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好酒不上头有科学依据吗?

有科学依据,无论白酒啤酒,好酒不上头。

我们常说的葡萄酒中的酒精含量主要是指乙醇。但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由于酵母的种类、酿造温度等原因,往往会产生一定量的杂醇醇和脂类物质,如丙醇、戊醇、异戊醇以及各种脂类物质。

在白酒中,这些杂醇太少。没有它们,白酒的风味和口感会差很多。如果杂醇太多,容易导致头部受伤和宿醉。这是因为杂醇在体内的代谢速度比乙醇慢很多。如果杂醇含量过高,即使第二天乙醇代谢完了,杂醇还在体内,那么劣质酒就完了。第二天人明显清醒了(乙醇代谢快完成了),但是头很痛(杂醇还是很多)。

国家标准文件对白酒中甲醇和杂醇的允许含量有严格的规定。GB 2757《蒸馏酒和混合酒卫生标准》明确指出,白酒中甲醇含量必须达到

当然,杂醇不是白酒的专利,在啤酒、葡萄酒、黄酒中都有,国家也规定了相应的上限标准。一些啤酒、黄酒,包括家酿的酒,杂醇含量往往接近国标允许的上限,甚至超标,导致上头、宿醉。

大多数便宜的啤酒杂醇含量都很高,容易上顶。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款4.3度的国产绿瓶啤酒。虽然酒精含量不高,但杂醇含量却不小。能喝782白酒的人,经常喝4瓶这种酒就难受。另外,基本上所有的黄酒杂醇含量都很高,尤其是小厂的。

我见过很多北方能喝两斤多白酒的客人,来南方做客。南方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热情,想把他灌趴下。我该怎么办?都是用当地的黄酒。当地小厂黄酒生产不规范,杂醇含量过高,北方人难以适应。虽然容量不错,但基本上是想倒多少就倒多少,第二天中午才能起来。喊起来很尴尬。我从来没醉过。而经常喝这些黄酒的当地人对杂醇的容忍度要高得多,所以经常会有酒量不好的人,喝黄酒的人还算放得下酒量好的人。

所以好酒不上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不完全是厂家的吹嘘。

我有亲身经历。以前喝低度啤酒,喝多了,第二天就难受。现在在喝高酒精啤酒,也是喝多了。第二天醒来就好了。乙醇的摄入量差不多,主要区别是杂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