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凡凡简介和详细信息

人物经历1996,侯凡凡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在这个医学科学园地里跋涉探索。她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起早贪黑,不知在实验室度过了多少个夜晚;这项实验需要人类的血细胞。为了加快研究进度,她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把50毫升的注射器扎进胳膊里。经常饿了就咬几口面包,渴了就喝几口凉水,困了就喝一杯咖啡提神。迷人的异国风光,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她无暇欣赏,唯一的愿望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先进的仪器和实验条件,出更多的成果,快速出成果,早日学会,报效祖国。她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实验室和图书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讲课、报告和学术交流上。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难题,她反复试着查资料,煞费苦心。每次回住处,人经常累得像散架一样不想动。你会从努力工作中得到一些东西。在美国呆了三年多,已经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了四篇论文,三次在美国肾脏病和国际肾脏病年会上做学术报告。

1996,获得欧洲透析移植学会“杰出科学报告奖”。

1997年获美国肾脏病学会“蓝穗带奖”,同年获国际肾脏病学会“研究员奖”。她从博士后研究员晋升为首席研究员,为中国人民赢得了荣誉。侯凡凡的优秀赢得了国际专家的关注。

1998年,哈佛医学院和新加坡国家肾脏基金会同时向她颁发聘书,任命她为高级研究员,年薪65438+万美元。面对优厚的待遇,她不忘自己的初衷和追求,那就是在国内治好更多的病人,坚决拒绝国外高薪聘请,带着平时省吃俭用采购的大量实验用品和物资回到祖国。回国后,她担任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军队肾内科中心主任,很快开始了新的工作。

65438年至0999年任解放军肾病研究所(现南方医科大学肾病研究所)所长。

2003年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技金星”称号。

2009年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65 438+01 2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1年9月20日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1入选中国医患和谐典型人物。

2012当选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2当选TWAS院士。

研究方向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首次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降低晚期慢性肾脏疾病和终末期肾衰竭的风险。该成果被一些国际经典教材引用,促进了临床医学对此类患者治疗策略的改进,为提高肾脏保护效能和治疗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建立了预防和治疗透析重大致死致残并发症的新方法。通过系统的基础研究,她还发现了促进肾脏疾病和心血管并发症进展的蛋白质氧化产物等新的致病分子,阐明了透析相关淀粉样变的发病机制,为慢性肾脏疾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省部级重点基金3项。在国际肾脏病学会、美国肾脏病学会等国际学会发表文章292篇,多次获奖。获省部级以上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4国家和省重点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他在主要的国际学会中获得了许多奖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在国际肾脏病学会、美国肾脏病学会等国际学会发表文章292篇,多次获奖,获省部级以上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曾获2003年中国医学科技一等奖(部级)、2004年、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殊荣。

2003年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技金星”称号。

曾获“何李奖”(2006)、第二届“中国博士奖”(2005)、第七届“丁颖科技奖”(2004)、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称号(2002)。第六届“南粤十大女性”

科研创新部主任上任后,侯凡凡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总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所有人,每天在部门工作14小时。她反复告诫全科医生,我们当医生的,心里要时刻装着病人,要做一切能为病人节省一分钱的事情,哪怕病人不理解,哪怕我们委屈。1999年5月的一天,清远的一位患者来到肾内科,请侯凡凡帮他造一个血管瘘,以便继续透析。侯凡凡没有贸然答应他的请求,而是详细询问了他的病史,并为病人做了全面的检查。发现患者肾功能下降的原因是肾脏结核。如果症状得到治疗,患者根本不需要透析。当她告诉病人诊断结果时,病人一脸疑惑,甚至责怪她不负责任。侯凡凡恳切地对病人说,“我可以为你做透析。但是你想想,我们拿的钱不是赚的,为什么要你选择保守治疗?如果还是想不通,就让事实和疗效来说话吧!”一个月后,患者走出肾内科,摆脱透析负担,重返工作岗位。实践让她认识到,作为一个学科的带头人,必须头脑清醒,抓住机遇,等待成功,只有勇于创新,才能有所作为。

侯凡凡的生活照此进行,她和全科医生们发展了科学研究成果。尿毒清颗粒已在全国广泛使用,并销往东南亚和美国,获得了国家新药批准证书,实现了成果转化,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改善了学科建设的配套条件。已投入654.38+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全军一流的血液净化中心和实验室。我们培养了20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有的成为了学科带头人。同时,侯凡凡还带出了一支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中青年骨干队伍,科室医护人员近60人。她本人当选为全军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透析》杂志副主编;肾脏病实验室成为全军重点实验室。2000年,经总后勤部批准,肾内科升格为全军肾内科研究所。

深入研究作为一名在临床行医20多年的医生,侯凡凡深深体会到,临床科研必须为患者服务,紧贴患者需求,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为目的。为了科研而研究的医生,只会“打死老鼠”却不能为患者解决诊疗问题,是不行的。几年前,一名慢性肾衰竭患者急需肾移植。移植前,他发现患者肺部有钙化病灶,X线检查和结核病常规检查(如皮试)结果均为阴性,于是放心做移植手术。然而,手术后不久,病人的病情突然发生了变化——抗排异治疗导致肺结核全身扩散导致死亡。病人的死亡,令侯凡凡深深* * *。她和她的导师张勋教授决心要解开这个谜。研究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结核感染率比正常人高6倍,且70%的结核发生在肺外,难以捕捉和控制。延误诊治是此类患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为了寻找一种简单快速的检测方法,在侯凡凡收集了大量的临床病例,覆盖了广东、福建等地。她从自身抗原入手,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和肾移植中结核感染的治疗、活性评价、特点和防治方法做了大量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血清抗结核纯蛋白衍生物检测早期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相关结核,解决了这一特殊人群结核感染的诊断难题。作为一名肾脏科医生,侯凡凡在目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因感染反复住院,经常因无法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含泪放弃治疗时,下定决心要找出原因。因此,她花了十年时间寻找答案。经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她从整体、细胞、分子等不同层面深入探讨了慢性肾衰竭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等免疫缺陷的机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创新发现。例如,在慢性肾衰竭中,单核细胞调理素受体的功能有缺陷,因此可以通过给患者补充调理素(纤连蛋白)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这些发现的结果是,多达20%的接受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能够恢复正常工作。全国10多家医疗单位初步应用该成果后,患者免疫状态得到改善,感染率下降26%-30%,每年为患者和社会节约医疗费用约1.7亿元。作为一名医学专家,侯凡凡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患者服务,为患者造福。

侯凡凡院士事迹1。为预防慢性肾脏疾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提供新的策略。

侯凡凡通过循证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延缓慢性肾病发展的新策略。慢性肾脏病一旦出现肾功能不全,必然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尿毒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其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是已被证明延缓早中期慢性肾脏病发展的主要药物。传统上认为这些药物不仅对晚期慢性肾脏病无效,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所以目前80%的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通过一项为期5年的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侯凡凡领导的团队首次证实,ACEI显著降低了晚期慢性肾脏疾病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并将肾脏疾病发展为尿毒症的时间延迟了1倍以上。这项由中国大陆学者(作者和单位均在中国大陆,侯凡凡为第一通讯员)独立完成的成果,以原创作品的形式发表在最权威的医学期刊N Engl J Med(影响因子50.05438+07)上。鉴于这篇文章的重要价值,N Engl J Med发了一篇社论,称这项研究“改变了在晚期慢性肾脏病中禁用RASI的传统观念”,“是时候改变我们对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策略了”。论文自2006年发表以来,在SCI期刊上被他人引用104次。Ann Intern Med (IF 17.457)将其分别列为2007年出版的《内科进展》和2008年出版的《肾脏病进展》中的“医师临床实践最重要论文”和“肾脏病临床实践最重要论文”之一。结论收录于内科经典教材《西医内科学(第23版)》和肾脏病经典教材《肾脏(第8版)》。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步”。已被全国49家医院应用。

侯凡凡和他的团队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使用高剂量RASI减少蛋白尿比使用常规药物更能有效地延缓慢性肾脏疾病的发展。首次使用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抗蛋白尿治疗可以改善慢性肾脏病的肾脏预后。结果发表在《J Am Soc Nephrol》(影响因子7.505),是肾脏疾病专业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为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策略。

她还通过基础研究发现了促进CKD进展的新致病分子。首次证实CKD中留存的氧化损伤蛋白可作为内源性毒素促进肾脏炎症和纤维化,是促进肾脏疾病发展的新的生物致病因子。该成果发表在《J Am Soc Nephrol》(影响因子7.505)、《内分泌学》(影响因子4.945)等国外著名期刊上,为慢性肾脏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上述成果不仅改善了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预后,降低了尿毒症的发病率,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卫生资源,也推动了我国循证医学研究的进步。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二,为慢性肾脏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

侯凡凡领导的团队为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证据。心血管并发症是慢性肾脏病死亡的第一原因,防治心血管疾病是降低慢性肾脏病死亡率的主要措施。侯凡凡在中国五个省和自治区组织并完成了一项慢性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中国慢性肾脏病人群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和危险因素,建立了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库,为根据中国患者特点进行防治提供了依据。她还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为慢性肾脏病左心室肥厚等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临床证据。

她还通过临床基础研究,对慢性肾脏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机制提出了新的观点。首次提出慢性肾脏病糖基化终产物-受体轴上调和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滞留促进微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该成果发表在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影响因子6.858)和Antioxid Redox Signal(影响因子6.19)等国外著名期刊上,为慢性肾脏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第三,为预防和治疗与透析相关的致命和致残并发症提供新的策略。

1.为预防和治疗透析相关淀粉样变提供了依据。透析相关淀粉样变性是长期透析患者骨和关节的致残性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侯凡凡发现,透析患者循环中积累的β2微球蛋白(β2M)通过与组织中糖基化的I型胶原结合沉积在关节中,并被局部糖基化,形成一种特殊的淀粉样蛋白。这种糖基化的β2M与关节滑膜细胞中表达的糖基化产物受体相互作用,促进关节炎症和损伤,从而阐明了“无毒”循环β2M选择性沉积在关节并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这一结论后来被海外大规模组织学研究证实,并被收录在6本国外教材中。她还建立了基于国人关节套筒数据的无创超声诊断方法,改变了该病依赖组织活检无法早期诊断的现状,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她发现肼类化合物抑制了β2M的糖基化,为以后的临床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J Am Soc Nephrol》和《Kidney Int》等国外著名期刊上(影响因子6.418)。

2.为腹膜透析引起的腹膜硬化的防治提供了依据。发现目前临床使用的腹膜透析液配方中高浓度的葡萄糖作为渗透活性物质,增加了腹膜间皮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促进了腹膜纤维化,为改进腹膜透析液配方提供了依据,并在1995欧洲肾脏病透析移植大会上获得“杰出科学报告奖”。根据这一发现和其他学者的类似报道,其他渗透活性物质已被用来代替葡萄糖制备腹膜透析液。

3.建立了一种预防和治疗透析感染并发症的新方法。1)建立了慢性肾脏病并发结核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解决了该特殊人群结核病的早期诊断问题。经过10年的临床应用,证实该方法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制定了预防和治疗慢性肾病患者结核病的适应症。通过对2382例进行4年随访,证实防治使活动性肺结核发病率降低了57%。2)证实了我国透析患者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慢性携带状态是菌血症高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携带者进行预防性治疗,使透析中菌血症的发生率降低了67%。3)建立了肾移植术前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肝组织学筛查标准,使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降低了86%。上述治疗方法在26个省和4个直辖市的104家医院得到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围绕上述工作,侯凡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44篇,SCI收录42篇,其中影响因子在4.2~47.05的国际期刊20篇,如N Engl J Med、J Am Soc Nephrol、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等。论文被他人引用***1513次,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著作被他人引用8本国外教材15次,其中内科学经典教材(西氏内科学)1本,肾脏病经典教材(肾脏与肾脏病教材)2本。

编辑出版《危重肾脏病》1。2001以来,19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专题讲座。论文在国际主要专业学会获得四项大奖(“欧洲肾脏病学会杰出科学报告奖;美国肾脏病学会“蓝丝带奖”;国际肾脏病学会“最佳论文一等奖”和“优秀论文奖”)。国际肾脏病学会曾在其器官刊物ISN NEWS上以“来自中国的一次航行”为题对她进行了专题报道,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级、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973项目子项目等国家级项目7项。

是《肾脏病》、《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科学(生命科学)C辑》等SCI期刊的主编或主编,也是香港肾脏教育研究基金会等机构和大学的客座教授。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和广东省第七届“丁颖科学技术奖”。荣获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侯凡凡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晚期肾病防治的临床研究存在一定的风险。侯凡凡以“为病人承担风险”鼓励参赛医生。临床研究需要对大量患者进行多年随访。为了获得可靠的结论,她和她的团队抵制了当前的一些浮躁思潮,坚持“十年磨一剑”。为了及时获得信息,确保患者的安全,他们向患者公布了自己的家庭电话、手机号码和QQ号码,以确保他们能够24小时回应患者的问题和需求。侯凡凡有严格的科学风格。在发表之前,她的团队完成的所有研究成果都要经过至少三位不同领域专家的评审,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她领导的学科被教育部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被总后勤部授予“先进基层单位”和广东省“优秀科研团队”称号。

侯凡凡也是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具有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了满足求医的患者,她在门诊经常连续工作7个小时以上。为了抢救猝死病人,她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将病人口中的呕吐物吸出,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她连续两年担任中央卫生局健康咨询专家,多次圆满完成中央和省市组织的重要救援任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中国医学院第二届中国医师奖、白云功德公益之星等表彰优秀临床医生的奖项。荣获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团员称号。

国际年龄研究会常务理事,香港肾脏教育基金会客座教授,中国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肾脏病学会副理事长,J NEPHROL、中国肾脏病、中华内科杂志等11国内外期刊副主编或常务主编。

中国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

香港肾脏教育研究基金会客座教授等学术职务,14国内外期刊主编、副主编或编委。

人物评价从女养猪户到工农兵都有。40岁读博士,45岁就读哈佛,59岁当选中科院院士,改变了广东八年无女院士的局面。她的一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誉为“改变了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策略”。侯凡凡也是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患者及家属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