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是古代人发明的。
吊脚楼是优超的一大发明,取自山水灵气,与周围自然融为一体。吊脚楼最原始的原型是干栏式(2)民居。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3)人就能建造干柱式房屋。想象中的河姆渡应该是一个充满湿气的地方,干栏式民居可以帮助河姆渡人抵御湿气和湿热,而睿智的先民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下总能找到合适的生活方式。
从地理上看,河姆渡遗址在浙江,大概是古越人繁衍生息的地方。古越人是优超家族的后裔,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由于战争或瘟疫,一些古越人不得不选择离开,沿着大江迁徙到中上游。一个来到嘉陵江流域,逐渐演变成巴人的祖先。重庆石柱世代土家族源于巴人。古越人的到来,翻开了重庆历史上精彩的一页。公元前475年,巴人把重庆作为他们的首都。当时重庆叫江州。巴志记载:“郡治江州,地势刚险,屋重家累。”这种“重屋累居”的建筑,就是吊脚楼的雏形,是古越人送给重庆的礼物。吊脚楼入驻三八④后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
吊脚楼自落户江州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起初,吊脚楼是巴人后裔土家族的专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吊脚楼不再是土家族的专属,苗族、瑶族、侗族、布依族等其他民族也生活在吊脚楼中。原因很简单。追求舒适的生活是每个民族的权利。吊脚楼很适合当地的地理条件,能让当地的少数民族舒服,舒服,舒服。因此,吊脚楼的推广和普及是自然的。
如今吊脚楼最集中的地方是大湘西地区,被称为“大武陵文化沉积带”。其地理范围大致包括湖南湘西自治州和怀化、湖北西部自治州、贵州铜仁和黔东南自治州以及重庆东部的几个民族自治县。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土家族和苗族的繁衍地。
置身湘西仿佛置身武陵源,陶渊明笔下“不知何以有汉,无论魏晋”的神秘国度呈现在眼前,让人遐想无限。吊脚楼是这里最常见也是最美的风景。山川相依,竹林呼啸,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人间,从未如此轻松愉快。
这座历史悠久的吊脚楼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慢慢揭开它神奇的面纱。虽然流程老套,但细节依旧动人。
吊脚楼最讲究的就是依山傍水。青山赋予它厚重的内涵,绿水赋予它精致的灵气。没有山和水,建不出吊脚楼。湘西的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多居住在山区,背靠青山绿水。从十户到上千户,组成一个寨子,家家户户住在小巧玲珑的吊脚楼里。
吊脚楼是一座干栏建筑,建在陡峭的山坡上。施工时,沿斜坡开挖两级屋顶基础,上层柱较短,下层柱较高。这样,房子建成后,前半部分的地板可以和后半部分的地板在一个水平线上。从上到下直接立在下层地基的柱子,构成了支撑房屋前半部分的吊脚柱,故名“吊脚楼”。
吊脚楼一般有三层,下面几层多是饲养畜禽和堆放柴火、农具的地方。二楼是全家人吃住的主要场所,外面是走廊,中间是长长的弧形吧台座椅。三楼可以做卧室,也可以存放杂物。
吊脚楼主要由杉木制成。按照传统标准,一栋三层三开间的吊脚楼需要24根柱子,40到50根枕木,39根檩条,28根椽,135根椽,600根椽,600块木板,15000块瓦。令人惊讶的是,一座大型建筑除了几颗固定椽子的钉子外,其余都是榫眼和榫头,体现了建筑师高超的技艺。
旁注:
①优超家族:优超家族,又称“大超家族”。相传在古代,他发明了筑巢术,教人们搭建木巢,防止野生动物入侵。《太平毓兰》卷七十八引用向君《学初》说:“古洞内,有圣人之巢,名大朝之。”
(2)干柱式:一种建筑方法。干轨住宅以竹子为材料,以木材为住宅框架,以竹子为檩条、檩条、地板、墙壁、梯子、围栏等。各部分的连接用榫头和竹子捆扎,为单体建筑,屋顶用草排或挂瓦。
③河姆渡:世界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距今约6000-7000年。出土文物内容非常丰富,有大量人工种植水稻的遗物,有榫卵的木质建筑构件,还有数以千计的陶器和骨器,上面刻有比较精细的装饰图案。
④三八: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改永宁为八郡,以牯岭为巴东,以庞义为巴西太守,为三八。据永宁郡刘璋,即现在的忠县,在巴县东;牯岭县,现在的云阳奉节等县;巴西县,即现在的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