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申请当中科院院士被拒绝了四次,最后当选为美国院士。她是如何回应的?

介绍

李爱珍,我国著名材料研究专家,曾于1999、2001、2003、2005年参加我国院士选举。不过这四次院士选举都是李爱珍通过的。随后,李爱珍入选美国科学院。但李爱珍并没有放弃在中国的研究,依然无私奉献,为中国国防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卓越的能力,杰出的风格

李爱珍出生于5月,1936。他是福建人。22岁毕业于名牌大学复旦大学。主要研究信息科学领域的半导体量子纳米结构和器件。44岁时,他被送到美国学习。在美国期间,她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岔口——是选择借助美国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研究平台继续留美还是回国发展。李爱珍选择回国,这是她的第一选择。

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还不是很高,很多西方国家对中国还有很多限制。半导体量子纳米结构的研究技术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国内对该技术的研究有限,受该技术影响的国防、环保等领域也受到很大影响和制约。回国后,李爱珍把在美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中国,建立了上海冶金研究所和实验室。通过这个平台,李爱珍捐出了自己的知识,使中国的半导体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也为中国的学者提供了一些经验。

如今84岁的李爱珍发表论文200多篇,拥有十几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等多项奖项。不仅如此,她还被列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和模范等荣誉称号。

永远不要忘记你为什么开始,你的使命就能完成。

面对去美国留学还是回国发展的选择,能力如此超群的李爱珍毅然选择回国发展。然而回国后,李爱珍在国内四次院士评选中落选,让人感到痛心。有人会问她:你为国家做了那么多贡献,最后却连一个国内院士都没入选。你会后悔当初的选择还是不甘心?李爱珍回答:没有当初国家创造的平台,没有为研究所提供的一些经费,没有良好的研究环境,我怎么可能还有今天?如果没有国家对我研究的支持,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祖国养育了李爱珍,李爱珍也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了祖国。

李爱珍说,他并不太重视院士这个头衔。只要能为国家做贡献,院士头衔都是一样的。对于意外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一事,李爱珍认为,虽然他当选了美国科学院院士,但这不能成为他能当选中国院士的理由。面对这些差距和荣誉,李爱珍很坦然。在李爱珍的心里,从头到尾,只有对学术研究的渴望和回归祖国的感觉。无论是在国家资助下留学美国,还是今天在美国被评为科学院院士,李爱珍的心里只有回归祖国的感觉和学术研究的心。

摘要

面对外界这些不安的声音,李爱珍只是一笑置之。这些荣誉和评论对于李爱珍来说都是稍纵即逝的,她唯一感到愧疚的是那些为了当选国内院士而签名的同事觉得她辜负了他们的期望,为此感到非常愧疚。如今,她仍然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研究和学术永无止境。如果她想看得更远,她只能站得更高。李爱珍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名利的淡泊,才是中国学者应该有的样子。希望中国学者像李爱珍一样,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不要拘泥于个人得失,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来回报祖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