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日本、美国“垄断”了80%的零部件市场,但国内产品很少。他们的差距在哪里?

面对目前的市场环境,国货给人的印象是质量差,价格便宜,性价比不高。但有钱人都在涌向洋货,从衣服化妆品等日用品到各行业的高精尖仪器配件。似乎国货就是质量差的代名词。

有人说这是偶像崇拜,但人们不得不深思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趋势,这种趋势涉及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内在原因是中国的产品技术比不上国外,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和壁垒。在经济能力尚可的情况下,选择质量好的商品当然更实际。其次,从科技角度看,各种高精度仪器只有使用质量好的配件,才能延长使用寿命,创造更多的生产价值,物尽其用。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有些国产产品确实不如进口产品,这一点也应该引起重视。

质量和数量的区别

曾经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人出去旅游,兴高采烈地把买的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却发现礼物的背面刻着“中国制造”,一时觉得可笑。这是一个小笑话,但它反映了一个巨大的事实:中国制造遍布全球。

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中国制造带来的自豪感不复存在,因为中国人逐渐意识到数量不如质量,这才是核心价值。

我们在中国制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代工厂的存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商业环境得到改善,吸引了大陆以外的投资,由此产生了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现象,特别是中国众多的人口红利,吸引了外国投资者的目光。将低成本生产转移到自己的市场,无疑是扩大营业利润的最佳途径。

投资者获利丰厚,中国受益于劳动力市场减压、资本流入和技术创新。这本来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模式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得不整改的弊端。

首先,代工厂是流水线项目。投资方提供设备和工艺,但不提供核心技术。导致中国只是机械加工,属于产品外围,不触及产品核心。即使分析出了成熟的产品,也只能是没有方向的探索,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时间,成本很高。

其次,量变并没有引起质变。因为缺乏核心技术,即使仿制也没有达到产品的精度。这是技术壁垒,中国人一时半会儿很难突破新技术。现在中国的人口红利等因素逐渐失去了主要作用,成本在各个市场达到了均衡状态,所以中国生产的商品没有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极有可能调整质量和档次,这也是一种不可为的行为,但不排除这种现象。

总的来说,在当今追求高品质生活和就业的世界环境下,只占第一位,其次才是数量,我们中国制造没有优势。

核心技术的突破

中兴之痛,华为事件,一直活跃在我们的国际新闻中,我们忧心忡忡,一直在突破。这场战役的核心是芯片技术,芯片技术一直是我们智能手机的短板,也就是被国外技术赶上了。

每年需要高新技术的企业都会投入数百亿寻求核心技术的突破,国家政府部门也从未放弃核心技术的研发,但很少有信息向公众发布,并不能反映是否有突破。

我们可以实现钢铁生产的突破,但就连正在使用的圆珠笔的钢珠都需要进口;我们在太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我们需要进口太空设备的材料。这些都在提醒我们还没有达到高科技水平,有差距才会有进步。如何提升我们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最关键的话题。

首先,提高科技人员待遇。虽然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几家头部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华为等高科技公司给员工丰厚的薪水,以及安身立命、买房的保障。

但只是这些有资金实力的公司并不能覆盖全部,所以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的问题需要一般化而不是特殊化。

这几年充斥舆论的话题是娱乐圈收入远高于学术圈。讽刺的是,这才是问题所在,有时不时引起轰动的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的新闻,就是科技人员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如果付出和回报不匹配,有多少高尚的人会坚持自己的科研?毕竟,技术突破需要所有人的力量,而不是少数人的精神。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我们的产权意识。山寨这个词从出现到现在一直没有被淘汰,屡禁不止,这是对新产品新技术问世的最大侮辱。

如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谁还愿意去突破新技术,因为即使付出巨大的代价去突破,短时间内也会被盗版,大大降低新技术的利润空间。因此,国家需要大力打击山寨行为,加强新技术的产权保护,才能给新技术创造者一个良好的有利研发环境。

创造创造力

靠几个高度自觉的民营企业去创造,显然是不行的。如果需要对中国创造进行彻底的改造,只能从国家层面出发,加强宣传号召能力,让全民参与,真正向创造强国迈进。

觉悟高的民营企业只是在给人一种美好的向往,但只有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才能大胆去做。由此可见,创造中国,需要中国人和齐新一起努力,一起战斗,这是一种* * *进步的状态,而不是依靠领袖。

目前我国已有这方面的规划,如国家最高科技贡献奖,奖金高达500万元,此外还有院士荣誉称号。

只有物质上的满足才能开始精神层面的追求,而有时候最好的提升和创新方式就是满足一切物质要求,甚至达到心理超满足的状态。

只要有觉悟,就没有什么地方会绊倒中国人。很多人形容中国像被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其实这是我们民族的自信和自强。依赖别人总会受制于别人,不如掌握资金安全可靠。

要成为创造大国,本质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在自己的领域兢兢业业,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只为突破,不浮躁。

总结: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都经历过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比如我们的液压染色技术,一道道工序,一道道精细化,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这是机器的粗制滥造所无法替代的,但我们是在学习精神而不是技术,这种精神适用于我们现在需要补短板的地方。

遗憾的是,工匠精神提出多年,国人却似乎被越来越多的物质条件所诱惑,情绪浮躁肤浅。渐渐地,工匠精神似乎成了一个面子工程。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并不可取。唯有匠心,才能冲破藩篱,扫除障碍。

目前我们掌握的核心技术大概有30项左右,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行业,比如芯片、材料等。有了方向,就要有奋发向上的目标,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和突变。好的东西是需要时间去研究的,就像我们传统的手艺,用心去做,专注于无,就能达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