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1956圣诞节前,东芝试用了700台所谓“定时功能”的电饭锅。计时原理是在外锅加水,控制加热时间。当外锅的水蒸发后,停止加热,内锅的米就煮成了米饭。东芝采用上门推销的方式,电饭煲的推广是成功的。一个月后,东芝生产了20万个电饭煲。四年后,一半的日本家庭买了这种锅。9年后,这种计时设计被其他计时设计取代。新电饭煲一般在外锅底部安装有温控装置。在内锅温度达到100摄氏度(212华氏度)之前,加热装置将满负荷工作。直到锅内多余的水分被大米吸收蒸发掉,内锅的温度才会超过100摄氏度。此时温控装置会停止加热装置,或者将其转到65摄氏度(150华氏度)左右的保温状态。本发明减少了许多家庭花费在烹饪上的时间和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