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镇千年古镇
1923 1在郭亮的陪同下,毛泽东视察了潼关工人运动,经毛泽东批准,潼关陶瓷工会成立。1923年夏,陶瓷工人党支部成立,是全省最早的基层党组织,开启了潼关革命波澜壮阔的新篇章。1930年8月,湖南省委迁至潼关,同年冬,中* *南安县委、湘阴县委联络处迁至潼关,潼关成为当时全省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和红色摇篮。1935年5月,经湘鄂赣省委批准,在潼关成立湘江特委,领导长沙、益阳、湘阴的革命工作。1944年,八路军南支队从延安出发,突破敌人重重封锁,行程千里,于7月24日1945到达潼关。当晚,部队登船,经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封锁的洪家洲渡过湘江。分遣队前卫队奉命还击,将其击退。部队顺利渡过湘江,继续南下。铜官还培养了郭亮、文、袁忠贤、、李灿英、杨东贵、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郭亮烈士陵园、郭亮烈士纪念亭成为红色旅游景点。
繁荣的青铜官是盛产陶瓷的沃土。
陶瓷是水的节奏,是地球的语言,是火的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潼关镇十里桃城,依山傍水,车水马龙。它的房屋贴着琉璃瓦,烟囱错落有致,生产机器日夜轰鸣,陶瓷制品五彩缤纷,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陶豆风格。据宋代《监注》“顺陶在江边,器具不苦。”指舜帝曾经组织湘江沿岸的陶器生产。潼关制陶工人仍然把舜帝尊为他们的父亲。《水经注》也有记载:“潼关山,又名云母山,适陶,沿河而居道士千余人……”指潼关镇到石柱湖一带的制陶业。进入民国时期后,由于军阀混战、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青铜官瓷生产衰落,陶瓷工人生活贫困,人民生活贫困。新中国成立后,潼关陶瓷业通过手工业合作,从个体走向集体。1987,湖南铜官陶瓷公司成立,员工6200多人。主要产品有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工业陶瓷、艺术陶瓷、炻器五大类17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美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香港等27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潼关陶瓷产值突破1亿元。潼关是一座充满希望的城市。
潼关立足区位、交通、产业、资源优势,突出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围绕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农业稳镇三个重点,狠抓经济结构调整、财源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和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05年,建成区面积增加0.17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增加1200人,城镇化水平为62.3%,小城镇建设总投资增长20%,城镇绿化覆盖率增长80%,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85元,同比增长31%。第三产业比重30%,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90%,公共安全指数90%,人均娱乐文化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15%,高中毕业生毕业率45%,人口自然增长率0.8%。人均绿化面积65㎡/人,城市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水冲式厕所密度每平方公里5座,清洁能源普及率60%,实行“十五小”和“新五小”。2006年,潼关镇被列入望城县“十一五”规划建设核心区,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加快潼关镇、潼关窑、黑米峰保护性开发,实现河东崛起的决定。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定精神,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工作机构。二是指定专人成立办公室,开展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建立专门档案。三是制定保护管理办法,通过挂牌保护重点文物。四是广泛开展宣传,动员群众参与潼关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第五,总体规划已经做好。由上海同济大学编制的《湖南省长沙市潼关古镇保护与发展中期规划》已于3月底评审定稿。总之,通过努力,潼关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为潼关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潼关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把潼关镇建设成为全国陶瓷产业基地、长沙重要的能源基地、长沙产业梯度转移基地、陶瓷文化旅游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和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让潼关镇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望城湘江之畔更加熠熠生辉。青铜官是人才辈出的福地。
潼关古为临湘郡地。两千多年来,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青铜官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佳作。唐代的杜甫、、高僧护国,明代的詹士毅、王夫之,清代的易宗英、唐、何希龄、吴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最著名的诗人是杜甫,唐代诗人,晚年出蜀,逆湘江、耒阳,被大风阻隔,与一铜官泊舟,写下《一铜官守风》诗。青铜官为了纪念杜甫,在潼关街湘江上修建了杜甫瞭望亭。青铜官员深厚的人文精神代代相传,人才辈出。大革命时期,郭亮、文、杨春林等同志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周汉清、朱等同志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赴朝参战,战死在异国他乡,被视为革命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张春在贵州参加剿匪时被土匪杀害。“泥人”刘子真、民间艺人周、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雍麒麟、刘喜武、陶瓷造型与模具大师冯炳坤、“泥人刘”传人刘、铜官窑传人胡武强,是铜官陶瓷艺术的精英,是铜官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