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简介。
高锟
中文名:高锟。
英文名:Charles K.Kao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33
出生地: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
现居地:中国、香港、美国交替居住。
拥有英美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33 165438+10月4日出生于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父亲是国际法院的律师,弟弟是高爱。祖父高垂万是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南社重要成员。
入学前,父亲雇了一个老师回家,教高锟和高云读四书五经。65,438+00岁时,高锟就读于世界学校(今天的国际学校),在那里他必须学习英语和法语以及中文。学校聘请留法学者授课,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以外的人事文化。
高锟小时候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三楼成了他童年的实验室。小时候,高锟对化学非常感兴趣。他曾经制作灭火器、烟花、焰火和相纸,试图制造炸弹。最危险的是将红磷粉与氯酸钾混合,加水制成糊状,再与湿泥混合,搓成小球。风干后扔到街上,果然爆炸了。好在后来没伤到路人,他迷上了收音机,成功安装了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全家从65438搬到台湾省0948。1949年移民香港,入圣约瑟夫学院。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香港大学。然而,由于当时HKU没有电气工程系,他去了伦敦东部的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在的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学习。1957毕业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1965年获得伦敦大学附属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65438-0957年,高锟作为一名医生加入了ITT,并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和电缆有限公司担任工程师。1960年,他进入了ITT的欧洲中央研究所-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他的职位从研究科学家晋升为研究经理。正是在这一时期,高锟教授成为光纤通信领域的先驱。
自1957以来,高锟一直从事光纤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研究。在1964中,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用光代替电流,用玻璃纤维代替电线。在1965中,在一篇基于大量实验的论文中,提出了用应时基玻璃纤维进行远距离信息传输将带来通信行业的一场革命,当玻璃纤维的损耗下降到20 dB/km时,光纤通信就成功了。在1966中,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中,与何一起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在电磁波导和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得了28项专利。由于他的成就,超过100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世界各地的办公室和家庭提供数据。
由于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他获得了巴伦廷奖章、利伯曼奖和光电奖,被称为“光纤之父”。
1957 ~ 1960任标准电话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 ~ 1970任标准电信实验室首席研究工程师。
从1970到1974,高锟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学系担任教授和讲师,并于1974回到ITT。那时,光纤领域进入了预生产阶段。他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罗阿诺克的光电产品部门担任首席科学家,后来升任工程总监。
1982年,因其出色的研究和管理能力,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涅狄格州的高级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起在德国SEL研究中心工作。同时,他还在耶鲁大学兰布尔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和研究员。1986被任命为合作研究总监。他还在标准电话电缆下的标准电信实验室做研究。
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第三任校长。他在1987到1996任职期间,为中文大学带来了大量的人才,使大学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大陆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逐步实现两岸接触”。
高锟于1996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因为他的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198112.3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目前,他是香港超科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的主席兼行政总裁,致力于电信和信息的发展。1966年,高锟发表了题为《光频介质光纤表面波导》的论文,创造性地提出了光纤在通信中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距离、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的绝缘光纤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来说,只要解决了玻璃纯度和成分的问题,就可以用玻璃制成光纤,从而高效地传输信息。这个想法提出后,有人称之为不可思议,也有人称赞。然而,在争论中,高锟的想法逐渐成真:应时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随着1981第一个光纤系统的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的美誉传遍了全世界。
高锟还开发了光纤通信辅助子系统。他在许多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比如单模光纤的结构、光纤的强度和耐久性、光纤连接器和耦合器、扩散平衡的特性等,而这些研究成果是成功使信号从每秒兆比特传输到几万米而不被放大的关键。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1957)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附属标准通信实验室(1960)
香港中文大学
电子系教授兼讲师(1970-1974)
委托人(1987-1996)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
首席科学家(1974)
工程总裁、行政科学家(1982);
研究事务总裁(1986)
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
香港高科桥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996-)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斯图尔特品牌奖章(1977)
排名信托排名奖(1978)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莫里斯·h·利伯曼纪念奖(1978)
瑞典爱立信基金会L M .埃里森国际奖(1979)
美国武装部队通信和电子学会金质奖章(1980)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亚历山大·格林·m·贝尔奖章(1985)
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1985)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5)
意大利热那亚哥伦布奖章(1985)
日本通信和计算机振兴财团通信和计算机奖(1987)
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1989)
美国物理学会国际新材料奖(1989)
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科学博士(1990)
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
日本创价学会大学名誉博士(1991)
英国格拉茨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1992)
SPIE金奖(1992)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
英国帝国司令勋章(1993)
英国杜伦大学荣誉科学博士(1994)
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奖(1995)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第一服务荣誉博士(1995)
第12届日本国际大奖(1996)
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