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丝绸的先驱?

丝绸的先驱是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分为南北两路。南路西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过鄯善(今罗布诺尔附近),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今和田)、东沙、普利(今)。北路从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氏郭谦(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过青脊,达大湾。然后北上南下到康居、蔡妍;往西南去大岳,安息吧。丝绸是这条跨欧亚之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或“丝绸之路”。

在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里,在亚洲、北非和欧洲,汉朝出现了一些强国,比如中国、安息、贵双、波斯的萨珊王朝、印度的笈多王朝、罗马。当时有一条横跨中亚、连接欧亚的交通大道。它在这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大量中国丝绸和丝织品通过这条道路向西运输,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后来这个名字被普遍接受。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有雪山,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有盐碱沼泽。在生产力和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条件下,古代各国的劳动人民、商旅人士、使者和僧侣冒着流沙、风雪开辟商路,为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公元前4世纪,希腊议会称中国为“塞雷斯”,意为丝绸之国。这说明中国的丝绸产品早已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也说明丝绸之路早已开始。但历史上有记载的大规模交流,是从汉代张骞与西域交流开始的。公元前138年,张骞被汉武帝下令前往岳石,被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9年,汉武帝派张骞西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接触,同时向大湾(今费尔干纳河谷)、康居(约在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大岳(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体。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把他的两次使命称为“空心化”,意思是第一次走上了一条从未被开辟过的道路。

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中国西汉时期,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丝绸之路有南北两条路。南路从中国的玉门、阳关(今敦煌西),经鄯善(今新疆若羌)沿南山(今阿尔金山、昆仑山)沿河向西,过莎车(今新疆莎车县)以西的青脊,到大月氏,安息。大岳家有许多岔路:向北渡妫水(阿姆河),与康居、蔡妍(咸海与里海之间)相连;南与印度相连;西南与柯宾(今克什米尔)、武夷山(赫拉特)至条支(拉塞尼)公路相连;向西到穆鲁、赫卡铜派洛斯、埃克巴塔纳、泰西丰,到达叙利亚的安提阿,渡海到希腊、罗马,或经大马士革、提尔南下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北路,从车市(今新疆吐鲁番西)前的王庭沿北山(今新疆吐鲁番西)南,沿塔里木河西,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西过青脊,出大湾、康居、蔡妍,经里海、黑海以北草原,与欧洲相连。张骞第一次出使时,从匈奴脱身,经过大湾、康居、大岳,到了大夏,走的是北路。他回来时“并(傍)南山”,走的是南道。南北两路都在天山以南。

此外,汉代天山以北还有第三条西行商路,没有具体记载。这条通道是准噶尔盆地到天山北麓乌孙、大湾的路。张骞第二次出使,从内地到乌孙,走的是天山以北的通道。他从乌孙向大湾、康居、月氏、大夏派遣使节。东汉时,班超治理西域。公元97年,派甘英到大秦(罗马),到达安息西部边疆波斯湾,准备渡海。但他受到其余船民的劝阻,未能实现。这是汉代中国的使节在丝绸之路上到达的最西端。

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有两条路,往南的路比较繁华。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繁华。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也有一条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约五个月到达杜源国(今越南岘港);又经过四个月的航行,到达了没有国家的陆毅(今天的泰国);航行20天左右,出境(今缅甸丹纳沙林);然后步行十多天到富干都鲁(今缅甸北木附近);航行了两个多月,到了黄之国(今印度康考迪普南),到了黄之国(今斯里兰卡)以南,“中文的译本从此还回来了。”程程并不是西汉时期中国航海家到达的最远的地方。《汉书地理》记载的这条路的回程不再走陆路,很可能绕道马六甲海峡,总航程时间延长。中国丝绸进入印度时,首先运往巴厘柴格(今布罗西港)和巴巴里肯(今卡拉奇附近)。从这两个港口向北,与中亚的丝绸之路相连。向西,经由阿拉伯海、波斯湾和幼发拉底河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贸易路线相连,然后通过地中海航运公司到达罗马。从印度出发,也可以绕过阿拉伯半岛,经红海进入埃及亚历山大,再经地中海到罗马。在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的情况下,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就显得更加重要。

丝绸之路和中西贸易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跨亚洲和欧洲的商业大动脉,也是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道路,其中国际贸易在当时最为突出。《后汉书·西域传》说:“奔袭驿站,无止境;商人贩客,日款下塞”,反映了使节不断来来往往,商贩不断往来的情况。"

中国丝绸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布的国家。在殷周时期,劳动人民已经织出了色彩斑斓的深色丝绸和彩色刺绣。后来发明了罗纱和织锦。汉代的制丝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长沙马王堆汉墓保存的精美丝绸就是证明。中国的丝绸出口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称中国为丝绸之国,表明亚洲商人已将丝绸运往欧洲。从西汉到南北朝,中国丝绸大量运往西方。为了保证经济往来,汉朝还采取了必要的政治措施,如派遣使节、设置驿站等,以保持商路畅通。

中国的丝绸在古代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被视为珍宝。韩与西域交流后,丝绸在中亚和西亚流行。安息吧,尤其是塞琉古和托勒密的王侯皇后。全国各地的寺庙也大量使用丝绸装饰。在罗马帝国时期,中国丝绸在欧洲被广泛使用。在西罗马的中心罗马和东罗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皇帝、元老院甚至权贵家族都以穿中国丝绸为荣。基督教堂的法衣、祭祀服、挂帘、祭坛都是用丝绸制成的。国家官员穿特殊形式的丝绸长袍,而世俗的富人一般穿普通的丝绸长袍。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人们制作珍贵的花丝,它的颜色像野花一样美丽,它的材料像蜘蛛丝一样纤细。

中国不仅大量出口丝绸,还向中亚、西亚甚至罗马出口铁、镍、贵金属、青铜器、漆器、杏子、甘蔗等。中国从中亚西部,尤其是大湾,进口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来自中亚国家的植物,如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都传到了中国。从西域和伊朗,其他乐器,如瓒、琵琶和瓒,以及绘画、雕刻和图案设计技术传入中国。休息和罗马羊毛和玻璃也来自东方。大湾到西方的贸易使节一年达到十次以上。他们去粟特、大夏、印度安息,甚至西行。

中国丝绸和其他国家商品的畅销以及从中获得的巨额利润,使中亚、西亚、北非和南欧国家为控制贸易路线和垄断贸易进行了长期斗争。中亚处于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中亚的主要经纪人是粟特人。粟特,以马拉昆(今撒马尔罕)为首都,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也被称为康居。他们一向以国际贸易闻名,并在转口贸易中获利丰厚。但是粟特人太小,无法控制和垄断丝绸之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丝绸之路一直掌握在塞琉古王朝手中,直到大夏和安息独立。这种垄断收入在塞琉古的财政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独立后控制了中亚和西亚,垄断了丝绸之路的过境贸易。这个时候塞琉古就尴尬了,失去了国际贸易的霸权。安息从转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据《后汉书·西域传》所载,利十倍之多。安宁死后,萨珊控制了通往波斯的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禁止粟特商人过境丝绸,阻止罗马商人出售丝绸,企图垄断专利。然而,东方商品仍然流向罗马。罗马人每年从印度、中国和西亚进口大量商品。这些商品在罗马销售的价格比在印度贵100倍。丝绸与同等重量的黄金价值相当。由此可见,当时国际贸易中的商人可以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丝绸之路和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南欧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一直不绝于耳,日益密切。

公元前2世纪,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游历了大湾、康居、大岳,回国后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公元前121和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和卫青两次打败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迫使匈奴离开漠北。此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领300人的代表团出使乌孙,并派遣乌孙使节访问大宛、康居、大岳、大夏等国。中国使臣去歇息,国王派将军带领两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敌。当中国大使回到中国时,他还把大鸟蛋(鸵鸟蛋)和李(罗马杂技演员)送给了汉武帝。其他国家也派出使节互相交流;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始于使节、商务旅行和民间交流。

公元前1年底,大月氏通过丝绸之路将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据记载,公元前二年,“大岳王赐博士一部宝塔经”(《魏鲁西容传》)。汉昭帝漳河元年(公元87年),后主派使臣到中国献狮子和符拔(《后汉书·西域传》)。汉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安息王满渠派遣使臣来华,献狮子、大鸟(安息鸟)。公元148年,安清(字师高),一个休息的和尚,来到中国传播佛教。从148到171,他在洛阳翻译佛经,先后翻译了35部佛经,41卷。他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而且对中国翻译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那以后,使节们与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南北朝至唐代,伊朗祆教、摩尼教、基督教(景教)先后传入中国。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大约四五十年后,粟特商人把中国制造的破烂纸运到了中亚。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西域蒙齐(马其顿)、都尔(色雷斯)遣使来华”(《后汉书·纪》记载)是中欧直接交往的开端。东汉桓帝九年(公元166年),罗马皇帝派遣使节来华献象牙等礼品,三国时期孙权五年(公元226年),罗马商人赴建邺迎接孙权等活动均有史书记载。这些都直接增进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相互了解和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