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科技
-
1.中国水稻育种创新技术
优质超级杂交稻新组合(1)的选育
超级杂交稻在杂交稻基础上增产20-30%,超级稻亩产达到800公斤以上。辽优系列在新疆取得了亩产1077.0公斤的超吨产量纪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超级稻新组合的选育
超级稻新组合产量超过国家超级稻育种目标,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对稻瘟病、白叶枯病、二化螟的抗性得到有效提高等。,推广面积达6000多万亩,为实现超级杂交稻产量新突破奠定了基础,为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单产创造了新机遇。
(3)与水稻高产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研究。
完成了世界首个水稻基因组芯片的研制和水稻基因组表达谱的绘制,构建了包含7万个独立T-DNA插入的水稻突变体库;分离出与水稻抗逆性、抗病性和高产密切相关的40个重要功能基因和400多个候选功能基因。建立了基于高通的植物转化、基因克隆、功能鉴定和作物分子设计平台。
(4)高效抗虫转基因水稻的培育与应用。
利用外源蛋白内质网定位技术、双T-de选择标记转化系统和双价抗虫基因策略,培育出高抗鳞翅目害虫的转基因水稻品系和优良杂交组合。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二化螟等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等食叶害虫的防治效果显著,可降低农药用量和施用成本,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转基因棉花新品种
(1)棉花与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杂交育种
通过远缘杂交、辐射、化学诱变等方法创造新的突变材料,利用转基因技术,辅以生态育种、穿梭育种等手段,有机整合优质、高产、抗病、抗虫等性状,培育一批突破性的优质、高产、多抗棉花品种。
(2)优质、抗虫、高产转基因棉花生物育种技术。
在单价和双价抗棉铃虫基因的基础上,构建抗虫、抗蚜、抗除草剂融合基因,导入棉花进行品种选育,选育出一批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成功选育出高产优质的三系杂交抗虫棉,降低了棉花杂交制种成本,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棉花抗枯黄萎病种质创新
提出中国棉花枯萎病由3号、7号和8号生理小种组成(7号和8号为世界首次报道),其中7号生理小种为中国优势小种,率先获得棉花黄萎病菌落叶菌株基因组探针PVD 8-3。获得了独特的RAPD带OPB-19966和OPM-201691。建立了区分棉花枯萎病不同黄萎病小种落叶与不落叶的分子标记体系。培育了抗枯黄萎病新品系(种质)(86-4、86-6、BD18)和抗病虫害优质新品系(B203、X033),间接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3.禽流感的预防和治疗
(1)禽流感综合预防疫苗
利用重组DNA技术和反向基因操作技术,成功研制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和H5亚型禽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两种疫苗。该疫苗安全性高,抗原特异性强,免疫效力高,持续时间长,可为各种禽流感提供有效保护。研制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H5和H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建立了RT-PCR和抗原捕获ELISA等快速诊断技术。
(2)畜禽基因工程疫苗
为了提高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能力和安全性,畜禽用基因工程疫苗和免疫佐剂技术体系建设进展迅速,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二价基因工程疫苗、四种DNA疫苗、猪伪狂犬病病毒福建A株SA215三基因缺失疫苗、伪狂犬病病毒TK-/gG-弱毒疫苗。构建了具有分子标记的高产重组禽流感疫苗株rH5N3和rH5N3禽流感疫苗,对鸡鸭等水禽的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具有100%的保护力。制备了CpG、IL-6和IL-15的分子免疫佐剂,建立了富含CpG重组质粒的基因工程菌150升的大规模提取纯化工艺。
(3)检测禽流感病原体
禽流感荧光PCR快速检测技术将检测时间从21天缩短至4小时,已在16直属检验检疫局、24家出口养殖企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内兽医部门推广应用。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新一类兽药注册证书,发布四项国家标准。建立了一种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和两种多重荧光RT-PCR检测技术,用于禽流感病毒通用型、H5亚型、H7亚型和H9亚型的检测和分型。实现了禽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和分型,检测时间从20天左右缩短到4小时,是目前检测禽流感病毒最敏感、快速、特异的方法。已推广应用20多万份,创汇3亿美元。
4.农产品深加工
“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重大项目以产业化为目标,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组成研究联合体,在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和产业化示范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全面缩小了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截至2005年上半年,共获得新产品243项,新设备86项,鉴定成果100项。申请国家专利182项,其中已授权37项;制定颁布实施标准91项,其中国家标准2项;选育加工专用品种59个,建立加工原料基地658万亩;培养博士、硕士386人;建成生产线105条,新增产值325亿元,利税44亿元,出口创汇3.2亿美元,促进农民增收54.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