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起源与发展

宋词是中国宋代长短句的歌词。宋代是长短句歌词的繁荣时期。文学史上称词为宋,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词兴起于唐代,发展到宋代,成就斐然。据《全宋词》和《全宋词补遗》统计,作品有2万多部(不包括片段和附件),著名作者有1430多人。这不仅是由于宋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也是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实行厚待官员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民间财富向首都和其他几个大城市汇集和集中,为统治者抒情、歌舞提供了物质条件。到北宋崇宁时,都城汴京(今开封)已成为文化娱乐中心,出现了“新声笑语刘墨花曲,茶楼酒肆按管调弦”的繁荣景象。在政权偏安江南的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今杭州)成为地主官僚纵欲的场所。词作为一种体裁,从草根时期的通俗艺术到文人之手,进入了抒闺情、赏歌舞的时代,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属产物。同时,受颜音乐的制约和熏陶,也形成了具有特殊艺术功能的特殊艺术个性。为宋代艺术家“诗所不能言”提供了方便,表达了“动中而不抑”的悲喜之情。因此,词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成为宋代的代表性文学。

北宋词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晏殊、、颜、欧阳修等人继承了《花间集》,作为唐到宋的过渡。第二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新探索,以及秦观、赵灵之、贺铸的艺术创作,促进了宋词各种风格的繁荣。第三阶段,周邦彦的艺术创作体现了宋词的深化和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相互交织,继承与创新的演进并不相互脱离。

晏殊和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他的词风与西蜀的“花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突破和创新。而和颜在继承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完成了由唐到宋的过渡。在艺术形式上,张喜安创作的一些慢词为词风的转变做了准备。它开创了宋词在思想内容上创新的先河。

宋词的第一个改革家是柳永。柳永、晏殊、欧阳修都是北宋初期的词人,但他对词的影响远远大于流传于北宋的燕鸥。柳永的创作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除了男女之间的恋情,还有城市生活的一些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下层民众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在艺术形式上,柳永运用民间曲调写词,创作了大量的慢词,有力地拓展了词的体系,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中后期,苏轼走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苏轼在柳永创作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改造,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向多极化发展。一方面,自柳永以来,北宋慢词创作因苏轼、秦观的相继而更加繁荣。另一方面,聚集在苏轼身边的一批追随者研究苏词,却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由于柳、苏的变化和相互竞争,北宋词坛呈现出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在这一阶段,秦观、赵灵之、贺铸等人也以其独特的创作推动了北宋词的发展。北宋后期,周邦彦作为各派领袖,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工作,促进了词的成熟。周词在思想内容的发展上不如苏轼,作品多为写景写物之诗。他的主要成就是对旧的词的声调进行了整理和规范,创新了自己的声调,为后人提供了创作规范。在表现手法上,周雕并不注重意象,而是致力于语言的锤炼和铸造。

南宋词转型后,社会历史的巨变对词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南词人李清照和项紫音的作品代表了北宋词向南宋词的过渡。他们的作品为杜南作家树立了如何用旧形式表达新内容的榜样。词人在李清照、湘紫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了前代词人的艺术创作经验,促进了词体的继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词体的转型。其中,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为代表的词人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以姜夔、史大祖、吴文英、张炎等为代表的作家。对词的艺术表现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辛弃疾的创作体现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他在作品中既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激越和悲剧性的反抗,又歌颂了自然风光,赞美了农家生活的闲适和清新,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在艺术创作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辛弃疾同时代的陆游、陈亮、刘过,接着是刘克庄、刘辰翁,他们或是辛弃疾的“同音”,或是崇拜的模仿者。他们的创作是对辛词的补充,但也发展了辛词的某些不足。姜夔进入词坛时,面临着词风转型的问题。他以自己的“合”与“异”论为基础,用江西诗派的诗法入词,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同时,由于擅长旋律和乐理,词与乐的结合达到了极致,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史大祖的词清丽雅致,风格与姜夔相似。被视为姜夔的羽翼,但成就却不如姜夔。吴文英是继姜夔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音调和谐,用词精炼,但往往画得过了头,含义模糊。宋元之际的张炎是一位词人,也是一位音乐大家。他继承了前人词的许多优点。他的“清远意味深长,悲凉缠绵”这几个字是独一无二的。但在词体日渐式微的情况下,终于成为最后的余音,宋诗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从南宋开始,词一方面向文人化方向发展,最终走向僵化;另一方面,它与民间抒情小调融合,成为一首歌,为元代另一种文体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词经历了发展、成熟乃至蜕变的过程。宋以后,词风虽未亡,已是结局余味。在宋代文学中,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诗体,在反映现实、抒发情感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能“言诗所能言”。但由于其特殊的艺术个性,它“能表达诗歌所不能表达的东西”,使宋艺术家在这一特殊的艺术领域充分施展才华,将宋词发展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

宋词的编纂、整理、评价和研究始于宋代。宋词收藏最全的是唐圭璋编的宋词,词人1.33万余人,词1.99万首。影响较大的有黄生的《华安诗选》、周觅的《妙好诗》、朱彝尊的《综合诗》、张惠言的《诗选》、朱祖谋的《宋三百首》。宋代流行一种专门的词学著作。在现存的家谱书中,《词律》和《词谱》规模较大,影响较大,而《白象词谱》则很受欢迎。宋代没有专论词韵的专著,但后世盛行葛载的《林茨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