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zu导弹的结构和性能特点是什么?
该导弹采用被动直接探测单脉冲导引头,由天线罩、控制信号形成部分、增益控制电路、目标选择电路、状态转换电路和电源组成。早期型号的天线罩由玻璃纤维制成,后来的型号由氧化铝陶瓷制成。一个等角4臂平面螺旋天线嵌入一个深度为λ/4的空腔中,固定在弹体上,与波束形成网络。四个光束,即上梁、下梁、左梁和右梁,彼此部分重叠。每个波束的中心轴有20-30度的分离角,四个波束相互正交,与导弹舵面成45度角。接收到的目标信号通过隔离器和检测器输出视频负脉冲信号。
当目标偏离导弹轴线不同方向时,相应波束的电路分别输出大小不同的视频负脉冲,送到低频部分,经和差处理形成DC误差信号,送到载体引导载体瞄准目标发射导弹,送到控制信号放大转换电路形成舵机控制信号, 然后送到舵机控制相应的针阀,使舵机控制舵面的运动。 目标选择电路包括时间选择电路、角度选择电路和幅度选择电路,分别用于抑制反射的目标信号,控制导引头的视场在跟踪状态下为8度,在搜索状态下为8-70度,在跟踪状态下抑制其他雷达暂时进入导引头的强信号。增益控制电路用于保持和信号幅度不变,并使差信号的强度只与目标偏离角度有关,不受目标信号强度的影响。状态转换电路完成搜索和跟踪状态的转换。
Kuzu导弹各型号的主要区别在于导引头。早期型号有1个特定频段,1个高频系统,共计18个,覆盖了D到j的所有频段,只有等角四臂平面螺旋天线是通用的。后来的型号可以覆盖多个频段。控制系统采用气体发生器、针阀气体转向器和继电器工作方式。
战斗部为破片杀伤战斗部,长0.747 m,直径203 mm,重66.7 kg,装药量23-25 kg,装药密度1.6962g/cm2,小钢片1万多片,每片体积4.8×4.8×4.8 mm2。对非武装目标的有效摧毁半径为5 ~ 15m,对人员的有效杀伤半径为50 ~ 60m。战斗部前端有1铜锥形装药盖,锥形母线为抛物线。弹头爆炸时,沿导弹轴线产生金属状射流,穿透并摧毁导引头,防止其落入对方而泄密。还有1种装填磷或红磷的烟幕弹头,爆炸24小时产生高达15米的白色或红色烟雾,为后续攻击指明目标。战斗部采用触发式和非触发式引信,后者为无源比相无线电引信,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但如果关闭地面雷达就会失效。
该导弹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通用性强,可装备各种型号的作战飞机。其主要缺点是:受无源雷达制导系统限制,易干,命中率低,在1970只有3 ~ 6%;一旦关闭目标雷达,导弹很容易失控;每种导弹型号的频率覆盖范围都很窄,只能在特定频段攻击目标雷达;战斗部威力小,有时无法摧毁威力半径内的目标;使用前提前侦察目标雷达的位置,容易暴露作战意图;这种导弹射程短,容易受到地面防空武器的攻击。因此逐渐被先进的机载反辐射导弹,“哈姆”AGM-88高速反辐射导弹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