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收集的特点

(1)规划

地质工作是一项广泛的社会生产活动,点多、面广、战线长。野外工程施工和室内研究同时进行。除了矿产资源和能源产品,我们更关注无形的产品财富——地质资料。

地质研究和矿产勘探开发各有活动。地矿工作机构或企业每年都有工作计划。单位根据下达的地勘费数额安排地矿工作项目,给下属单位安排地矿工作时有年度任务书。在计划经济时代,地勘费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地质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实行市场经济后,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审定的投资项目下达勘探开发任务书。根据任务书,确定了地质数据生成的范围。地质资料收集计划有依据。例如,某企业向二级单位下达两个二维物探项目和一个三维物探项目;下达给钻井公司:15口探井,钻井工作量30000米,20口开发井,钻井工作量45000米;向研究院下达了500万吨储量研究任务和6个勘探研究项目;50万吨油气产量和三个研究课题交给了采油厂。这些工作都很具体,地质资料收集计划重点是本任务书分配的工作量和其地质工作应产生的地质资料。有了收藏计划,收藏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及时安排验收人员、整理人员、鉴定工作、入馆时间和收藏地点,安排复制经费和发行单位,安排收藏计划并告知用户。

(2)及时性

专职地质资料收集人员要有时间“节点”意识。地质资料数据和文件产生后,首先由本单位科技人员掌握,并应在合适的时间内收集到地质资料保管部门,避免延误归档和及时提供利用。什么时候是收集的时间?地质资料生成后,在生产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手中经过处理,有关部门组织验收或审查,形成验收意见和项目审查报告。生产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按验收报告或审查报告要求修改后,应整理归档。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地质资料汇交者应当在下列期限内汇交地质资料:

(1)探矿权人应当在勘查许可证有效期满30日前汇交;

(二)除下列情形外,采矿权人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满前90日汇交:①分期关闭矿山的,自关闭之日起180日内汇交;(二)采矿权人开发矿产资源时,发现新的矿体、新的矿种或者矿产资源储量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在开发勘查工作结束之日起180日内汇交;

(3)因违反探矿权采矿权管理规定被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自处罚决定生效之日起15日内汇缴;

(4)工程建设项目的地质资料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80天内提交;

(5)其他地质资料应在地质工作项目结束后180天内提交。因不可抗力原因,地质资料提交人申请延期提交,经批准后方可延期提交,延期最长不超过180天。“以上是国家要求数据报送单位报送数据的截止日期。

送审单位还需要向下属单位和下属资料室提出要求,必须在送审截止日期前提前收到下属单位提交的地质资料,并留有足够的检查验收时间,以保证能及时向国家送审。例如,中国石化要求其下属分公司:

(1)勘查许可证有效期满前90个工作日(比国家地质档案馆提前60天)提交地质资料。

(2)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前150个工作日(比国家地质档案馆提前60天)提交地质资料。

(3)缩小勘查区块范围时,提交变更勘查许可证前90个工作日的废弃区块地质资料。

(4)勘查转开采的,应当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前90个工作日提交矿区地质资料。

(五)在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提前终止勘查或者采矿活动的,应当在许可证注销登记前60个工作日提交地质资料。分行还将为下属单位提前时间,以便对直属单位提交的地质资料进行检查、验收、修改和整理,同时也保证总行对分行交付和汇款的时间要求。

需要提交的地质资料在单位资料已归档时进行。最基层的单位收集地质资料,需要进行鉴定、整理、复制、归档,所以地质资料的收集不及时,最终会影响到报送时间和一步步的报送。还会影响信息的及时提供和利用,指导矿业勘探开发的决策和部署,延误后续建设工期。

有时,科研人员为了第一时间获得勘探工程的信息,直接联系生产现场的技术人员,获取测井曲线等设备设施生成的机器生成图件和数据,用于生产线的决策和调度,指导后续的勘探开发或安全生产建设,迫不及待地走正常程序:备案使用后打印分发。这是地质资料管理和其他档案收集的“时效性”的特殊之处。这种特殊处理大大方便了现场生产指挥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这种特殊性不应影响建设项目或研究课题完成后正常的地质资料接收和归档程序。因为这种特殊性,解决了“等归档再用”的问题,因为科研人员和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得了最迫切的数据和信息,也因为解决了使用其数据的迫切紧迫性,打消了生产技术人员事后归档的主动性和时效性压力,从而延缓了按时归档的内在驱动力。这是收藏者应该注意和理顺的工作细节,督促其及时按时归档。

(3)诚信

归档前收集时,地质科技文件、资料和数据信息的内容及各种签字手续应齐全。

归档前收集时,根据地质科技文件材料的完整性,保证件数齐全。同一地质勘探工作是各种建设项目的有机整体。例如,钻井项目涉及钻井、测井、录井、固井、测试、试油等子项目。这是一个由六个子项目组成的一体化项目。将每个工作环节链在一条链条上,在每个工作环节中生成地质科技文献或数据信息。每个环节的每一份文件、每一份数据都不能遗漏。

野外勘探和室内研究也是一个整体,野外获得的数据在室内进行处理、解释、测试和分析。最后,根据对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形成一个结论性的地质工作成果——地质报告。地质工作的每个子项都是一个子系统,一个档案号下的地质资料也是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脱链”。系统中的数据不完整直接影响综合研究结论的准确性,会使地质工作的全貌和整体记录不完整。

一些矿山企业为了控制数据报送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会在项目合同中列出数据。工程质量验收时,应同时验收数据量。当项目承担单位提交的地质资料在质量和数量上不符合要求时,项目承担单位需要按照项目验收时验收组提出的整改要求进行整改,直至提交的地质资料数量和质量符合验收要求。

以下是二维物探项目合同中甲方投标单位向乙方施工单位提交的地质资料清单:

A.结果报告

纸质载体:20份物探成果报告、附图及附件,3份相应的电子文档及光盘。

B.纸质载体的原始现场记录和相应的电子文件

(1)野外工作(包括方法试验)原始记录簿及各种计算书、成果书、统计书(如班报、检查工作、基本点网络工作等。).

(2)野外观测系统。

(3)野外观测手册、水文点记录手册、计算手册及相关图件等原始记录。

C.仪器原始记录

(1)纸质载体:各种仪器的原始校准记录和性能测试记录、原始数据(光盘或磁带等。)及相关图纸、摄影图纸和底片等。

(2)仪表交接班报告(纸质载体和光盘电子文件)、原始记录(光盘或磁带)、SPS数据(光盘或磁带等)。)、野外采集剖面、小折射、微测井记录及结果等野外采集的原始资料(纸质载体和光盘电子文件)。

D.综合结果信息

(1)在资料整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推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资料卷、图表(册)(如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速度谱、时间剖面、时深转换等特殊处理剖面)。

(2)技术阶段总结、技术报告、评审报告纸质载体和光盘电子文档的准备,包括多媒体PPT。

(3)收集并直接作为本项目依据的数据(纸质载体、电子文本或扫描数据文件)。

样品分析数据(纸质载体、电子文本或数据光盘)

(1)取样记录簿和取样位置平面和剖面图。

(2)样品登记簿和样品送货单。

(3)分析、鉴定、实验和测试结果报告及数据表、图表、照片、底片和电子数据等。

(4)内部和外部质量检验报告。

F.行政文件(纸质载体、电子文本或数据光盘)

(1)成果报告终审(鉴定、验收)意见。

(2)任务书、标书、标书、合同、协议。

(3)研究报告和项目论证材料。

(4)项目计划、计划调整或项目取消文件。

(5)设计书及其图纸、设计批准意见、设计变更申请及批准意见。

(6)重要技术措施、相关技术说明和专家建议。

(7)技术会议文件。

(8)质量监督、检查和验收文件。

(9)工程预决算文件。

(10)项目或研究成果获奖或获得专利的,还需提交成果奖申报、评审、获奖文件、获奖证书、专利文件等。

二维物探项目验收时,验收组与上述合同清单中的A、B、C、D、E、F项及其子项一致,因此二维物探项目的全套地质资料是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其他勘探开发项目地质资料的完整性也可根据合同提供的清单进行验收,以确定项目地质资料验收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