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涂料

说实话,你要问他,让人觉得很模糊。

所以我只能给你一些答案,而不仅仅是你要不要。

人类用颜色作画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据考证,在公元前4万多年前,人类已经将黄土加热制成红色颜料。最早用于人体装饰的颜料有红土和炭黑。古埃及人对颜料的制造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很早以前就用赭石和白泥作为壁画的基础,用孔雀石磨绿,用雄黄制成红色,用硅酸盐铜和方解石人工合成蓝色,发明了最早的合成颜料,被罗马人命名为埃及蓝。希腊人首先用铅和白色作画。然而,在颜料制造的幼稚时代,一些稀有的颜料很难得到,色彩鲜艳的颜料和染料往往被视为贵族阶层的专属奢侈品。按照古罗马的说法,只有帝国权贵才允许穿紫色,而这种紫色应该是从地中海骨螺的性激素腺中提取出来的。仅采集一万只左右的骨螺就可以制作一克左右的紫色原料,其采集和制作的难度和规模可想而知。在东方、西方和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所有的早期绘画颜料都是由当时的画家,或画家或画师制作,由他们自己或助手研磨而成。因为制作颜料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所以这些不重要的工作,后期会在有一定规模的画师作坊里,由学徒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在绘画是一门重要技能的年代,一些绘画材料的配方和制作方法被画家视为秘技,不对外传授。17世纪,欧洲开始有小规模的颜料制造业。当时和医药制造业处于同一个行业协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颜料行业。在欧洲和中国的历史上,许多炼金术士往往是新颜料的发现者和制造者。他们虽然没有找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但却意外地发现了炼丹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颜色。后来这些发现经过改良,制作成朱砂、红丹、蓝等经典绘画颜料。颜料制作者和画家之间的合作一直是自然而密切的。1664年,在荷兰绘画的全盛时期,一个画家公会制作了一种高品质的油画颜料,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油画颜料品牌的前身——荷兰老品牌手工制作的油画颜料,这种颜料一直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直到现在。1720年,巴黎一家颜料和香料店的老板拉·克雷夫为他的邻居画家夏尔丹研磨和加工颜料,当时他的处境还很困难。后来,他们干脆成立了一个专门制造颜料的作坊,由拉·克雷夫的后人继承,发展成为拉法兰·布尔乔亚公司,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颜料品牌之一。其他投产的重要颜料品牌还有1783的英国德拉罗尼和1832的温萨牛顿。在铅锡软管发明之前,西方油画颜料都是放在用猪尿做成的贝壳或小袋等天然容器里。后来使用了注射器和玻璃瓶。水彩颜料制成块状的干颜料,使用时用水溶解稀释,但使用和存放极为不便。1840发明铅锡软管后,颜料的工业化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前面提到的拉克烈夫的后人亚历山德罗·拉法伦(Alessandro Lafaran)在1865年获得了一项螺旋嘴金属软管颜料的发明专利,进一步普及了绘画颜料,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外光写生的兴起和印象派绘画的诞生。欧洲前期生产颜料的主要公司有布鲁克斯公司(1865)、内希尔公司(1887)、斯米克公司(1881)、泰伦斯公司(1899)。在东方,传统中国画的颜料生产历史悠久。虽然早期绘画的遗迹很少,但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在青铜、陶瓷、漆器、纺织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大致推断出颜料和染料的使用水平。公元前200多年,秦汉时期壁画残片上的绘画色彩已经有红色、朱红、黑色、棕色、石青和石绿。朱砂、红丹、碳黑和铅白也被用在秦始皇兵马俑的绘画颜料中。魏晋以后,中国绘画中的五彩颜料越来越多,在后来的敦煌艺术中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研究分析,敦煌壁画中使用的颜料有朱砂、红土、雄黄、红丹、铁红、胭脂、朱砂,而在绿色中则有来自中亚的天青(石青)、佛青(青金石),在黄色中则有藤黄等。当时用的白也是铅白,辅助材料有石膏、白垩、高岭土。敦煌壁画还大量使用金、银、云母、应时等装饰材料。据统计,当时使用的颜料有40多种,其中20多种早在公元前400年的北魏时期就已使用。到了唐代,张彦远不仅列出了当时常用的主要颜料,还详细规定了产地和加工方法。可以说,中国的化学技术和颜料制备技能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然而,直到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绘画颜料的生产一直保持着作坊式和画家自己的加工方法。随着19世纪初西画东渐,中国独立的民族画材工业开始萌芽。1919年,几位实业家和画家合作,在上海创办了马利工艺厂,开始生产马头牌水彩画和海报色。这就是今天马利牌艺术漆的起源,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艺术漆制造的开端。1933年,上海金城工艺厂研制生产了第一批国产鹰牌油画颜料。20世纪50年代,马利工艺厂与金城工艺厂合并,成立了上海艺术涂料厂,专门生产马头牌颜料。改革开放后,上海美术涂料厂改制为中外合资玛丽斯公司。如今,以艺术涂料为主的马利牌画材已发展为MASTER大师、MARIE'S马利、MARTOL马头三大系列,生产十几个产品类别、2000多种画材,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涂料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产量居世界第一。目前,国内其他颜料生产企业也在不断调整战略,确立自己的优势和产品定位,纷纷加强与各艺术院校和艺术家的联系,寻找发展机遇,开展国际合作,提高质量,开发新产品,从而形成了现代中国艺术涂料行业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