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当地栽培的黑木耳菌株
这项技术是著名的“食用菌之王”、“国家科技英雄”刘永昌经过多年潜心探索发明的专利成果。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国家星火计划。利用木屑、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代替塑料大棚,在土地和林地果园栽培,每亩10000袋,投资40000-5000元,干穗产量400-500公斤,纯收益15000元以上,生产周期仅2-3个月,每年多季栽培。原料广泛,周期短,效益高。与木段栽培相比,该技术产量提高24.6倍,周期缩短10倍。
刘永昌大胆采用野生黑木耳的生长模式,使黑木耳种植“源于自然,回归自然”。888、998黑木耳专利菌株,抗杂菌、食杂菌,有效限制杂菌侵染,花大、肉厚、色黑,产量有可靠保证。经辽宁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这项技术包括“五项突破”和“六项技术改进”,是“黑木耳栽培的一次革命”。辽宁省计委、科委、财政厅在我公司成立了“辽宁省塑料袋黑木耳种植推广中心”。该技术经过10多年的推广,已使65438+多万农民脱贫致富,累计产值超过30亿元。
黑木耳是著名的山珍海味,也是传统的保健食品,被称为“素食中的肉”。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海斯特教授研究表明,黑木耳能减少人体血栓,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奇效;美国乔治?根据华盛顿大学的研究,黑木耳多糖对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欧美大众中掀起了一股“黑木耳热”。黑木耳是含铁最高的食物,含铁量是牛奶的1850倍。是人体呼吸道和肠道的清道夫,是纺织、采矿、理发工人的劳保食品。我国著名医学家洪昭光教授将黑木耳列为人类每天必须食用的黑色食品,每人每天至少要吃5克。按此计算,我国654.38+0.2亿人口,每年需要木耳200多万吨,而我国目前木耳年产量只有6万吨左右。
黑木耳人工栽培只有中国有,没有国际竞争。黑木耳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已出口到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市场上的黑木耳价格是中国的十倍甚至几十倍。美国优质黑木耳价格为3万美元/吨,德国鲜(水)木耳价格为40马克/公斤,美国鲜(水)木耳价格为8美元/磅。几公斤优质干木耳可以换一吨优质小麦。
黑木耳栽培于6世纪起源于秦巴山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是第一种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传统的栽培方法是截木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泉和公司董事长、著名的“食用菌大王”刘永昌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发明了塑料袋种植黑木耳的技术。以木屑和秸秆为原料,结束了中国用木材栽培木耳的历史。每亩放一万袋,周期3个月左右,是木段的1/10,效益1.5万元/亩,是木段栽培的7.9倍。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迅速在全国推广。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和林区的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在1998年南北水灾后,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明确禁止在木段种植食用菌,控制在木段种植黑木耳。目前黑木耳产量一直在下降。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机械化设备,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黑木耳,提高目前的栽培水平,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迫在眉睫。
塑料袋栽培黑木耳技术是我公司董事长刘永昌发明的专利技术。被1994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七五扶贫计划”,专家认定为“五大发明”和“六大提高”。把黑木耳从林区带到田间地头,让全国几十万农民富了起来。全国每年栽培6543.8亿袋,年产干穗3万多吨。
和其他食用菌新技术一样,常见的“塑料袋栽黑木耳”在发明当年是先进领先的,但在今天的新发明面前,却表现出了诸多不足。生产运营成本、劳动力投入所占用的时间、食用菌栽培所遭受的风险,都集中在出菇前的制种和制袋阶段。使用固体菌种,代代相传,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存在周期长、污染大、成本高、费工、穗不齐、季节把握不利等诸多弊端。,不仅难以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还存在各种潜在风险。
泉河菌业整合近20年科技成果,吸收国内外食用菌相关学科最新成果,将液体菌种和自动化生产线应用于黑木耳栽培,推出“液体菌种替代料袋栽培黑木耳”新项目,在全国推广,共建产业基地。一是可以让千家万户使用液体菌种培养装置快速、高效、安全生产;二是可以建设标准化的菌种袋工厂,快速、高质量地生产菌种袋栽培,同时还可以带动千家万户;第三,可以建设标准化、常年化的黑木耳工厂(“泉河蘑菇厂”),是国际领先的流水线生产、天天出耳、生物技术保鲜的现代化黑木耳工厂。该项目使黑木耳栽培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黑木耳生产由繁变简,周期由长变短,成本由高变低,污染由少变少,穗不齐,质量有保障。
/dzmr/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