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临时食品是一种什么心态?

如果问当代年轻人都做了什么省钱的事,临时菜肯定有名字。

只要正确计算过期时间和食用速度,找到正确的购买方法,就能以30%到50%的价格获得临期食品,更何况一瓶不到三元的烧茶和三包10元的澳洲燕麦。

为了更好地在临时食品的海洋中享受薅羊毛,当代网络冲浪者们聚集在豆瓣上,组成了“我爱临时食品”群,压上了安利最喜欢的临时食品,分享了宝藏卖家的门牌号。

“我爱临时食品”成立于2020年9月。在前两个月,它聚集了20,000名团队成员。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超过6万人加入该组织,群主也曾因申请加入的人数过多而发帖告知运营进度。请耐心等待。

临时食品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从晚上过期前打折的水果,到还有剩余两天保质期但感觉还能救活的乳制品。他们是在用不轻易放弃的精神鼓励大家口袋里装着羞耻吃:不管条件如何,都值得珍惜。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真的很爱买临时食品,就像我的命一样,便宜又不甘心。”

临期年轻人的心声:我真的很爱买临期菜,就像我的命一样,便宜又不甘心。

“很好吃,超级便宜,真的很满足”是临时吃货群体的普遍评价。

就像不健康的食物只要味道好就不亏一样,临时的食物不难吃就要挣钱了。因为价格香,队员们对食物的容忍度更高,那些外包装破损、保质期减半的食物,也被人们称赞价格好。

有一种说法是,人们彼此分享薅羊毛的快乐。从超市的打折区,到各种专做临时商品的线上线下店铺,都留下了刚需消费者的快乐身影。

如果说临时食品店是食物过期前的理想中转站,那么“我们都爱临时食物”这个群体就是打折食物和抠门青年的天堂。

偷偷观察,豆瓣亲队成员也喜欢去“平价换人组”“太好了,我今天省了一笔钱!”很多网友自称是隔壁团的,都是一家人。

临时组也去了央视。5月中旬,CCTV 2新闻和央视Tik Tok相继报道了“我爱临时菜”团,掀起了该组织的流量小高潮。在群里讨论“谁像我一样推荐了央视的Tik Tok?”下面,667位委员举手回应。很多成员表示囤积了很多临时食物,看到央视广告就赶紧入群了。

年轻人对临时食品的接受创造了它的群众基础。在小组长“华蓥期”发起的小组讨论中,“买临时食品会不会觉得丢人?”其中,* * * 357人回应,好评度很高的回答都说:没有。

“我感觉我会过得很好,不久的将来我会堕落的。”

“不买感觉是亏了。”

“他们不爱买,也没人抢过我。”

网友“美人骨”第一次来入坑临时菜是在2021的5月底,然后给人一种太便宜的感觉。但是,经过所有团队成员的批判性鉴定,发现仍有降价空间。

临时团的成员大多是年轻人,学生党也不少见。在这里,购买临时食物大约等于一个可以触发* * * *的爱好。交流也能带来乐趣,不仅会在得到羊毛的时候窃喜,买错了也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没有贫富的价值鄙视链,没有大老板和小白的经验壁垒。大家都在比较谁买同样的东西更便宜。同一个圈子的人用爱发电,互相分析,总结经验,联手吃了不少。

相比于少数喜欢炫耀薅羊毛成绩的团队成员,更多的人选择自己买,但不跟身边的人分享,因为“大概能猜到他们的态度”。“特别是我不能和父母分享,因为他们希望我过得更好,不要攒钱。”群友梅勒表达了很多人的心声。

各种临时食品的店铺、种类、价格,就像只能在一个群体的朋友、邻居之间交流的莫尔斯电码。在这个相对封闭和开放的网上抠门青年乌托邦社区里,没有嘲讽和比较。就像穿着旧衣依然保持造型风格的嬉皮士一样,队员们体验着富足和平等,赞美着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