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谁?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苏洵、苏辙并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代两大家族和宋代六大家族)
[编辑本段]这个名字的由来
据调查,游助将上述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入《明初八家文集》,八大文学家的名字由此开始。明中叶唐顺之编撰的《文编》只取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概拒之门外。这对唐宋八大家的名字的塑造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久,推崇的古文家毛琨,根据朱、唐的辑佚选了八篇,加以整理编辑。系列为《唐宋八大家钞》,册***160。唐宋八大家的名字是固定的。
韩愈韩愈,字退,号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苏东坡称赞他为“八代文学之衰”。学名、仕途遭遇诸多挫折,思想趋于复古。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唐朝统一。崇尚道统,批判佛道。他领导了唐代反对骈文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华的形式主义文风。他的文道合一、热情与得体相结合、言志之要、文字之序等散文写作理论,对后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豪华奔放,一波三折,新颖简洁,逻辑严谨,古今交融。无论是议论、叙事还是抒情,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他的全部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的作品集里。
柳宗元,字厚,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人,长安人。贞元初年进士,官督御史。顺宗时,王当政,他担任礼部尚书,决心进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他在南方生活了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光鲜文风,主张散文简洁流畅。著有《六合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两卷。
柳宗元一生留下了600多首诗,他的诗多以抒写苦闷、悲愤、乡愁、友情为主题,这使他独树一帜。最被世人称道的,是那些闲适的山水,有着深厚的情怀。柳宗元和唐代另一位文学家韩愈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他与欧阳修、苏轼等人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欧阳修(1007 ~ 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字永叔,因冀州原籍庐陵县而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盛进士在仁宗时,厌知圣旨,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大臣,兼政事;宗申王朝,动了兵部尚书,并以少师王子为官。卒为文忠。他提倡政治和文学的革新。他不仅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也乐得赏罚落后,苏轼父子、曾巩、王安石都出了他的门。创作成就也很可观,诗、词、散文都是当下最好的。散文因其雄辩、委婉而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类似散文,强调气势,流畅自然;他的词深沉优美,继承了南唐的缠绵之风。与宋祁合编《新唐书》,独立撰写《新五代史》。我还喜欢收集金石学,编为《史记集》。有欧阳文忠的公文集。“漫步在莎士比亚上”这首诗。
姓名:苏洵,子明云,劳权。
出生和死亡日期:1009—1066。
朝代:宋朝
文学时期:宋代文学。
流派:苏三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论权利与书籍的平衡
生活简介
北宋散文作家。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他们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云,号劳权。梅州眉山(今四川)人。韩琦推荐他为文安县书记、省校记账、主簿。擅长散文,尤以政治理论见长,论述清晰,笔触苍劲。还有贾。
据说我27岁才读书。经过十几年的闭门苦读,我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仁宗嘉祐元年(1056),引苏轼、苏辙至汴京,召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欣赏他的《权术》、《论衡》、《计策》等作品,认为可以和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当时官员学者争相讲故事,文名因此兴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所应试,他却推说自己有病,不肯回信。嘉祐五年,任省校书郎书记。后与襄城县令姚合撰《太常礼》。书写不久,他就去世了,被追授为光禄寺丞。
苏轼,字子瞻,字和中,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大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创作才华多,在诗、词、文、画、书等方面都有独到而卓越的成就。世称苏东坡。
苏轼(1037 ~ 1101),宋代人,人称“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4岁。南宋时,皇帝高宗赠给一个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汉族,父亲苏洵第五子,北宋著名文学家、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嘉祐二年(1057),与弟弟同为秀才。授大理为判官,签书凤翔府。熙宁二年(1069),父丧制期满返朝,状告朝廷为法官。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实施新法,自谋职业,为杭州将军判刑。迁密州(今山东诸城),迁徐州。元丰二年(1079),卷入乌台诗案,负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使辅,被置于此州,不得签书、公文。皇太后哲李宗来朝,复为郎峰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他转任礼部大夫;任期结束前,除日常生活外,移至中书舍人处,移至翰林学士处,知圣旨,知礼部贡品。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后改知颍州、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主政,先后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惠宗即位,回到北方以求宽恕。钟健袁(1101)卒于常州(今江苏),葬于汝州郯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65岁。何、其父苏洵(1009 ~ 1066)、其弟苏辙(1039 ~ 112)三人都以文学闻名于世,并称“三苏”。与汉末“曹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相同。“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它属于他的父亲苏洵,那个在圣紫晶提到“二十七,只为了生气”的“苏劳权”。苏洵很晚才发火,但他很努力。晚年的苏轼回忆起童年随父求学的经历,觉得自己深受父亲的影响。当然,如果没有苏洵的刻苦学习,苏轼从小就不可能得到一个好的导师,更不可能“学通经史,那是属于每天几千字的事”,更不可能有未来的文学大师。
苏辙(1039 ~ 1112)北宋散文家。与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合称为“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子子有梅州眉山(今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以秀才身份加入苏轼。不久后,由于失去了母亲,他回到了哀悼。嘉佑六年,和苏轼一起,做了一系列的讲学。当时因为“乞养”,没有被任命为官,此后一直在大明府为官。熙宁三年(1070),他上书宗申,力主新法不变,又上书王安石,激烈批判新法。熙宁五年(1072),入河南为官。元丰二年(1079),其弟苏轼因写诗“谤朝廷”被捕入狱。他上书要求用官职为弟弟赎罪,却不得牵连,被降职,被判云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执政,被召回为秘书、省校书郎、右秘书,晋升为活郎,并调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第四年(1089),哲宗元佑授权吏部尚书,派往契丹。他也是帝国的继承人。六年拜尚书右丞,入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在元佑的第八年,哲学家掌管政治,新学派重新掌权。邵圣元年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为官,了解汝州、袁州,负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被贬周迅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定居颍川,隐居乡间,建室名“颐老斋”,自号“迎宾颐老”,以读书写字为业,静坐冥想。死后在明太祖庙中攻读学士,决定葬之。
王安石(1021-1086),本名,字半山,号獾郎,被封为荆公,又被世人称为王、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今抚州东乡县上池李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宦家庭。父益,字失,是临江军判官,一生担任数州县官。安石不太爱读书,记忆力强,受过良好的教育。李青二年(1042),位列杨坚进士榜第四名,先后任淮南知府、鄞县知府、知府、常州知府、条甸江东狱官。治平四年(1067),宗申初即位,诏安从江宁府学,被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升任参政。从熙宁三年开始,先后两次担任改革家,推行新法。Xi宁九年罢市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列宁称赞他是“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曾巩(1019—1083),南丰(今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第二年成为秀才(1057)。小时候,曾巩和他的哥哥曾烨一起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而白游表现出了很好的天赋。弟弟曾昭在《亡兄之行》中称他“生而机警,不似少年”,记忆力超群,“读几万字,脱口而出”。嘉祐二年(1057),39岁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司法军,从此走上仕途。次年,冯召回北京,编辑校勘史馆书籍,移馆校勘,广纳校勘人才。熙宁二年(1069),任齐、项、洪、傅、明、博总督,颇有名气。元丰三年(1080),迁沧州,过京师,宗申召见时,提出经济是理财的关键,颇得宗申赏识,留三班侍奉。元丰四年,宗申因擅长史学,委派史馆编纂《五代史纲》,未果。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病逝于江宁府。经营佛教时,奉行“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出色,但他更大的贡献在于他的学术思想和文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