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宁夏发生了什么影响经济发展和贸易发展的事情?(用于写毕业论文)
一、2003年工作回顾
主要表现在:
-加速。一是经济增速快。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85亿元,增长12.2%,比预期高3个百分点。面对黄河50年来最严重的缺水,粮食产量仍达到270万吨,农业增加值达到55.5亿元,增长2.5%。工业经济克服了资金、电力、交通的不足,增加值达到6543.8+04.33亿元,增长654.38+06.3%。一批重点行业和传统行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建筑业继续高速增长,增加值达到48.4亿元,增长26.6%。第三产业虽受非典疫情影响严重,但增加值仍达到6543.8+037.8亿元,增长8.3%。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82亿元,增长37.9%,高于预期目标20个百分点。通过各方面努力,争取国债资金20.3亿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6654.38亿元,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改善了我区发展环境,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开放步伐快。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1.86万美元,增长1.2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65438美元+0.7万美元,增长441%。银川橡胶厂与童嘉公司联合扩产90万套全钢子午线轮胎,青铜峡铝业集团与加拿大铝业、丰友化工与香港梅捷、宁夏饭店等外资合作项目进展顺利。进出口总额6.5亿美元,增长47.4%,其中出口5654.38亿美元,增长55.9%。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宁夏枸杞节、第四届国际摩托车旅游节等大型经贸、旅游、文化活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四是消费水平快速提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5亿元,增长11%。城乡居民购买力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更加合理,住房、汽车、教育、旅游、文化体育等消费支出增加,拉动了经济增长。
——效率提升。一是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财政总收入53.3亿元,增长15.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亿元,增长16.3%。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96.7,提高5.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平衡,实现利润6543.8+0.2亿元,是上年的6543.8+0.9倍,为历史最高水平。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46.4亿元和681.6亿元,增幅均超过29%。二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6:45.9:38.1变为14.4:49.8:35.8,第二、第三产业总比重提高,证明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实施初见成效。农业中,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比重由上年的20.7%和34.8%提高到21.9%和36.2%,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知名品牌和特色产品。产业方面,传统支柱产业优势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交通通信、金融保险、商务旅游、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31元,增长7.6%。及时落实国家增资调整政策,保持四川增资系数15%,山区增资系数24%,努力提高增资水平。继续巩固“两个确保”,享受低保政策的城镇人口达到20.26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城市贫困人口“三条保障线”标准适时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力度,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3元,增长6.6%。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77.7亿元,增长23.1%。扶贫救济工作不断加强,全年发放各类救济资金6460万元,保障了困难群众和灾民的基本生活。自治区政府向社会承诺的12件实事已全部完成。
——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银川至青岛、丹东至拉萨高速公路宁夏段全线贯通,银川机场段高速公路建成使用,全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26公里。银川热电厂3号机组、石嘴山电厂2、3号机组并网发电,农网二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扶贫兴黄灌溉工程、全运会场馆、银川市北部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沙坡头水利枢纽、陕甘宁银川复线输气管道等工程进展顺利。银川至武汉高速公路宁夏段已具备开工条件,西电东送、银太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快速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区实现了全面禁牧,草原大面积退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视水系建设和湖泊湿地开发保护。全区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47万公顷。2001年退耕还林还草433万亩,分别占国家和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6倍和108%。加强水污染控制,努力改善宁夏地下水和黄河水质。加大工业污染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内,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化进程迈出了新的步伐。“大银川”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道路、广场、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银川速度”,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新银川逐渐崛起。石嘴山、吴忠、固原等区域性中心市县面貌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全区新增城镇人口2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0%。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在全国率先对引黄灌区纯农户实行直补。以产权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继续上升。计划、财政、税收、投融资和外贸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公平、有序、健康的竞争环境,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整体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加快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建设。自治区传染病医院和市县疾控中心已开工或竣工,医疗设备得到更新,疫情防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研发取得新成果,科普工作日益深化,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深入开展,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年申请专利430项,71项科技成果获得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努力构建具有宁夏特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山区实现了“普及小学”,四川“普及九年”进一步巩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新宁大学合并组建完成,高校重点学科和专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实现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突破。民族教育得到加强,回族学生在各级学校中的比例有所提高。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在调整过程中加速发展。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会科学等事业繁荣进步,文化产业逐步崛起。重视老龄和残疾人工作。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扩大“少生快富”试点范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438±00.95‰以内,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国防教育深入人心,民兵预备役工作在改革中得到加强。
在加快四川发展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山区的开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在进一步增强四川整体经济实力的同时,把南部山区的开发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固原工作会议召开恰逢其时,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加快南部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扶贫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实施千村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增强了南部山区的发展活力。去年山区八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543.8+0.944亿元,是历史上投资最多的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4.38+0.654.38+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54.38+05.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3%,均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在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同时,我们将更加重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面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区乡镇行政区划大幅调整,撤销126个乡镇,合并比例40%。按照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富裕文明的现代新农村要求,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指导,把握重点和领域。农民住宅砖房率达到了51.4%。加大对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水电、草原围栏、农村教育和文化卫生设施的投入,解决了21.6万人、50万只羊和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建成县乡公路1.1.70公里。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的活动深入人心。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