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宿大米属于哪里?
温宿盛产大米,其香米历史悠久,被誉为南疆“米乡”。历史上温宿种植的香米是“纯贡品”,“非一般人所能尝”。其香气纯正浓郁,有“一地繁花,邻里一家烹香”之誉。
中国作为水稻生产的故乡,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稻”字的痕迹,其栽培在汉代传入西域。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0年,西汉宣帝第二年,统治西域各国的匈奴被王献贤吞并,匈奴所属的古墨国也被汉朝吞并。也有记载,公元前39年,西汉皇帝永光在五年的右半部等古墨,说明西汉古墨等国加入汉朝后,已有部分屯贡在温宿(原名阿克苏)从事种植。
后来的西域列传,如《晋书》、《北史》、《隋书》等,都记载古墨中有稻谷、小米、去壳小麦。唐初,玄奘去印度留学,路过古墨(后记郭嘉),也看到了水稻种植。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说:“古墨适宜种稻、麦、粳稻。”到了清朝,水稻种植更加普遍,林则徐把新疆送到南疆阿克苏(今温宿)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古墨、温肃“与龟兹风俗、人物相同”,“地宜麻、麦、秆、稻”。温宿道屯始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驻有15部队,由游击、总兵管理,种植水稻150亩,以米质优良著称。
在清代,关于阿克苏道屯有详细的记载。“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创立的兵,都是来自陕西甘肃有名的绿营。”这说明清代已有专门种植水稻的“军垦农场”雏形,也是清代南疆唯一的道屯。至于阿克苏大米的品质,民谣“阿克苏大米好,天天吃抓饭”就是很好的解释。“阿克苏产的米好,粒长白,味甜糯,细凿在东南杭州米上”。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编纂的《温宿县地方志》称,温宿大米是“比各市所产大米质量最好的”。“阿克苏春天甜美和谐,果谷丰饶,牲畜繁盛,春夏稻穗飘香,柳树如画。是新疆省水稻最好的地方,有水稻、小麦、谷子,其中以白米最为著名。”《新疆史地大纲》中说“阿克苏、玛纳斯两地皆有水田,种稻、种白米优于江南,特别是全省特色”,“颗粒如安徽白米肥,但糯米产量不高,价格比内地低”。
历史上温宿种植的香米,是精米,是朝廷贡品。据史料记载,温宿在盛唐时期就开始种植水稻。清代温宿香米曾向朝廷进贡,民国时期失传。196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专家丁颖来到阿富汗,寻找香稻的踪迹。至于阿克苏香米是真的有其品种,还是特定环境所致,现在流行两种说法,一种是基因型,一种是环境型。这种理论认为,香稻是现存的黑白芒稻,只有在温宿县托乎拉乡托乎拉村附近种植,香味才更浓。在大米品质鉴定会上,这个地区的大米确实比其他地方种的香。据许多消息来源说,该地区在种植水稻之前是用泉水灌溉的,泉水温度很高。据当地老人回忆,他们年轻的时候(20世纪30年代),经常去运河洗澡。当时水温很烫,像洗脸水。现在没有温度了。可以认为香米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水土条件下诞生的,只是因为条件的改变而不复存在。
香米的香味主要源于其种子和叶片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物“古玛林”。这种有机物的形成与湿热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水稻0中,这种变异是经过长期育种发展出来的。按照这个理论,百年前托乎拉乡托乎拉村用高温泉水灌溉出香米是合理的。后来泉水温度降低改变了湿热的气候条件,香米流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1984年,为恢复失传已久的香稻生产,温宿县水稻良种场从湖南成功引进“莲香1”,在1986培育出糯性香稻。从此,温宿香米以醇厚的香味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美味。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温宿县对水稻品种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更新,将原有的水稻品种全部更换为秋田小牧、岳光、米香等产量高、品质好、口感鲜、市场价格高、销售顺畅的优质品种。全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654.38+万亩,总产量达到8万吨,654.38+。
近年来,温宿优质大米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坤拓”牌系列优质大米产品已成为新疆农产品中的名牌绿色食品,是新疆唯一获得国家权威机构颁发的“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的大米。温宿县凭借“坤拓”系列大米米色洁白透明、颗粒整齐干净、清香柔和、无公害等优势,挤入北京、上海、深圳等30多个大中城市和700多家商场超市。产品供不应求,年销量已超过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