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谈判法的攻击堡垒
当谈判对手不止一个时,实际上只有其中一个人拥有最终决定权。这里姑且称此人为“对方负责人”,称对方副谈判代表为“对方党员”。“对方负责人”是我们在谈判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人,但我们不应该因此而忽视“对方团队成员”的存在。
谈判的时候,有时候再怎么努力也说服不了“对方的头”。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转移目标,向“对方队员”发起攻势,让“对方队员”了解你的想法,影响“对方负责人”。过程可能比一般的谈判更加艰辛,但无论做什么,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再接再厉,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当你无法说服“其他领导”的时候,就要另辟蹊径,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其他团队成员”。这就跟古代攻城掠地一样。只要先拿下城外的要塞,就可以进军了。
要攻占城市,首先要拿下保护城市的堡垒。结果是如入无人之境。同理,当你说服不了的时候,就要改弦易辙,试图通过“其他团队成员”来动摇“其他领导”的地位。
在运用“攻堡垒”的战术时,关键在于“以变反复说明”。很明显,就是让“对方头”不止一次的听你的意见。现在你要用同样的话去游说“对岸的队员”,“对岸的头”自然觉得没意思。而“其他团队成员”也一样,不可能聚精会神地听你一成不变的陈述。所以,虽然目的相同,但在反复解释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可变性,以免得到相反的效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你已经认真说服了“对立团队成员”,也不能保证“对立团队成员”会像你说服“对立领导”一样认真。如果“对方队员”拒绝这样做,即使你尽了最大的努力,“攻堡垒”战术仍然很难发挥作用。
第三,“白脸”和“黑脸”
有一次,传说中的亿万富翁休斯想购买一大批飞机。他计划购买三十四架飞机,其中十一架必须获得。起初,休斯亲自与飞机制造商谈判,但无法谈成。最后大富翁勃然大怒,走了。但休斯还是不肯放弃,于是找了经纪人帮他继续谈判。休斯告诉他的经纪人,如果能买到他最喜欢的11号,他就满足了。谈判的结果是,代理商实际上买下了所有34架飞机。休斯钦佩这位代理人的技巧,并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代理回答:“很简单。每次谈判陷入僵局,我都会问他们——你们真的想和我谈吗?还是想请休斯本人再谈?我问了之后,对方只好乖乖地说——算了,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要使用“好警察”和“坏警察”的战术,就需要有两个谈判代表,而且这两个谈判代表不能一起参加第一轮谈判。如果两个人一起参加,如果其中一个人给另一个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必然会影响他对另一个人的印象,这对第二轮谈判是非常不利的。
第一个谈判者扮演的是“坏脸”的角色,他的职责是引起对方“这个人不好惹”和“这种谈判遇到对手真倒霉”的反应。第二个谈判者扮演了“白脸”的角色,也就是扮演了“和平天使”的角色,让对方感到“终于松了一口气”。就这样,两人交替出现,轮番上阵,直到谈判达到目的。
第一个谈判者让对方觉得“我真的不想再和这种人谈了”就够了。但是,这样的战术只能在对方急于从谈判中获得协议的情况下使用。当对方有意通过谈判寻求解决方案时,不会因为对第一位谈判者印象不好而停止谈判。所以,在谈判之前,你一定要努力控制对方对谈判的态度。如果是“可以商量”,那么“白脸”“烂脸”的战术就没用了。
如前所述,在自己的地盘谈判更有利,但在使用“好面子”和“坏面子”的战术时,最好还是在对方阵营谈判。无论第一个谈判者如何“挑战”对方,如果谈判是在对方阵营中进行,基于一种“反正这是我的地盘”的安全感,对方通常不会有过于情绪化的反应。所以,当第二个谈判代表出现的时候,他们的态度自然不会太差。
相反,如果谈判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对方被第一个谈判者激怒,很可能拒绝再来,或者干脆要求换个地点。一旦换了谈判地点,或许可以方便摆脱上次谈判带来的不快,重新振作起来,重新以高昂的斗志面对你的挑战。如果是这样,那么“白脸”“烂脸”战术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白脸”和“黑脸”战术的效果来自于第一个谈判者和第二个谈判者之间的“在线操作”。第二个谈判者就是利用对方对第一个谈判者的不好印象,继续他“承前启后”的工作。如果第一个谈判者的“表演”失败了,第二个谈判者自然就没有唱歌的机会了。
“然而……”这个“然而”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说话技巧。一位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拜访一位特殊的客人时,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技巧。我肯定你不喜欢被问到你的私生活,但是…这“不过,相当于对特殊客人的警告”,“虽然你不喜欢”,“我还是想……”。在日常语言中,也有“但是”、“然而”、“即使如此”与“然而”同义。提问时把这些转折性的话作为“引子”,会让对方更容易回答,也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然而……”具有诱导对方回答问题的功能。上面提到的主持人接着问,“不过,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很想多了解你的私生活,所以……”。被问到这个问题,特邀嘉宾即使不想回答也很难拒绝。
第三,缓和紧张局势
在谈判中,当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时,很难谈,但又必须问,所以我们通常不得不使用“慢动作”技巧。慢慢说的技巧可以防止对方生气,让谈判顺利进行。
在谈判的过程中,难免我们有时候会变得情绪化,有时候要问一些涉及人身攻击的问题,有时候难免要和被你再次打败的谈判对手见面。在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办?这里有一个例子。假设你现在的谈判对手不久前和你谈了卖地的事。当时对方觉得他提出的价格很合理,但后来越想越少。
是的,越想越觉得价格太低,吃了大亏。在这种情况下,当这个谈判对手再次和你面对面讨论另一个关于卖地的问题时,必然是不公平和愤怒的。所以,无论你的报价有多合理,对方都不会轻易同意。他拒绝同意的原因不是价格不合理,而是他已经下定决心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土地,以弥补上次的损失。
像这样的例子经常发生。所以,当你发现你现在的谈判对手对你不满意的时候,你要小心处理,小心应对。最好的化干戈为玉帛的方法,就是从一开始就真诚直接地向对方解释,消除他们心中积累的不满和怨恨,让一切重新开始。
也许你可以说,“最后一次卖地结束了。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抱歉,但是……”。然后一定要想办法让对方明白我们心里没有怨恨,谈判才能顺利进行。这就是所谓的说话慢条斯理的技巧。
第四,插一句话
“打断”这种缓慢移动的技巧具有改变整个谈判局面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提起了法院已经判决的诉讼。但双方对法院裁决的效力仍有争议,几经讨论仍无具体结果。但是,如果男方已经看出对方的信心有一些微妙的动摇迹象。
法院的判决是否有效对谈判的结果有很大影响。所以,虽然对方觉得没必要再谈这个话题了,但如果男方还是反复使用“言语打断”这种慢条斯理的手法,试图把话题拉回到判决是否有效的问题上。如果男方反复告诉对方“虽然我们已经充分讨论过法院判决的问题,但是再提确实有点让人失望。”但是...”,然后阐述自己对判决的看法。这样,如果一个男人有机会,他就会反复陈述他对法院判决的看法。最后,对方的信心终于彻底动摇,转而接受了若楠的提议。
动词 (verb的缩写)文档策略
一家金融公司召开董事会,十二位董事围坐在椭圆形的会议桌前热烈讨论。前面有十一个拿着纸和笔的导演,那另一个呢?除了纸笔,还有成堆的文件和资料,每一堆都差不多有十厘米厚。董事们就会议的中心议题——公司经营方针的变化,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有一段时间,四种说法,很难得出结论。混乱中,那位携带大量文件的主任保持沉默,每一位站起来发言的主任都会不约而同地肃然起敬地看着那堆文件。所有在场的人发言后,主席问似乎准备来说几句话的主任。只见主任站起来,拿起最上面一叠材料,简单说了几句,然后又坐下。后来,经过简短的讨论,11位导演都认为最后发言的导演“有道理”,一致同意他的观点,从而结束了这场混乱而冗长的辩论。
会后,主席冲过去与最后一位主任握手,感谢他的宝贵意见,并对他收集信息的努力表示敬意。
“什么?这些文件和资料与今天的会议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些事情由秘书整理。让我先看看它们。如果没有必要保留它们,它们将被烧掉。而且我打算会后出去度假,所以带他们来开会。至于我发表意见时手里的那张纸条,只是我在听你们发言时草草记下的总结。说实话,这次会面我事先没有做任何准备。”
“被误解”的导演做了这样的解释。
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表面。在普通的董事会议上,每个人除了纸和笔什么都不带。这一次,一个带了很多资料来开会的导演突然出现,不仅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也很自然地提醒人们,他带了这么多参考资料来开会,一定是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有了这个联想,无论导演说什么,都会让大家觉得“有分量”、“有道理”,从而无异议采纳。
与会议不同的是,如果你要在谈判中使用“文件战术”,那么你所携带的“工具”,也就是各种文件和资料,必须与谈判本身有关。如果你带了大量与谈判无关的材料,想要“混”过去,一旦被发现,谈判信用就破产了,而且已经反复强调,一旦丢失,就很难挽回,无法挽回。所以谈判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为了权宜之计而犯“信用破产”的错误。这是谈判的原则。
在任何谈判中,注意你使用的战术或技巧是否适合谈判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使用的战术或技巧不够巧妙,不适合谈判的内容,就会使谈判难以顺利展开。
“文件战术”的效果大多产生在谈判的初期,也就是双方隔着谈判桌坐下来的时候。为什么?试想一下,如果谈判到一定阶段后突然搬出大量文件,对方能不起疑吗?携带大量文件去谈判的目的是让对方提前知道自己有多周到,对谈判内容的理解有多深入。但如果中途搬出大量文件,对方就不会这么想了。
其次,要注意的是,一旦采用了“文件战术”,就要有始有终。在每一次谈判中,不要忘记把所有的文件都带上,否则,会引起对方的怀疑甚至轻视。如果有不能再携带证件的原因,要向对方详细说明,让对方理解。
当谈判进行到一定阶段,所有重要问题都解决了,只剩下两三个小问题,你就可以结束你的“文件战术”了。但是,在所有文件被移除之前,还是要向对方说明“所有重要问题都已经讨论过了”!这些材料已经不需要了,免得让人起疑。还有,如果你想改变谈判的地点,让你不方便携带大量的文件和资料,你也必须向对方说明“那些东西太重,不方便携带。”总之,当你觉得已经没有必要使用“文件战术”的时候,不管是什么原因,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对方起疑。
自然,在我们自己的“地盘”上进行谈判更有利。然而,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深入到对方阵营开始谈判。
如果去对方的营地谈判,就不得不考虑证件和资料的携带。坐公交车携带大量证件不方便,坐出租车也有可能丢失。当对方看到你煞费苦心地把堆积如山的文件“搬走”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这一定是对付我的“文件战术”。
所以在对方阵营谈判时,除了谈判中会用到的必要文件和资料,最好不要带任何东西。这样做,除了开心轻松,不会让对方起疑,还有助于提高信用。
而信用是谈判成功的关键。
第六,期限效应
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许多谈判,尤其是比较复杂的谈判,都是在谈判截止日期前达成协议的。然而,也有许多开放式的谈判。
如果谈判有期限,谈判者不会感到任何压力,除非期限已过;这就是所谓“不见棺材不掉泪”的道理。
比如人通常是不怕死的。虽然他们知道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生老病死,但总觉得那还是“遥远的未来”。但是,如果有一天,医生突然宣布你只有一个月可活,这样的打击谁能承受?
可见,越接近谈判截止日期,双方就会越感到焦虑和不安,而这种焦虑和不安会在谈判结束的那一天达到顶峰——这是运用谈判技巧的最佳时机。
还记得美国总统卡特与埃及前总统沙达特、以色列前总理比金在戴维营举行的12天会谈吗?这次首脑会议的目的是解决以色列和埃及之间30年对抗中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非常复杂,所以谈判从一开始就进行得非常缓慢,经常中断。谁也不确定能达成什么结果。结果,负责人不得不为谈判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就在下周日。果然,随着期限一天天临近,总经理的一些问题解决了。就在周日的前一两天,谈判的气氛突然变得比以往更加顺畅,更多的问题得以解决,以色列和埃及也达成了最终协议。
在如此重大的谈判过程中,谈判的“截止日期”依然能产生惊人的结果,那么如果你也能把这种心理运用到各种谈判中,自然能得到预期的结果。
美国西部一名牛仔闯入一家酒店喝酒,喝了几杯黄汤后就开始乱来,把酒店搞得一团糟。不算。后来,他竟然掏出手枪对着天花板开枪,甚至对着酒店里的客人开枪。就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酒店老板,一个瘦弱斯文的男人,突然一步一步走到牛仔面前,命令他说:“我给你五分钟时间,所以你可以在五分钟内离开这里。”没想到,牛仔真的收起了手枪,拿着酒瓶,迈着醉醺醺的步子离开了酒店。惊魂未定之下,有人问老板:“如果那个流氓不肯走,你怎么办?”老板回答:“很简单。只要延长期限,给他更多的时间。”
上面的故事只能证明店主是“幸运的”,但在谈判中,他的行为很有参考价值。为了使谈判的“期限完成”发挥应有的作用,谈判者必须对谈判期限前可能发生的一切承担责任,这是“设限”的前提。只有出现新的情况或有充分的理由,时限才能“延长”。如果对方认为你是一个不遵守既定期限的人,或者你有随意延长期限的“前科”,那么所谓的“设限”在谈判中就起不到任何作用。就算最后期限到了,也没有人会感到不安和焦虑,因为他们已经算计好了你“不要把最后期限当一回事。”
你在谈判中的对手可能会有意无意地透露出谈判的一个截止日期,比如“我必须在一个小时内赶到机场”“我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这种“自我限制”不是给你机会吗?。这种情况下,你只要慢慢等,等“最后一刻”就好了。随着飞机起飞或开会的时间越来越近,对方的紧张情绪肯定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双方恨不得在一秒钟内达成协议。这时,你就可以慢慢地提出各种要求”了?我觉得我的提议挺公平的,等你来说一说。只要你答应了,你就可以放心去做下一件事了!”时间紧迫,对方很可能勉强同意你的提议,不敢有任何异议。
以上是谈判对手设置了不利于自己的时间限制的例子。这也是同时提醒你,千万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种错误绝不会发生在谈判高手身上。
在谈判过程中,无论谁提出“期限”,期限一旦决定,就不能轻易更改。所以,无论如何,你必须全力以赴,在期限内完成所有的准备工作,以避免期限的压力。如果对方提出不合理的期限,只要你抗议,期限可以延长。但如果对方拒绝你延长期限的提议,或者认为设定的期限相当合理,那就麻烦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倍努力,收集信息,制定策略。如果你还在为对方的“不理智”生气,浪费自己有限的时间,那你就掉进了对方的陷阱。不管你有多少时间,冷静地制定对策,仔细地检查对策,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比如你想买一批房产,对方只给你十天时间,让你在十天内决定是否按其开价购买这批房产。这时候你首先要从各个角度去检查对方的提议。如果你认为价格不合理,最好在截止日期前尽快向对方说明你的意见。如果可能的话,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设定一个新的期限,这样可以避免自己成为设定期限的牺牲品。
七。调整问题
有一次,我带着一辆卡车穿过一条蜿蜒的道路。路上有很多陡坡,上有下,下有上,让我感到害怕和寒冷。但是,货车司机的换挡技术真的是巧妙到了极致。他似乎完全凭直觉换挡。上坡时他不减速,下坡时他也不快速向前冲。总之坐在车里的人总是平平稳稳的,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那么,谈判中所谓的“转变”是什么呢?所谓谈判中的“转移”,就是在谈判进行的同时,试图改变中心话题。而如果“换挡”技术能像那个卡车司机一样熟练,那么,无论任何谈判,主导权都在你手里。
苏联谈判代表是“换挡”的专家。在限制武器的谈判中,他们多次使用“转移”手法来改变和转移论点,他们已经遍布全场。
就军备限制谈判而言,美苏双方都渴望就军备限制达成协议,也就是说,无论谈判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坐在谈判桌上继续讨论,直到有结果。其实很多谈判,比如公司、政府、自治组织、各种工会之间的谈判也是如此。即使谈判未能达成协议,导致最坏的情况,如怠工、罢工等。,双方必须继续努力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简而言之,即使谈判中止,双方也必须重新坐到谈判桌前。假设你代表的是管理层,你可能会对工资、医疗、甚至休假等问题不满,这是一种“换挡”、随时转换话题的技巧。但是,为了顾全大局,无论如何,你必须满足“让谈判进行下去”的基本要求。
有时候,谈判的双方或一方会急于达成某种协议。比如你想买一些有影响力的资产(公司、专利、土地、名画、钻石、古董或者马等。)被对方持有,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对方知道你的意图,才能让“换挡”的技术在谈判中发挥作用。你可以从左往右说他,假装无所谓,或者声东击西。总之,如果对方感应到你“强烈的购买欲”意图,他一定会想尽办法对付你,让你很难得到你想要的。
如果对方有意中止谈判,是不可能让你采取随意改变话题的“转移”手法的,除非话题是他非常感兴趣的,或者对谈判本身非常重要。当然,如果你的谈判伙伴是一个没有经验或者没有动力的人,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不重要的谈判中,当你想改变话题时,你应该事先向对方说明改变话题的原因,以取得对方的理解,然后无异议地接受你的提议。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非常复杂的谈判,大部分涉及证券和不动产,也有一些涉及信托财产的字面解释。为了掌握谈判中的主导权,从谈判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了“换挡”的技术,从估价问题到文字说明问题,再从文字说明问题到信用问题,就这样反复随意地变换话题。但是每次换话题之前,我总是会提前说明换话题的原因,以取得对方的理解。就这样,对方终于迷失在“转移”技术中,退到了防线。
在谈判中,一旦对方退到防守线,你就会向前迈一大步,取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