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音乐歌词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歌词,包括词和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组成部分,是文学与音乐结合最紧密、最常见的形式,因而也是音乐文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歌词历史悠久,是古代最早的文学体裁之一。是诗与歌的交集与结合。追溯到原始社会,诗、乐、舞在最初时期是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的,往往以原始综合艺术的形式出现,最初的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诗也被称为“诗”,就是证明。几乎所有的古诗词,比如《诗经》里的三百多首,都是可以唱的,这个时候诗词没有界限。随着文学的发展,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登上了文坛。无论是结构形式、语言表达、声音节奏,还是演唱的规则和要求,都逐渐完善和规范。歌词这种为满足歌唱需要而专门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口头和书面形式),逐渐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歌词和诗歌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很难完全区分。出于研究的需要,有必要对歌词进行界定。歌词的首要特点是唱功。由于音乐记录手段的限制,很难从音乐的角度完整地论证古代书面作品的可唱性,因此有必要对诗歌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从制作形式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来展示其演唱能力。第一,根据词形的程度。就是先有词,再根据词作曲。这是现代宋实践中的普遍做法,但在古代是少数。主要是受音乐艺术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些作品大多是专门为演唱而写的,也有少数。虽然原作者并不是为了演唱而创作,但作曲家出于对歌词的欣赏或演唱者的需要而为其谱曲,也称之为“自导音乐”。这些歌词大多在标题和内容中有注明,也有不注明的,需要找依据。第二,根据音乐体系。这是民歌和文人词、曲、散曲创作中常用的形式,是根据相对固定的乐谱对歌词字数和音韵的要求而创作的。大多数古代乐谱都有自己的名称,如民歌中的词牌、曲牌、曲调等。这种诗也是专门为歌唱而写的。除部分民歌外,一般都标有曲调名称(警句、曲牌、音准名称)。第三种,根据声音填单词。由于歌词的创作不能满足演唱的需要,一些艺人、歌手选择一些现成的诗词作为歌词,填入原谱中演唱,这在唐宋时期非常普遍。艺术家和艺妓更注重声音而不是文字。他们要求音拍和音韵的和谐,对内容和诗体的选择并不苛刻。这些诗词作为歌词是偶然的,但悠扬朗朗上口的诗词自然能获得更多的机会。这样的歌词很多,要找可靠的演唱依据来确定身份。歌词的另一个特点是抒情性。“诗言志,歌总言志”,歌以抒情言志,自古自然。当然也不排除有叙事元素的歌曲,只是数量比较少,还是以表现性为主。像《木兰词》这样的叙事性歌曲,并不追求故事的完整,但抒情性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唐宋以来说唱文学和宋元以来戏曲文学的发展,音乐文学呈现出日益丰富多彩的面貌。说唱文学和戏剧文学的特点是叙事精细,故事线完整,人物形象具体,这是它们和歌词的一大区别。表演中有动作,有说话,这是它们和唱歌的区别。所以,戏曲和说唱的歌词不应该包含在歌词里。在曲艺说唱中,也有少数没有人物和情节的场景和抒情小品,如曲艺中的一些茶曲、排子歌的抒情小品,具有歌词的文学特征,但在曲艺说唱中一般只作为衬。在歌词发展史上,民间歌词和文人歌词是贯穿始终的两个组成部分,形成了歌词的两条发展脉络。民间歌词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鲜活生动的表达方式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歌词的源泉。但由于它来自社会下层,且多为口头流传,其文学表现较为粗糙,很少受到上层社会和文人的重视。在封建社会的文坛上很难立足,至今能够出版、保存和流传的只有少数。在文学发展史上,总有一些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文人。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或社会需要,不断从发展中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加以选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民歌进行了改进和提升,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上层文学形式。这些“精致”的抒情形式成为文人的专利,从现实中凋零、唱衰,然后逐渐被新的形式取代。这是文人抒情诗发展的轨迹,也是上流社会文学从民间文学兴起发展的一般规律。今天,我们在研究古代歌词的发展时,应该尽力使这两部分得到真实的反映。

本文回顾了古代抒情诗的演变及其区别于诗歌的特征。然后我们关注现代歌词的演变。

在中国流行乐坛,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歌词从歌曲的次要地位上升到平等地位,再上升到主要地位。这种情况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所改变。罗大佑作品和校园歌曲在台湾的出现堪称流行音乐的一次革命,起到了移风易俗、推陈出新的作用,引发了港台流行音乐创作的大繁荣。方舟子是现代流行歌词艺术分析的代表人物。方舟子在华语流行乐坛独树一帜,因为他独特的作词方式。他用诗歌的形式写歌词的风格让很多当代作词人都很期待,很难超越。在他的歌词中,中国传统诗词的典故、传统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以蒙太奇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人们欣赏方舟子的歌词,不仅是为了评判一部普通的音乐作品,更是为了进一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魅力。

歌曲是一种结合了文字和音乐的艺术。作为最受欢迎、最容易被接受的音乐,它也可以说是最短(当然也是最长)的音乐作品,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因为篇幅短,所以要写出一部新颖、独特、有特色、广为流传的佳作并不容易。一首好歌通常是简洁、感人、富有诗意和音乐性,然后根据它的意思写出优美的曲调。歌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先说歌词本身的作用。所谓歌词,就是合唱的歌词,通过一定的节奏和旋律唱出来,成为声音。或粗犷或柔顺,或明快或舒缓,或叙事或抒情,等等。根据我的经验,歌词因其自身的功能而深受大众喜爱,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明。第一,因为歌词是用音乐唱出来的词,“词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歌词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抒情性。“救乐川/阴山下/天如弯/笼盖四野/天灰/野/风吹草动见牛羊。”这首歌很有力量,帮助我们了解白乐人的游牧生活。它具有巨大的启蒙和美育功能。被选为小学生语文教材。难道没有表现出歌词的魅力吗?其次,歌词因其娱乐性而深受大众喜爱。从古至今,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唱不完的歌,有的歌唱劳动的快乐和喜悦,有的歌唱生活的闲适,有的宣泄自己的疲惫,有的表达自己对和平与繁荣的梦想。歌词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就是前前后后。人“动于心,形于言。言不足则叹,言不足则唱。”那些赞美的话是颂歌,那些悲伤的话是挽歌,那些春天的乐章是情歌,那些云的声音是战歌。只有暴风雨过后,我们才能感受到清新和宁静,只有淋漓尽致的发泄,我们才能享受到愉悦和放松。生活的乐趣就是把它从你的胸膛里拿出来。随着音乐唱着歌词,或呐喊或解说,令人耳目一新。再次,歌词之所以深受大众喜爱,是因为其具有广泛的广告效益。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对不起,餐馆在哪里?牧童指杏花村。”今天,“杏花村”的品牌就是由此衍生出来的,这说明人们可以享受到产品带来的好处,也让人领略到诗的意境之美。我羡慕今天的作词人,也羡慕作词的人:歌词已经悄然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让一些插不上音乐翅膀的新诗望洋兴叹。歌词,带着强烈的情感力量,直击世界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