪、加州海滩的作品,是带有印象派色彩的中国画,光、色、墨相得益彰。

然而,陈绝不会简单地完美地模仿印象派绘画。如果失去自我,一步一步的复制,注定没有出路,没有未来。喝牛奶不一定是奶牛。陈认为,只有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世界艺术语言,才能提升人类知识的最高水平。

或许他天生性格豪放,又或许在国外生活多年,陈的意识和思想并没有表现出保守的迹象。他不会沉湎于“兰、梅、竹、菊”的单调格局。他信奉取之主义,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只要是优秀的,全人类都有享受的权利。艺术家的使命是发现和传递美。只有向别人学习,我们才能丰富我们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

在美国加州首届“四海迎春”大型文化节上,陈的300英寸长、70英寸宽的巨作《丝绸之路盛典》亮相。这幅群画展现了公元609年杨迪皇帝主持27个国家的盛大交易会的场景,赢得了掌声,至少在整个加州引起了轰动!

2002年4月23日,在佳士得国际现代中国画拍卖会上,陈的《六鹿图》以4800美元成交。在美国,许多当地报纸,尤其是中文报纸,经常采访陈并报道相关信息。在旅美华人画家中,陈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穿梭于中美之间的陈,有了一个新的后代,一个30岁的儿子。除了教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年轻讲师陈豪几乎对窗外的事情充耳不闻,整天躲在他的工作室里画画。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版了自己的画集。虽然笔和父亲比起来还稚嫩,但是潜力无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什么都不要信!

陈父子各有画室,互不干扰。父亲是鹿,工作室里全是飞奔的鹿。陈好西山,四川名山,高墙,刚带着学生从黄山写生回来。长桌上的素描是云中峰。

作品被世界各地收藏的美国画家陈,至今仍坚持写作,每天泼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只充满动感的小鹿。这些造型优美、活力四溢的可爱生物跃然纸上,当然不会一蹴而就。而且任何成功人士的道路都没有捷径可走。因此,陈对陈浩要求很严格。(陈子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