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基本含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泛指古籍,人们还指古迹、古物、模型、碑刻、绘画等。作为历史文献具有历史价值。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通则》将文献定义为:文献:记录一切具有知识的载体。在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存在的物质外壳,即一些人为的记录知识的固体附着物。也就是说,除图书、期刊等出版物外,所有的甲骨文、金石学、简牍、拓片、地图、缩微胶片、录像、视听资料等。含文字属于文学范畴。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成果,这些成果主要记载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和典籍中。这些是古典文献。其中,与某一学科直接相关的图书资料就是该学科的文献。古典文献学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古代校勘者的方法、经验和成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这些文献进行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去伪存真,考证镜的起源,使之为各个学科的各级专业工作者所认识、掌握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科学文化,从而为全人类做出贡献。文学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下:(1)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2)是在空间和时间上传播信息的最佳手段;(3)它是确认研究人员对一项发现或发明的优先权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5)它是研究人员表达自己、确认自己在科学中地位的手段,因此是研究人员开展研究活动的重要激励;(6)它是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 * *财富。
首先,文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文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它有了可记录的内容和记录的工具和手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知识的积累、总结、储存和提高,主要是通过文献的记录、整理、传播和研究来实现的。文学可以使人类的知识突破时空的限制,得以长久传播。
第二,文献的内容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知识水平;文件的现有形式(如记录手段、书写材料、构成和交流方式等。)都受到当时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在纸发明之前,中国的古人只能在甲骨文、竹简、帛书上做记录;在雕版印刷发明之前,古人只能用手抄来记录文献。但正是在文学初级原始阶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明了纸和雕版印刷,使文学的记录方式更方便、传播更广泛、速度更快。人们也从文学中学习,用知识贡献社会,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可见,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文学的传承、传播和创造性应用反作用于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因素。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有句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第三,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形式的材料,探索其内在联系,然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英国的李约瑟教授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举世瞩目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著作是在大量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的基础上写成的。纵观中医历史,凡是在学术上有很大成就的医家,都非常重视文献的研究。医圣张仲景,勤求古法,博采众家之方,编著了《苏文》、《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孕录》、《平脉辨证》,为《伤寒论》第十六版。唐代最著名的医师孙思邈,几十年来一直在搜集唐代以前的医学文献,先后写出了《备急良方》和《千金要方》。明代大科学家李时珍收集了数百本渔猎书籍,包括故事、历史、典籍、传记、音韵、农园、医星象、乐府学者等,写了寥寥数语。他用30年的历史,800本书的篇幅,编撰了不朽名著《本草纲目》,被誉为博物学百科全书。据统计,他直接和间接引用的文献有900多种。都是研究和利用古代文献的典范。再比如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古代病、证、治、方的现代研究,都是在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经典医学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
综上所述,文学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需要依赖相关文献。古典文学在许多学科的现代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相信,在现代信息社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古典文学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决于运营商
最重要的是根据载体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视听型。
(1)印刷类型:是文献最基本的方式,包括铅印、油印、胶印、石版画等材料。优点:可以直接阅读,方便快捷。
(2)小型化:是以感光材料为基础的文件,可分为缩微胶片和缩微胶片。它的优点是体积小,便于储存、转移和运输。但是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用阅读器。
(3)计算机可读:它是载体的最新形式。主要是通过编码和编程,把文件变成符号和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然后在阅读时由计算机输出。它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以任何形式组织这些信息,并以非常快的速度从中提取所需的信息。电子书的出现就属于这种类型。
(4)视听型:又称直感型或视听型,是以声音、图像等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文件,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
根据不同的出版形式和内容
根据出版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图书、连续出版物和专题文献。
(1)书籍:任何长度超过48页并构成书目单位的文献称为书籍。
(2)连续出版物:包括期刊(含核心期刊)、报纸、年刊。
(3)特殊文件:专利文件、标准文件、学位论文、科学报告、会议文件、政府出版物、档案和产品资料。
根据文献的内容、性质和加工
根据文件的内容、性质和处理过程,文件可分为零级文件、一级文件、二级文件和三级文件。
(1)零阶文献是指未加工和已发表的手稿、原始数据记录等文献。
(2)一次文献是指在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创作的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
原始文件包括书籍、剪报、会议文件、学位论文、专利文件、政府出版物、产品样本、科技报告、标准文件和档案。
书籍涵盖面很广,有名著、一般专著、教材、科普书籍、信息参考书等等。
名著是指一个时代、一门学科、一个学派最有影响力的权威著作。如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专著是对某一学科、某一专门问题的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内容深刻,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比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教材是专业书籍,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科普读物是以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通俗读物。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书籍,文字简单,但最新信息含量低。
报纸属于连续出版物,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正规连续出版物。如文汇报、中国教育报等。
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出版物,包括周刊、月刊、双月刊和季刊。它可以分为学术期刊、信息期刊、技术期刊、职业期刊和大众期刊。常见的期刊有三种。一类是杂志。一种是报告、期刊、丛书、期刊、大学学报。还有一类是摘要和复印件。信息参考书包括手册、词典、百科全书、年鉴等。手册往往收集了经常查阅的某个专业或某个方面最常用的文献资料。比如《药物手册》《摄影手册》。词典是把单词收集起来,按一定方式排列,并逐一解释的参考书。如《辞海》、《哲学辞典》、《化学化工辞典》、《中国美术辞典》、《中国人名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等。
百科全书是讨论人类所有范畴或者只是一个范畴的完整参考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百科全书,如《中国百科全书》、《英国百科全书》。另一类是专业百科,如世界艺术百科、教育百科等。年鉴是逐年编辑出版的,是总结一年内发生的重要事件、学科进展和各种统计数据的工具书。年鉴有很多种,包括综合年鉴和专业年鉴。比如《中国大百科年鉴》属于综合年鉴,而《教育年鉴》、《哲学年鉴》属于专业年鉴。
(3)二次文献是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引言、摘要等检索工具的一种。
书目是统计和反映一定时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出版的图书、期刊和其他文献的目录。如全国通用书目、全国新书目、中国出版年鉴等。
索引就是把书或报纸上的内容或条目记下来,编一个简明的参考书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注明出处。全国报刊索引(月刊)是统计和反映一定时期全国范围内出版的报刊的杂志。该指数可分为自然科学技术版(科技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检索摘要是将一定范围内的文献集中起来,简明扼要地概括其主要内容,记录文献的标题、作者和来源,并按一定方向排列的检索工具。如化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传单摘要等。三个文档是在一级文档和二级文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编制的文档。人们通常将这些文献称为“信息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综述、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同样,有人把智力分为初级智力、次级智力和三级智力。
文学也可以作为一个名称存在。随着人类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记录其内容的文献数量不断增加。一般认为,非科学文献每30到50年增加1倍,科学文献每10年左右增加1倍。比如从1960到1970,数学、物理、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生物学、生理学等领域的文献增加了1倍。文献学家F.J .科尔和N.B .伊尔斯(1917)、美国-以色列-美国大学图书馆员f .赖德(1944)、科学家普莱斯(1961)等。,研究过这个,普莱斯也探索过。其数学表达式为:(公式1)其中F(t)代表t时刻的文档量;t是时间(以年为单位);α是条件常数,即统计初始时刻的文档量;b是时间常数;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等于2.718。
这一规律虽然能正确反映过去历史年份的文献增长情况,但有其局限性,即不能预测未来科学文献的增长趋势。
苏联科学家b·纳里莫夫等人提出了科学文献按逻辑曲线生长的理论。它的数学表达式为:(公式2)其中k是到某一时刻文献增长的最大值。也就是说文学的成长有一个不可逾越的极限,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尽管逻辑曲线在科学文献增长的统计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它仍然具有上述局限性。
α ии Mikhailov等人在大量的统计研究中发现了线性增长模型:
其中F(t)代表t年内的累计文件数;b是文献增长率;α是t=0时的文献累积量(理论值)。这一规律适合于未来一定时期科技文献的增长特点。
简而言之,文献增长大致可以描述为四个阶段,即缓慢增长的初始阶段、指数增长阶段、线性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然而,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不同分支或不同时期不同学科的文学成长并不都符合同一模式。通过对文献增长的研究,可以揭示文献系统的动态规律,为馆藏建设、信息服务等管理决策提供量化依据。还可以确定文献数量与科学增长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判断和预测科学知识的增长,进而探索整个科学的发展规律。能否用于预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统计工作的严谨性和描述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