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应该被禁止吗?如果有,有什么替代方案?

什么代替了抗生素?

我国微生态学奠基人之一、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主任委员康白教授近日就抗生素滥用监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康白认为,人体内有许多正常菌群,而正常菌群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抗生素滥用被禁止后,人工生态制剂“益生菌”可以替代抗生素治疗疾病。

“益生菌”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按照康教授的说法,抗生素的作用是杀菌,不管是对人体有用的细菌还是益生菌。抗生素在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杀死了益生菌,导致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进而导致许多疾病,如肠道细菌的紊乱、腹泻以及人体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菌群失调的另一个不好的结果就是原本不致病的正常菌也变异成了致病菌。另外,抗生素的滥用也造成了细菌的耐药性,使得很多药物很难治疗疾病,而且抗生素本身也有毒副作用,所以抗生素一定不能随便使用。那么,禁止滥用抗生素后,可以用什么代替抗生素治疗疾病呢?人工生产生态制剂“益生菌”已逐渐被科学界认可。其实抗生素的原理是抗感染,生态制剂的“益生菌”主要是抗感染,因为它们有抗感染作用,提高人体免疫力。

医生使用“益生菌”疗法。

南方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黄志光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事实上,抗生素在用于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体的免疫力。但是,有时候人类相关药物的研究还没有病毒和细菌本身的复制和变异快。由于普通抗生素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抗生素药物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困难和先进。当然,新研发的抗生素对病菌的杀伤力更大,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的杀伤力更大,对人体免疫力的破坏力更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黄教授接着指出,除了从正面研究抗生素杀菌外,人类很多科学家也从另一个角度研究,比如直接补充“益生菌”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许多医生也使用“益生菌”疗法。益生菌不仅可以加强肠道的不同防御作用,还可以改善体液免疫反应,提高胃肠道作为免疫屏障的功能。

大量实践充分证明,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替代抗生素作为动物抑菌促生长剂是完全可行的,既能达到良好的防病促生长效果,又能解决耐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与其他“替代品”相比,它有许多独特的优势。自然、实用、多功能是其他“替代品”无法比拟的。其无耐药性、无药物残留、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如同多功能性一样,被数千年的长期实践和历史所证明。回顾抗生素的兴衰历史,说明它对人类健康的可贵。酶制剂和活菌制剂因其固有的蛋白质和活菌特性,其活性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给饲料加工、生产和储存带来困难。糖萜类、低聚糖、有机酸等。,只是中草药众多成分中的一小部分,作用有限。与按照中医理论配制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相比,明显存在成分单一、功能单一、有中医西化之嫌等缺点。所以可以说,用中草药替代抗生素是解决耐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的根本途径。

替代猪饲料中抗生素的几点对策

长期以来,抗生素作为一种生长促进剂,在畜牧业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畜牧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生素工业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进步。然而,大量的实践事实表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造成有害菌株的耐药性和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当人们食用有抗生素残留的动物产品时,他们的健康受到损害,过敏中毒反应越来越严重。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已成为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目前,为了促进仔猪的生长,单一的技术、饲料添加剂或饲养管理都不能达到使用抗菌剂的效果。生产实验证明,有必要采用综合策略来替代这些抗菌剂。下面总结几种不含抗生素的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几种方法协同工作,效果显著。

关键词:猪;饲料添加剂;反措施

1.关于提高动物健康水平

1.1.仔猪管理

日前,国内首批完全采用新技术精制的抗菌消毒剂正式亮相。凭借其智能杀毒、广谱高效的三大优势,开始取代传统抗生素,并逐渐普及。专家认为,未来的消毒剂很可能会用植物原液取代化学制剂,逐步取代传统的化学工业合成的抗生素。

据介绍,新“植物抗生素”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被称为“玫瑰红色液体”的植物提取物,其主要成分来自野生山楂核的提取物。与以往的抗生素相比,“玫瑰红液”不仅突破了传统抗生素在广谱杀灭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方面的局限性,而且避免了传统化学药剂“不论好坏,一律杀灭微生物”的弊端,防止其破坏人体内的有益微生物,专门杀灭细菌。首次实现了智能杀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与微生物学研究所、云南省昆明市病毒研究所等十余家科研单位的鉴定分析结果也证实,这种命名为玫瑰红液体的新型植物提取物也打破了传统制剂只能杀灭有限菌株或病毒的局限,具有同时抑制和杀灭细菌、真菌和病毒的能力,还能杀灭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

多位医药领域人士表示,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广谱、高效的生物制剂将有望完全取代目前仍依赖工业合成的抗生素制剂。无污染、无副作用的“植物抗生素”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

仔猪除了选择优良的杂交仔猪外,还可以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体重相近的猪同时转移到一个经过清洗消毒的猪圈,同一猪圈的所有猪同时上市。在新一批猪进来之前,猪圈里所有的猪圈都要清空、清洗、熏蒸。下一批猪进屋前,要把整个猪舍彻底打扫干净。任何疾病的毒力都不会增加;能减少猪肺损伤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提高猪的平均日增重;减少市场上的重量所需的天数;提高饲料转化率;比起单纯的打扫单个猪圈,整个猪圈空着的时候打扫会更有效;比起给单个猪圈买猪,给整个猪圈买小猪效率更高。

1.2.提高母猪健康水平。

母猪的健康会直接影响仔猪的生长。

保持母猪适宜的身体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在母猪的繁殖周期中要及时调整饲料的投喂量,以保证仔猪较大的初生重。仔猪出生体重越大,意味着抗病能力越强。另外,患有链球菌、萎缩性鼻炎、哮喘的母猪也要及时淘汰。

2.关于断奶年龄

2.1.一种观点认为早期断奶是必要的。{Pig Champ}记录的数据显示,75%的猪断奶22天或更早,近30%的仔猪断奶16天。以前仔猪早期断奶控制疾病的发生:新生仔猪血液中没有抗体,仔猪从初乳中获得免疫抗体(如IgG、IgA、IgM)。初乳中抗体的含量在开始时较高,但在分娩24小时后迅速下降。仔猪只能在出生后24 ~ 36小时通过小肠吸收免疫球蛋白的大分子,之后小肠不再吸收免疫球蛋白,所以仔猪在获得抗体之前就提前断奶。

2.2.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延长断奶年龄。欧洲大部分养殖户采用的断奶年龄一般为24 ~ 28天。根据相关实验和研究结果,断奶年龄越大,效果越好。一方面,身体变强壮,食量会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仔猪的免疫系统也在提高。

3.关于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3.1.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饲料中往往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如蛋白质抑制因子、碳水化合物抑制因子、矿物元素生物利用率抑制因子、维生素拮抗因子、动物免疫系统刺激因子等。它们的存在干扰了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如(1)豆饼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血凝素,可降低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增加胰蛋白酶的分泌,损伤肠壁,增加内源性蛋白质的分泌,影响生长和死亡。(2)花生饼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和抗胰蛋白酶因子,降低饲料营养价值,影响生长,导致畜禽慢性中毒。(3)棉籽饼中含有游离棉酚和环丙烯脂肪酸,影响赖氨酸和矿质元素的利用率。(4)菜籽饼中含有噁唑烷硫铜瘀和异硫氰酸盐,影响碘的利用、适口性和生长速度,引起甲状腺肿大和损伤,酯类单宁刺激粘膜导致腹泻。

3.2.合成氨基酸的利用

畜禽日粮中氮的利用率通常只有30%-50%。要提高氮的利用率,必须改善日粮中氨基酸的平衡。当日粮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氮含量的45%-55%时,氮的利用率最高。据统计,比理想模型计算的日粮中粗蛋白水平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粪便和尿液释放的氮量减少10%至12.5%。日粮中添加合成氨基酸可使生长猪和肥育猪的蛋白质水平分别从265,438+0%下降到65,438+04%和65,438+09%下降到65,438+03%,从而使尿氮排出量减少40% (P

3.3.消化道营养

消化道回肠末端未被吸收的营养物成为大肠中细菌生长的生长基地。庞大的细菌载体不仅能消耗动物的营养物质,还隐藏着大量的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菌等。此外,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最终会通过动物排泄的粪便给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

4.关于食物摄入

采食量对维持断奶后仔猪内脏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断奶后有短暂的厌食期,肠道上皮也会很容易被抗原蛋白饱和,比如豆粕中的抗原蛋白,也很容易有细菌附着。仔猪因对抗原蛋白或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过敏而频繁腹泻。同时,采食量的减少也会导致猪的生产性能下降,身体健康下降,其出栏期延长。

因此,通过改善日粮适口性等措施来提高仔猪的采食量是非常重要的。在仔猪阶段使用增香剂等适口性好的动物原料和一定比例的乳制品,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5.降低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蛋白质。通过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增加其消化率,可以明显限制细菌的增殖,同时,最重要的是需要平衡良好的氨基酸。

适当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对预防仔猪腹泻非常有效。

6.有机酸的应用

大多数致病菌不耐酸,这意味着利用饮食中的有机酸来酸化胃肠道,实际上可以阻止或转化细菌的生长,而小肠中的其他不溶性有机酸则被细菌利用或杀死。混合有机酸比单一有机酸更有效。

6.1.有机酸化剂的类型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酸化剂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单一酸化剂(包括有机酸化剂和无机酸化剂)和复合酸化剂。其中有机酸化剂主要有柠檬酸、富马酸、乳酸、丙酸、苹果酸、甲酸、乙酸及其盐类,柠檬酸、富马酸、甲酸钙应用最广,效果较好。无机酸化剂包括强酸(如盐酸和硫酸)和弱酸(如磷酸),弱酸的酸性大于有机酸。虽然它们的成分低,但使用效果差。复合酸化剂由几种特定的有机酸和无机酸复合而成。实验表明,复合酸化剂的应用效果大于柠檬酸和富马酸。复合酸化剂能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显著促进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在早期断奶(3-5周龄断奶)后的前1-2周期间,日粮酸化效果好且明显,其通常添加量为0.5%-3%,美国最好为2%-3%,欧洲最好为1.5%-2%。

6.2.酸化剂的作用

动物的胃处于酸性环境,细菌多为产酸菌和耐酸菌。幼小动物分泌胃酸的能力较弱,容易使外来细菌存活繁殖。使用酸化剂可以提高胃液的酸度,促进乳酸菌等耐酸菌的增殖,使其在胃中保持优势地位,而大肠杆菌等外来菌不能适应酸性环境,被乳酸菌“挤出”,因此可以降低动物病理性腹泻的发生率。酸化剂还可以帮助机体调节免疫系统反应,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

7.植物提取物的应用

一些草药提取物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特性,但是我们知道调味剂具有抗菌和消化的特性。其中,肉桂、牛至和丁香是商业产品中最常见的提取物。最新研究表明,提取物和浓缩物非常适合仔猪的生长。糖萜素的应用糖萜素是从油茶粕和油茶籽粕中提取的天然活性物质,主要含有低聚糖、三萜皂苷和有机酸。它是一种成功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已广泛应用于饲料生产中。

8.酶制剂的应用

8.1.酶制剂的类型

自1965无锡第一家酶制剂厂成立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酶制剂产品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已开发出数百种产品,如α-淀粉酶、β-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果胶酶、β-葡聚糖酶、甘露糖、植酸李等。

8.2.酶制剂的作用

酶制剂可以补充内源酶活性的不足,存在消化道酶不足、幼畜活性低等缺点。添加酶制剂可以有效弥补酶量不足、活性低带来的不利影响;酶制剂还可以减少或消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酶制剂还能降低消化道食糜的粘度,增加肠壁的有效吸收面积,促进营养物质与消化道粘膜的接触和吸收率;酶制剂还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分布;国内外研究人员认为,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可以明显提高动物的日增重、饲料利用率,降低幼畜的腹泻率和死亡率。

8.2.1.植酸酶的应用:

植物饲料中约有2/3的磷是植酸磷,牲畜不能利用,不仅造成磷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植酸磷大部分从粪便和尿液中排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植酸还能与多种微量元素结合,阻碍其吸收。解决饲料中磷污染的最好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植酸酶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将饲料中的植酸及其复合物分解为畜禽可利用的无机磷和肌醇来替代或减少原来添加在配合饲料中的无机磷,从而提高饲料磷的利用率,节约大量无机磷资源,增加饲料配方空间,大大减少畜禽粪便中磷的排放,减少磷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植酸酶分解植酸,解除了植酸对磷、钙、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络合作用,提高了饲料的潜在营养价值,相对降低了饲料成本,节约了饲料资源。

8.2.2非淀粉多糖降解酶的使用:

目前我国玉米资源匮乏,小麦的营养价值高于玉米,资源丰富,是玉米的最佳替代品。然而,小麦种子的细胞壁中,尤其是胚乳中存在许多非淀粉多糖(NSP),不能被单胃动物的消化酶水解。而且它在动物消化道内部分溶解后,会与蛋白质、淀粉形成粘稠的胶体,使它们不容易与消化液接触。NSP还会结合消化酶,抑制消化酶对底物的渗透,从而降低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和饲料的能值。另外,未消化物质的增加会增加代谢废物的排出,大大增加对环境的污染。为了提高小麦对养分的利用率,最有效的方法是添加外源非淀粉多糖降解酶。

最近开发的一种新型多糖降解酶是以NSP降解酶为主体,添加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和植酸李的复合酶制剂。其使用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消除NSP的抗营养作用,充分释放饲料中可利用的养分,减少饲料养分的浪费,改善动物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也是十多年来发达国家充分挖掘饲料资源,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措施之一。大量实验证明,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可以提高动物增重和饲料利用率。能提高仔猪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降低仔猪死亡率。

9.益生菌的应用

通过饲料提供有益的活菌,也是一种不使用抗生素的转化策略。

9.1.益生菌的种类

益生菌又称活微生物制剂、生长促进剂、生物微生物制剂,是一种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对动物产生有益作用的活微生物饲料添加剂(Fullar,1989)。除了乳杆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和乳酸链球菌外,还使用了40多种微生物,如黑曲霉、凝结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嗜热双歧杆菌、酿酒酵母和粪龟兹菌。

9.2.益生菌的作用

一般抗生素是通过抑制或破坏微生物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而益生菌是通过直接增强动物对有害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抑制作用,或者通过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预防疾病,间接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猪的消化道内不仅有有益菌,也有有害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梭菌和弯曲杆菌。这些有害细菌不仅可以通过产生特殊疾病来危害宿主动物,还可以通过争夺必需的营养物质来危害宿主动物的健康,从而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相反,一些细菌,如乳酸菌和产生B族维生素复合物的细菌,对宿主有益。消化道中理想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相当数量的有益菌。而生理因素和环境应激会导致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产生,最终导致动物发生疾病,生产性能下降。益生菌增加了肠道微生物区系中理想菌群的数量,使肠道微生物的平衡趋于更合理的菌群。此外,据报道,益生菌可能产生抗生素物质,刺激猪免疫系统的早期发育。许多实验证明,益生菌具有增加增重、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促进畜禽免疫功能、降低死亡率、改善环境等作用。如提高肉鸡成活率、日增重和饲料效率,提高仔猪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有效预防仔猪腹泻。

10.低聚糖的应用

低聚糖在动物肠道内不被消化酶消化,只能被对身体有益的乳杆菌、双歧杆菌等微生物选择性利用,而不能被对身体有害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利用。低聚糖被有益菌利用后,乳酸菌、双歧杆菌等肠道有益菌增殖。有益菌的增殖产生乳酸、丁酸、乙酸、丙酸,降低肠道pH值,从而抑制耐酸性有害菌群的繁殖,从而改善肠道环境,肠道有益菌的增殖,其中双歧杆菌对动物机体有很强的免疫作用。双歧杆菌的细胞壁含有大量的肽聚糖和磷酸胞壁酸,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能激活腹腔巨噬细胞、NK细胞和淋巴细胞杀伤细胞的活性。双歧杆菌还可作为免疫佐剂,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减缓抗原释放,延长抗原作用时间;双歧杆菌还能与癌细胞结合,具有抗肿瘤作用,清除自由基,提高SOD活性。上述机制显著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改善了猪的健康状况。低聚糖还能阻止肠道内致病菌的定植,促进其随粪便排泄。结果表明,肠道致病菌必须先附着在肠粘膜上,才能在胃肠道内定殖繁殖,引起动物发病。这种结合是通过细菌表面的凝集素与动物肠上皮细胞的特定糖分子结合实现的。现已证明,大部分肠道致病菌都具有特异性结合寡糖的凝集素,使致病菌无法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结合,随粪便排出,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低聚糖还具有刺激免疫反应、提高免疫力、提高机体健康水平的作用。寡糖可以与某些毒素、病毒和真核细胞的表面结合,作为外源抗原的佐剂,减缓抗原的吸收,增加抗原的效价。LeGarrec(1986)报道寡糖作为免疫佐剂可以增强细胞和体液的免疫力。Spring等人(1998)深入研究了低聚糖对仔猪免疫能力的影响。低聚糖能显著增加生长猪血清中Ig深度和B淋巴细胞数量,提高仔猪体液免疫功能。低聚糖还能提高白细胞介素(IL-2)DE的浓度,IL-2能使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提高仔猪的免疫功能。此外,低聚糖还具有抗原特性,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在动物尤其是幼龄动物的日粮中添加适量的低聚糖,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饲料的利用率(Fukuyasu and Oshita,1988;巴斯坦,1990;博尔端,1993;西萨克,1994).Hidaka(1987)、Fukuyasu(1987)、Stutton(1998)等研究认为,低聚果糖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和预防疾病的作用。Morishita(1982,1992)、Koayshi(1990)、Bolduan(1997)指出,低聚糖能促进消化道内乳酸菌、双歧杆菌、链球菌等有益菌的增殖,从而增加肠内容物中的脂肪酸,降低PH值。福康(1987)报道,在仔猪日粮中添加0.25%的低聚糖,可提高仔猪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浓度。在Stutton等人(1994)的实验中,添加1%半乳聚糖能有效抑制仔猪回肠中大肠杆菌的增殖,而乳杆菌显著高于对照组。断奶后第2天,回肠中的乳酸菌数高于对照组,第4天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11.免疫刺激物的应用

给母鸡接种某种大肠杆菌超免疫,鸡蛋经过特殊喷雾干燥制成喷雾蛋粉,作为猪的饲料,使猪得到免疫。实践证明,这可以有效地降低腹泻的发病率,特别是通过采取一些其他的辅助措施。患有内脏水肿疾病的猪从这种营养调节中受益匪浅。

血浆蛋白和微量元素的应用

12.1血浆蛋白粉的应用

血浆蛋白粉是从屠宰场采集的猪血中分离出来的,经过灭菌,消灭微生物。它是免疫球蛋白的丰富来源,可以增加食物摄入量,减少腹泻,为胃和小肠提供稳定的免疫球蛋白来源。

12.2微量元素的应用

动物组织中含有约45种矿物元素,其中与动物营养有关的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铜、锰、锌、硒、碘、钴、钼、氟、锡、镍、硅、砷、铬、钒等。

如铬可作为糖耐量因子的活性成分,与胰岛素协同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核酸代谢。而且在应激、疾病(糖尿病、低血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某些生理状况(妊娠、秘乳)、运输、热应激、营养缺乏等情况下对铬的需求增加(张,1996;格雷戈里等人,1999。除了酵母铬,其他类型的有机铬包括烟酸铬和吡啶甲酸铬(吡啶甲酸铬和吡啶甲酸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