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粒子可以被物种塑化吗?
塑料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之一。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海水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他将微塑料定义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
“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实施了‘禁塑令’。在此背景下,助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宁波CPPCC委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陈鹏表示,微塑料颗粒“入侵”生命,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莫克里斯之剑”,发展生物降解塑料或许能找到“出路”。他建议宁波政府进一步引导和促进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
陈鹏介绍,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来源于可再生生物资源,其碳排放远低于传统石油基塑料,甚至零排放或负排放;其次,使用和丢弃后以可生物降解的方式回归自然,没有白色污染,也不用担心成为微塑料颗粒,通过食物链入侵危害人体。
记者了解到,浙江宁波发展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及其衍生物已有一定基础。在工业方面,该市拥有大量的原材料加工企业;市场方面,宁波是中国塑料制品的聚集地之一,余姚的中国塑料城是全国知名的塑料原料专业市场。在科技支撑方面,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建立了浙江省唯一的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宁波生物基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关键原材料缺乏,目前需求量最大的聚乳酸、PBAT等原材料都依赖外包。”陈鹏指出,除了对原材料的依赖,还存在应用端产品单一、成本高、营销受阻等问题。相比较而言,行业标准和检测认证能力比较滞后,宁波没有权威的检测机构。企业反映产品检验周期长,认证成本高。
“希望宁波能进一步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打造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研发创新中心、质检中心和低碳消费示范区。”陈鹏表示,通过丰富现有工业园区,优化配套成熟区块,可以解决新增产能环保审批严格、建设周期长、土地紧张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陈鹏建议宁波积极培育和完善产业链。“积极对接国内外龙头企业,优化项目审批和落地流程,引导传统石化企业布局绿色低碳产能;鼓励和支持现有塑料企业实现绿色转型,与汽车、纺织、医疗、农资、物流、包装等国内外头部企业合作,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应用场景。”
陈鹏建议,实施“双碳”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和* * *技术;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主持或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依托宁波国家新材料检测评价平台浙江区域中心,加强与国内外权威检测认证机构的合作,完善检测认证和溯源体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