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社会加班很严重?

日本社会一直以“加班地狱”的形象呈现在国人面前。

每天,在人口密度世界第一的东京,6点半起床的上班族都奔向地铁站,像装满沙丁鱼的罐头一样挤着车厢。经过1小时的长途跋涉,这些白领们在各自的公司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8点,很多人直到凌晨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在这样的氛围下,日本劳动者“有条件加班,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加班”。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接近50小时,领先全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加班大国,被外界公认为“加班地狱”。所以日本早在90年代,就已经频频传出加班导致过劳死和自杀的新闻。在当时的中国,很少有人想到中国社会会走到这一步。

2006年,《中国经济周刊》曾刊文指出,中国每年“猝死”人数高达60万。这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后来被一些媒体解读为过劳死,并陆续转载,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然而,在这些舆论的一片哗然中,各行各业的华工还是越来越晚下班。

国家统计局上月数据显示,全国企业职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达到46.5小时,比去年同期多半小时。网上有专家说,中国90%的行业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上,50%的行业每周加班4小时以上;职场中80%以上的人是被迫加班的,70%的“加班族”是无偿加班的。其中,华为和碧桂园为大众所熟知。

首先,华为,员工平均加班4小时,办公桌下有行军床。遇到重大项目,他们就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待在公司。因为也有很多段子,除了大家熟知的日本专家,还有一个华为员工给老婆发短信。员工发:“老婆,早点休息,我可能11要回去。”果然第二天11回到家。

碧桂园的加班文化通过一份要求设计师通宵加班的文件传遍了朋友圈。此外,为了让员工加班,碧桂园还做了如下诸多规定:项目将被摘牌,直至开工超过40天;开工期超过7个月,项目一直走;按时下班的部门不得增加人员。有传言说很多进碧桂园的毕业生因为受不了加班只能偷偷哭,所以被老人调侃:“什么,哭还来得及,好像工作还没饱和。”

这两家公司虽然加班极其严重,但成绩也不容小觑。

通过654.38+0.8万员工的加班加点,华为在各项业务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先是和爱立信在通信业务领域博弈,然后又在手机业务领域抢走了三星一大块市场。此外,它还涉及存储、网络设备和云服务等多个领域。而它的成绩更是令人刮目相看:5G专利全球第一,手机出货量超过2亿,2018的营收额度比BAT的总和还多。

相比之下,碧桂园通过员工高强度加班,搞了个“高周转”战术:在全国各地拍地,拿了之后马上开发,半年内完成销售,然后继续拿地开发。也正是通过这种战术,碧桂园从顺德当地一家开发商手中挤走了老大哥万科的位置,成为所谓的“宇宙第一大房企”。

当然,华为和碧桂园的运势,除了员工的加班敬业,也离不开好时机的影响。前者享受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工程师红利,同时赶上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期;后者赌的是国家运气,等到国内房地产市场爆发。但是,大多数创业者看不到并坐等两者的机会。为了盈利和生存,他们只能选择另一种方式:

尽量让公司员工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