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筒手枪的先驱】
研发过程一波三折。
1855 65438+10月23日摩西?勃朗宁出生于美国犹他州奥格登。他的父亲是当地一家枪店的老板。从小在枪械店长大的布朗宁很早就显示出了他在枪械设计方面的天赋。早在24岁时,他就设计了一种“后装单发步枪”并获得专利,这种步枪有一个扳机固定器作为拉手和一个杠杆螺栓。勃朗宁的才华引起了当时美国著名武器公司温彻斯特的注意,使他有机会走出这个西部小城,来到大城市,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这为他成为轻武器领域的领军人物奠定了基础。
在温彻斯特公司工作期间,勃朗宁意识到自动武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试图设计自动武器。他注意到当武器发射时,一些火药气体会从枪口喷出。火药气体只有一部分用来推动弹丸前进,其余的都浪费了。这引起了他的思考:如果可以利用这些火药气体来推动零部件的运动,那么就可以实现武器的自动装填和发射。根据这一原理,1890年,布朗宁申请了利用火药气体完成击发循环的自动步枪专利。根据这一原理(即空气传导原理),柯尔特公司设计定型了M1895机枪,并装备美军。
机枪设计成功后。布朗宁开始考虑其结构的小型化。因此将这一原理应用到手枪上,设计并研制了一种自动装弹手枪。1894年,勃朗宁将自己设计的气动自动结构小型化,试图设计一把自动手枪,但由于结构过于复杂,最终不得不放弃。
当时,自动手枪的发展刚刚起步。1896,著名的M1896毛瑟半自动手枪诞生了,这是世界上第一把实用的自动装弹手枪。然而,以毛瑟手枪为代表的第一代自动手枪结构复杂,体积大,质量大。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自动手枪整体设计借鉴了步枪,供弹器在扳机前,类似于步枪的弹匣。整支枪的长度仅仅是枪管、供弹装置、枪栓组件和发射机构的叠加。即使设计紧凑,也无法减少。另外,以毛瑟自动手枪为例,其自动模式是短后坐力。虽然这种自动原理具有可靠锁定和使用大威力子弹的优点,但对于手枪来说,其结构稍微复杂一些。因此,为了设计出更紧凑的自动手枪,我们必须突破这种设计的局限性。
1896中,勃朗宁终于想出了一个最简单的设计方案:一是不使用导气、枪管短后坐力等自动原理,而是利用子弹发射的后坐力直接将枪栓推回。子弹发射后,枪机不会因为自身质量、弹簧的压力和零件间的摩擦力而立即后坐,直到子弹飞出枪口,膛内压力降低到安全值,枪机才会后坐。枪栓与枪管之间没有刚性的锁紧机构,只利用惯性、弹簧压力和摩擦力来实现“关而不锁”的功能,也就是今天的自由枪栓原理。这种自动模式的结构非常简单。虽然不能用在使用大威力子弹的武器上,但作为自卫手枪,这种自动模式完全可以胜任。二是袖子设计的创意运用。在此之前,自动手枪的枪管、枪机和击发机构都是独立设置的,不相互重叠就无法减小武器的总体积。而布朗宁则将枪栓组件设计在具有一定质量的套筒中,套筒后部起到枪栓的作用,前部空间套在枪管上。这样,枪管的长度就包含在套筒里了,整支枪的长度就可以大大缩短。此外,套筒和枪栓一起反冲,这增加了枪栓部分的质量,并确保枪栓部分具有足够的惯性,以在开始反冲之前将膛压降低到安全值。套筒结构几乎影响了所有自动手枪的设计。之后,套筒结构成为自动手枪的标志结构。所以袖子结构可以说是划时代的褐变创造。
确定自动原理后,就要为新枪选择子弹了。自由枪机的结构不能使用太大威力的子弹,但如果子弹威力太小,会直接影响枪的性能。权衡利弊后,勃朗宁最终选择了0.32英寸ACP中等威力的子弹。1897年4月20日,新枪获得专利。与M1900手枪相比,这种样枪体积稍大,但两者的基本结构几乎相同。一个还在测试原型枪阶段的武器,已经非常接近最终的武器了,这说明布朗宁的设计非常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新改进的样品枪于3月21,1899获得专利。这款枪除了弹匣位置不同,扳机弧形状不同,没有要击发的标准杆之外,和最终的M1900没有区别。
虽然获得了专利,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营销上遇到了障碍:虽然美国有巨大的民用枪支市场,对自卫手枪的需求也很大,但美国有使用左轮手枪的传统,大多数人更喜欢左轮手枪。在当时,即使是美国军队、警察等正规武装力量也无疑是主力。所以,尽管勃朗宁设计的这款自动手枪概念新颖,性能优异,却始终没有打开美国市场。眼看新枪就要被时代埋没了,18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勃朗宁的自动手枪在比利时成为了现实产品。1897年春天,勃朗宁拜访了柯尔特公司,在那里他碰巧遇到了比利时FN公司的销售总监伯格。得知勃朗宁设计了一把小型自动手枪后,伯格很感兴趣,立即借了一把,带回FN公司进行评估。
在手枪领域,当时欧洲对自动手枪的热情超过了美国,样品枪送到FN公司总部时价值很高,彻底改变了勃朗宁自动手枪的命运。1897年,FN公司与勃朗宁签约,买断勃朗宁自动手枪在欧洲的生产权。1899开始量产,新枪正式命名为M1900半自动手枪。
M1900手枪因为体积小,重量轻,外观前卫,投产后没多久就成了欧洲最畅销的产品。这种枪的突出优点是很薄,可以很容易地藏在大衣口袋里而不被发现,因此成为欧洲各国便衣警探的最爱。1910年,勃朗宁设计的M1910手枪投产,M1900随即停产。十年时间,M1900手枪* * *生产了724490支,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M1900之后,比利时FN公司成为勃朗宁的主要合作厂商。在M1900之后,勃朗宁为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新设计,如M1910手枪和M1935勃朗宁强力手枪。这些经典武器使比利时FN公司成为世界著名的枪支制造商。
结构设计相当新颖
勃朗宁M1900手枪是一种以火药和气体为动力,具有自由枪机结构的半自动手枪。如前所述,这款枪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它的套筒结构,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带套筒的自动手枪。但由于该枪设计较早,其套筒结构与后来的自动手枪不同。现在的自动手枪几乎都是采用枪管在上,后坐弹簧在下的套筒结构,而M1900则相反,采用的是上有后坐弹簧,枪管在下的结构,在今天看来有点怪异。在击发系统上,M1900采用撞针的击发原理。挡铁直接挡住撞针本体上的等待槽,压下扳机挡铁即可释放撞针。撞针在弹簧的作用下直接发射子弹,没有锤机构。这种结构相对简单。而且没有外露的锤子,射击时不容易钩住衣服,适合小型自卫手枪。
说到这个撞针,M1900也是有自己的特点的。与其他击针手枪不同,这种枪的击针没有击针弹簧,而是利用复合弹簧的弹力通过杠杆推动击针,这在自动手枪的设计中非常少见,也是这种枪最有特色的地方。射击时,装上真弹匣将套筒向后拉,套筒上部的回位弹簧管中的回位弹簧导杆一起向后移动,压缩回位弹簧储存弹力,击针被电阻铁卡住。松开套筒后,子弹上膛,由于击针被电阻铁固定,此时,回位弹簧的导杆仍在后方位置,回位弹簧保持压缩状态。按下扳机停铁,松开撞针,回位弹簧回弹,撞针前移,通过杠杆撞击子弹底火。由于复合弹簧比较粗,弹性强,所以击针的击发力也很足,击发可靠性很好。
在使用中,勃朗宁M1900手枪几乎没有弱击发的故障,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复合弹簧驱动击发针的结构。除了传递弹簧力之外,拨动撞针的杠杆的上尾端伸出相机门的前面。当手枪处于非击发状态时,由于撞针处于前方位置,杠杆的后端突起向上倾斜,正好挡住相机门的前方,射手的瞄准视野被挡住,可以知道手枪没有装弹。当套筒手枪在等待状态下拉动时,撞针被铁棍夹在后方位置,杠杆被撞针向后拉,后端突起向前下落,离开瞄准基线。除了观察镜头前杠杆后端的凸出部分,我们还可以从枪口观察复进弹簧导杆的位置来判断手枪的状态。在非待击状态下,回位弹簧导杆处于前方位置,在套筒前方可以看到导杆的头部。当手枪处于待击位置时,再入弹簧导杆缩回,在套筒前方看不到导杆的头部,露出再入弹簧管的圆孔。
M1900手枪的扳机是推式扳机,扳机后面有一个框架推杆,弹匣穿过推杆的框架。推杆倾斜安装,前低后高。当扳机被拉下时,推杆推动铁电阻向后和向上转动,铁电阻齿脱离击针的等待槽,从而可以释放击针。推杆的后端有一个向上的突起,正好容纳在套筒下方的凹槽中。子弹发射时,套筒坐好,套筒下面的凹槽与推杆上的凸起错开,使推杆下压,与铁块分离,形成单发。此外,推杆背面的凸起与套筒下方的凹槽之间的配合也起到了不充分的作用。如果没有把套筒放回原位,推杆后面的突起就无法进入套筒下面的凹槽,推杆就无法推动止动器,手枪就无法发射。除了保险不到位,M1900手枪还有一个手动保险,位于套座后部手柄上方。当保险处于较低位置时,其上方露出“FEU”字样,表示保险被释放。此时手动保险轴的缺口让开,可以拉动套筒,装上子弹,拉动扳机发射。当保险转到上部位置时,其下方露出“SUF”字样,表示手枪处于安全状态。此时止动器被安全轴挡住不能转动,套筒拉不动或扳机拉不动。
M1900手枪采用7发单排单入可拆卸弹匣,弹匣后部下方有缺口。插入握把后,握把中的弹匣被锁入缺口,弹匣被固定。退出弹匣时,按下手柄底部的弹匣锁手柄,卡在弹匣缝隙中的锁将被解除,弹匣即可被拉出。在手柄底部设置弹匣锁是当时欧洲手枪的传统设计。这种设计结构相对简单,但是用两只手来归还杂志是不方便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M1900手枪和勃朗宁的其他小型自卫手枪M1903和M1910都使用7发口径为7.65毫米的弹匣,但M1900的弹匣不能与其他两把手枪的弹匣通用。因为M1900的弹匣是通过在弹匣背面设置缺口来固定的,而另外两把勃朗宁手枪则是利用握把底部的弹簧钩直接卡住弹匣底部。如果它被误用,将无法保护杂志。
M1900手枪的击发动作如下:装上真弹匣向后拉套筒,复簧导杆与套筒向后压缩复簧储存弹力,连接复簧导杆与击针的杠杆转动,使杠杆后端突出部分向前下落,为视线让路, 并且击针随套筒后退,直到下面的等待槽被挡铁挡住:套筒松开后,套筒后部的推弹面将从装有子弹的弹匣中推出八个枪膛。 当套筒放回原位时,复位弹簧的导杆仍处于后部位置,复位弹簧被压缩,并且击针处于准备就绪位置。同时,扳机推杆在扳机弹簧的作用下抬起,上突起进入套筒下部的空隙,扳机推杆与阻力铁接触:当扳机被拉下时,扳机推杆推动阻力铁向后上方转动, 阻力铁上的锁齿与击针下方的待发槽脱离,释放击针,回位弹簧杆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向前弹回,该杆的下部向前移动击针,击发子弹的底火:子弹被击发后,套筒在回位力的作用下回位,克服回位弹簧的力,此时, 扳机推杆上方的凸起脱离套筒下方的凹槽,扳机推杆被套筒压下,与铁塞分离,铁塞在铁塞弹簧的作用下转动,后退的套筒将空弹壳抽出,从右侧的抛壳口抛出; 当击针退回到挡铁位置时,挡铁齿再次挡住八击针等待槽,钩住击针,而套筒就位后在回位弹簧的力的作用下重新进入,推下一击八腔,形成等待再次击针的状态。
遍布全国,影响广泛
M1900手枪一投放市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许多国家都引进了这种手枪作为军警用手枪,也有相当数量的平民购买了这种手枪作为防身武器。因为枪很细,可以藏在衣服里,所以在一些著名的暗杀中我们也能看到。
1918 2008年8月30日,在扎莫斯克市莱茨基区的米歇尔宋工厂举行了工人集会。列宁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出席了集会并发表了讲话。集会结束时,一名女枪手突然用手枪向列宁开了三枪,列宁受了重伤。枪手名叫卡普兰。在暗杀行动中被抓。她用来射杀列宁的手枪是一把勃朗宁M1900手枪。
另一起与M1900手枪有关的暗杀事件是1909年安重根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1909 10 10月26日上午9点,时任日本驻朝鲜总监理的伊藤博文刚刚在哈尔滨火车站下车。一直潜伏在人群中的朝鲜抗日人士安重根突然冲了出来,向伊藤博文开了三枪。伊藤博文受重伤,当天死亡。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用的手枪也是M1900手枪。
除比利时制M1900手枪外,还有一些国家仿制生产。新中国成立后,朝鲜仿制了M1900手枪,并命名为64式手枪。64式手枪的外观和内部结构与原M1900手枪相同。64式手枪的枪套左侧刻有“7.62”字样,但实际仍使用7.65x17ACP子弹。除了标准型,还有一种微声型64手枪,套筒很短,筒口从套筒伸出,有螺纹,可以拧在消声器上。由于原型M1900手枪的枪管在套筒下,顶部是复合弹簧,安装消声器后消声器上缘不高于瞄准基线,仍可使用原瞄准镜瞄准车门。此外,根据一些资料,西班牙和印度也仿制了M1900手枪。
毫无疑问,M1900手枪数量最多、衍生型号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是中国。旧中国由于连年战乱,地方派系急需各种武器装备自己。因为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治安混乱,很多“正派人士”也有购买防身武器的需求,所以军阀混战的旧中国成了欧美武器制造商的倾销地。其他各种性能不同的武器都流入了中国,包括M1900勃朗宁自动手枪。在国内,M1900手枪以其优异的性能、短小精悍的外形备受推崇,最著名的说法就是“一枪二马三花”。所谓“一枪”,指的是M1900手枪,因枪身侧面有手枪图案而得名。“尔玛依娜”和“三花口”也指勃朗宁手枪,分别指科尔公司生产的M1903手枪和FN公司生产的M1910手枪。前者的握把上有马的图案,后者的枪口帽上有滚花,故名。小巧、美观、可靠的M1900手枪不仅受到高级军官、警察和上流社会人士的喜爱,而且由于便于隐藏,也被许多秘密工作者使用。中国地下工作者的防身武器往往是M1900手枪,国民党和日伪的卧底特工也经常携带。因为名气,M1900手枪甚至进入了影视剧。比如电影《二等兵张嘎》中,嘎子第一次和八路军的侦察兵化妆侦察,用木枪俘虏了日军的胖翻译。缴获的手枪是一把“枪牌鲁字”,即一支M1900手枪。回到驻地时,嘎子还兴奋地向同伴炫耀。嘎子的一句“这是陆子,一枪二马”体现了当时人们对M1900手枪的喜爱。
除了原装进口的M1900手枪,旧中国的兵工厂还生产了很多仿制的“枪牌”。1913年,金陵兵工厂首先开始生产“6寸手枪”,即M1900手枪的仿制品。外形与原M1900基本一致,但枪身左侧刻有“制造局”小样,原刻有FN厂标的M1900被替换为“金陵”字样。1915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兵工厂也开始生产仿勃朗宁M1900手枪。但是江南制造局并没有照原样照搬比利时M1900,而是在外观上做了很大的改动。最显著的变化是加长了枪管和握把,弹匣容量从原来的7发变成了1900。此外,为了追赶当时世界各地的时尚,该枪在握把后部有一个插槽,可以安装一个简单的枪托向肩部射击,但这种设计的实用价值令人怀疑。
不仅是金陵兵工厂和上海江南制造局,就连旧中国,从正规兵工厂到小枪作坊,甚至制造枪支的个体工匠,都曾制造过“山寨版”M1900手枪,并生产出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产品:有的是像原版M1900那样的直枪柄,有的是各种弯曲的枪柄。枪身上也有各种铭文。他们有的原封不动地抄原枪的铭文,连序号都抄,有的胡乱刻上一段,不知道说什么。更有甚者,仿制的M1900手枪上刻着毛瑟的商标,让人哭笑不得。这些“山寨枪牌”的结构原理与原型相同,但由于生产厂家水平不同,外形和工艺上的差异很明显。一般大厂生产的产品比较精致,堪比比利时FN公司的原厂产品,而小厂和个体作坊生产的产品大多粗糙笨拙。抗战时期,这些“山寨枪牌羽毛球”有一部分被日军俘获,日本战败后又被美军俘获并流放到美国,所以在美国的枪支市场上偶尔可以看到。
新中国成立后,M1900手枪的中国边还未完成。许多战争年代缴获的原装或假“枪牌”仍被公安部门继续使用,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被国产手枪取代。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给党政军高级干部配发一把外形美观的小型自卫手枪,我国模仿M1900设计了一把“八一手枪”,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生产和配发。
从今天来看,勃朗宁M1900手枪已经落后了。现代很多小型自卫手枪在人体工程学、使用安全性、子弹威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过M1900。即使是在勃朗宁、M1903、M1906、M1910之后设计的手枪中,也能找到很多超越M1900的地方。从M1903手枪开始,勃朗宁在手枪握把后面设置了握把安全,只有真正握住握把才能扣动扳机进行射击,而M1906和m 191965438手枪增加了弹匣安全,只有插入弹匣时才能射击,取出后不能扣动扳机,增加了拆卸武器的次数。但我们应该看到,勃朗宁M1900手枪诞生时,就有着明显优于其他自动手枪的优越设计。由于使用了套筒,整支枪的体积大大缩小,成为了真正的“袖珍手枪”。其原创性和时代领先性毋庸置疑。而且在具体细节中,也能发现很多勃朗宁思想的火花,比如打针杠杆,复合弹簧,打针弹簧。有人曾经说过,把简单的东西设计复杂很容易,但是把复杂的东西设计简单却很难。M1900手枪充分体现了这句话的精髓。作为现代套筒自动手枪的开创者,勃朗宁M1900手枪的地位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