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隐私的法律规定?
一.宪法
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公民。
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条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检查通信时,除因国家安全或者侦查刑事犯罪的需要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二。刑法
第二百四十五条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以外,只有被告知的,才予以处理。
第二百五十二条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五十三条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前款罪盗窃财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国家机关和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出售或者非法提供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为他人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款的规定处罚。
三。民法通则
第一百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其肖像。
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其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四。侵权责任法
我国现行法律中,只有《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民事权益的范围包括隐私权。
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外相关资料,以下行为可归为侵犯隐私权: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安宁。
3.非法盯梢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偷拍他人私生活,刺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者未经他人许可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公之于众。
6.调查、窥探他人社会关系,使其违法。
7、干涉其他夫妻性生活或调查公布。
8.向公众公布他人的婚外性生活。
9、公开公民个人材料或公开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意向社会公开的纯个人信息。
11.未经允许公开他人的秘密。
动词 (verb的缩写)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三十九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泄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除追查犯罪的需要外,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进行检查;
或者无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被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开拆或者查阅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或者查阅。
扩展数据:
隐私权的司法解释;
是否构成侵犯名誉权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名誉受到损害、行为人的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等事实认定。
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视为侵犯他人名誉。未经他人同意,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发表他人隐私材料或者公开他人隐私,造成他人名誉损害的,以侵犯他人名誉权论处。
因撰写、发表批评性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由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不存在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不应认定为侵犯他人名誉权。
文章反映的问题虽然基本属实,但存在侮辱他人人格、侵害他人名誉的内容,应当认定为侵犯他人隐私。文章基本内容不真实,损害他人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犯他人名誉权。
百度百科-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