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地基处理方法选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仲达咨询为您解答。

1软基处理的一般原则1.1自然沉降法:即在不进行深度处理的情况下尽快预压软基的方法,是通过自然沉降逐渐达到路基稳定的最经济、最简便的方法。但目前基本建设的程序无法尽快平心静气的拨款、征用、施工,而且项目一旦付诸实施,往往受限于工期,一般情况下自然结算方式将难以实现。1.2工程技术处理:即在工期紧、时间有限的条件下,采用不同的工程技术方法处理软土。2设计原则应结合当地道路地基处理的成功经验,采用适用、快速、有效的处理方法,保证工程质量和地基处理施工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对沿线居民的影响。3地基处理技术比较广东省目前常用的地基处理技术有:换填垫层、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堆载预压、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真空预压、水泥粉喷桩(搅拌桩)、碎石桩、挤密砂桩、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和动力排水固结法。各种地基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比较如下:换垫层(加固深度3-4m)优点:施工技术成熟,方法简单快捷,成本低,能快速提高地基承载力。缺点:更换厚度越大,成本越高;不适宜处理软土层厚、埋深大的地基,透水地段地下水位高、抽排水费用高。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堆载或超载预压(加固深度小于20m)的优点:施工工艺成熟,方法简单,造价低,能有效消除主固结沉降。缺点:施工周期长,堆放高度过高会明显增加成本;难以有效解决地基的次固结沉降。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真空预压(加固深度小于15m)优点:可一次性加载,节省了分阶段加载卸载的时间,预压时间小于堆载预压,可有效消除主固结沉降,适用于大面积(道路、堆场、码头、机场等)软基处理。)没有弃土的问题。缺点:工艺要求高,特别是止水帷幕和真空密封膜要密封,造价比堆载预压略高;难以有效解决地基的次固结沉降。水泥粉喷桩优点(加固深度小于18m):技术成熟,进度快,工期短,能有效消除主、次固结沉降。缺点:污泥有机质含量和塑性指数较大时,处理效果不好;处理深度通常小于18m;成本较高。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加固深度25m)优点:施工周期短,水泥土搅拌效果比普通搅拌桩好,处理深度更深,提高承载力和减少工后沉降效果比普通水泥搅拌桩好。缺点:成本比普通水泥搅拌桩高,属于新型专利技术。目前还没有写进国标,掌握这项技术的施工单位也不多,不好操作。动力排水固结优点(加固深度8-10米):地基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部分固结沉降,成为超固结土,大大减少工后沉降,快速提高承载力;此外,还可以实现对地基的预震作用,有效消除砂土液化;这种方法也有利于地下管线的开挖。缺点:施工程序复杂;必须保证降水和排水措施;应采取额外措施,以确保储层段的处理效果;处理深度一般不超过10米;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大。碎石桩(加固深度20-25m)优点:工期短,技术成熟,抗液化性能好;有利于孔隙水消散。缺点:成本高;对于十字板抗剪强度低的淤泥质土,成桩困难,桩径难以控制,承载力略有提高。工后沉降难以控制。挤密砂桩优点(加固深度20米左右):具有挤密、置换、排水固结功能;能有效处理易液化地基;成本比碎石桩低;施工周期比排水固结法短。缺点:淤泥地基的处理需要结合堆载预压,需要控制好置换率;不适合对承载力要求高的地基。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加固深度25-30m)优点:进度快,可达到较大的加固深度(20m以上),显著提高软基承载力,减少沉降。缺点:造价高,用于淤泥地基的成桩工艺(甩土或挤土)有争议;粉质地基应谨慎使用。4地基处理工艺费用及工期比较地基处理工艺按一定规范进行比较,预计费用及工期如下:换填垫层:单价:150-210元/平方米,工期根据施工组织确定;塑料排水板真空预压:排水板间距1.2m,单价130-140元/m2,预压期3至4个月;塑料排水板预装:排水板间距1.2m,根据堆放高度单价80-120元/m2,预装周期6-8个月;粉喷桩:桩径50cm,间距1.5m,单价:220元/m2,间距1.8m,单价:190元/m2。年龄30至60天;动力排水固结:袋装砂井间距1.2m,直径0.07m,单价150元/m2,强夯周期60-90天;碎石桩:桩径0.8m,间距1.6-2.0m,单价530元/m2,排水周期15-20天;夯实砂桩:桩径0.4m,间距1-1.5m,单价200-280元/m2,排水周期15-30天;CFG桩:桩径0.4m,间距1.8-2m,砂桩单价274元/m2,龄期30-60天;无沙堆,单价:212元/平方米。注:加固深度统一按10米计算。5工程实例以梅州市东山教育基地学生大道为例。紫雪大道南接秀兰桥,止于东山大道。道路总长2112.2米,道路宽度40米。两侧建筑红线5米,总宽50米。它不仅是东山教育基地的主要交通干道,也是市区一道亮丽的景观干道。5.1场地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现状地貌为台地、丘陵和平原,地表为冲积红粘土和细砂粘质粉土,地基承载力分别为12-15kPa/ m2和200kPa/ m2。地下水位约2-5米。场地表层主要出露不同厚度的杂填土、素填土和耕植土。场地地基无软弱土层。场地土类型为软土至硬土,建筑场地类型为二类。在鱼塘和农业用地区域,表土为淤泥和耕作土,厚度小(通常小于2米),承载力低,压缩性高,工程性质差。下卧层承载力高,工程性质好。场地平整对路基施工影响不大。5.2场地工程特点道路沿线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是建筑工地、村庄和农田,需要拆迁大量房屋。沿线房屋密集,地基处理施工时应控制噪声、振动和粉尘污染,强夯、石灰桩、水泥粉喷桩等软基处理技术不适用。沿路经过很多村庄,村道密集。在施工过程中,可作为施工通道,方便材料和土方的运输。公路沿线有一些鱼塘,但鱼塘征地范围有限,路基施工前要做好围堰和排水措施。沿线沟渠应保留或迁移,并设置穿越涵洞连接道路两侧沟渠。沟渠埋设时,应控制路基填筑质量。5.3地基处理方案考虑到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工程特点和工期短,本工程拟采用换填垫层法处理道路路基,换填深度控制在2.5m以内,具体措施如下:房屋拆迁场地,地表为松散杂填土和房屋基础设施,对路基填筑质量影响较大,必须开挖, 且开挖深度应控制在1.5m以内,由于大部分待拆迁房屋位于平台上,地势较高。 碾压和回填过程中应满足压实要求。对于农田路段和鱼塘,应清除表层土或漂浮淤泥至0.8-1.8m的厚度,先换填粗砂或砂砾(砂与砂砾的重量比为7: 3-6: 4)至地下水位以上,再换填粘性土至路床面标高,然后进行路面结构施工。为了避免新老路基路面的不均匀沉降,在延伸的路面范围内增加相同厚度的水泥混凝土板、拉杆和传力杆,结合纵横向铺设土工格栅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小差异沉降。为避免不同地基处理方法引起的路基不均匀沉降,在不同处理方法结合处前后15m范围内纵向铺设一层双向拉伸土工格栅。为避免填挖方界面地基承载力差异引起的路堤不均匀沉降,在填挖方界面沿纵横向铺设长度为10-20m的双向拉伸土工格栅。

只有对沿海软土地基场地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摸清场地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情况,精心设计,反复研究,根据不同的工程性质和地质特征进行方案比较,采取最佳的处理方法,才能设计出安全、合理、经济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