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坝“交集”的二十三年,见证了中国水电从比肩到智能的转变。

几百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怎么能“结合”在一起而不出现裂缝?混凝土浇筑与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中国能建葛洲坝(600068)集团三峡建设公司副总经理赵先安给出了答案。

22岁时,他参与了三峡工程的建设。29岁时,他搬到向家坝水电站。35岁时,他奉命前往柬埔寨的水电工程。39岁时,他参加了乌东德工程的建设。23年来,赵先安与大坝“相交”,与混凝土“相伴”,从一名基层浇筑工成长为高级技师,成为全国劳动模范,赋予混凝土浇筑以饱满的科技范式,见证了我国水电工程从最初的肩挑人走向智能时代。

“基层单位也可以有所作为。”

要建水电站,首先要建挡水坝。从65438年到0999年,三峡二期工程迎来了混凝土施工的第一个高峰年。根据规划,二期工程将在长江主河床上浇筑三峡大坝,安装金属结构和水轮发电机组,形成三峡水库,使水库蓄水至1.35米高程。首批机组发电,永久船闸通航。这一年,22岁的赵先安以临时工的身份加入三峡工程,被分配到混凝土浇筑队。

相对于焊工,当时的铸造工并不是一个热门的工作,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他不得不每天穿着闷热的套鞋,灰和泥长时间粘在身上。一根振动棒重达20多斤甚至50多斤,又苦又累。在赵先安的记忆中,三个月后只招了10个新工人。

赵先安是留守工人之一。事实上,在投身三峡工程之前,中专毕业的赵先安已经放弃了分配的宜昌市建筑总公司施工员的工作,外出旅游。当他以浇注工的身份回到工地,不仅意味着面对一个陌生的领域,更意味着从管理岗位走向基层工人岗位。但经过两年的社会磨炼,赵先安觉得自己会留下来。“脚踏实地,凭实干,基层也能有所作为!”

当了三个月班长,半年副队长,赵先安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奇迹”。面对挑战世界施工强度的三峡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浇筑,赵先安和他的团队在短短5个月内,创下了浇筑165438+1亿多立方米混凝土的纪录。当时普遍认为“无坝不裂”,但他和他的团队浇筑的165438+百万立方米混凝土却没有出现裂缝。在向家坝施工现场,赵先安带领团队创造了左岸大坝浇筑最大年增量108米的施工记录,取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一流长度18.57米的优质碾压混凝土心墙。

"我曾经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三个多月."

赵先安的成功,也是两个里程碑式的水电项目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的侧面。三峡水电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担了65%的工程量,先后为三峡工程创造了112项世界级发明、934项发明专利、135项质量标准。向家坝水电站建成后,有“长江第一港”之称的云南省水富港的船只可直达上海。

然而,“高峡出平湖”的背后是无数的困难。当时混凝土浇筑中普遍存在蜂窝、麻面、挂帘、漏浆等“顽疾”,但有着“用心追求质量和技术的完美”信念的赵先安,决心攻克这些难题。“夏天的时候,人淋雨没关系,但是混凝土得盖起来。冬天像婴儿穿衣服一样,混凝土的棱角也要盖上保温杯,控制温度。”最终,赵先安总结出“五个控制、五个时效”、“32字提示”等一系列打造混凝土精品的操作方法。

向家坝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而工程的关键时期正是炎热多雨的夏季。由于基坑渗水量大,开挖场地极其狭窄,基坑施工布置、排水、排渣都非常困难,施工面临很大困难。葛洲坝集团建设的左岸大坝不良地质体能否按期完工,直接决定了向家坝工程2008年截流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赵先安说,三个多月,他没日没夜地工作。只要下雨,他就去现场。豆大的雨不停的下,他却停不下来。必须迅速组织工人覆盖防水布,并防止混凝土磷和排水。"那简直是一场战斗。"

"乌东德大坝就像一件艺术品. "

“想做一件事,一定有一千个理由。”凭着这份韧性,赵先安在职业生涯中乘风破浪。39岁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也是在这一年,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在乌东德水电站建立了以赵先安命名的劳模工作室。

乌东德水电站是中国第四座、世界第七座10兆瓦巨型水电站项目。中国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公司先后承建的合同标段约占主体施工任务的75%。

赵先安在柬埔寨完成水电项目一回国,就接到了参与乌东德大坝建设的新任务。然而困难是无穷的。在这位“土壤专家”面前,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风多、日照强、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用普通中热水泥筑坝很难防止裂缝。混凝土浇筑是所有建筑工程的最后一步。“一旦缺陷不可修复,浇注后出现裂缝,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仍会有裂缝。即使功能暂时不受影响,几年后还是会有问题。”

但有工作室的赵先安坚信,不讲究技术先进的混凝土浇筑,也应该是“技术先行”。在实践中学习,在专家论文中啃噬,他和他的团队一头扎进课题,利用平台资源再次开辟新战场。

如今,巍然屹立在激荡的金沙江山水中的乌东德大坝,是世界上最薄的300米级超高拱坝,也是首个全坝低热水泥混凝土浇筑的超高拱坝。全坝高270米,底厚51米,坝顶上游面弧长326.95米,厚高比仅为0.19。可想而知,一个弯曲的蛋壳轻轻卡在金沙江的V字形山谷里。

“乌东德大坝就像一件艺术品,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用混凝土‘堆’起来的,而是完全根据地形设计的挡水结构,采用了最前沿的技术。”赵先安的话语中充满了激动和自豪。据他介绍,乌东德大坝首次将低热水泥应用于全坝,应用了智能灌浆、智能振捣、智能温控、自动爬模、全坝无盖固结灌浆等多项创新技术,打造了真正无缝的双曲拱坝和真正镜面的混凝土洞室。

见证中国水电从比肩走向智能化。

赵先安是湖北宜昌人,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就在这里。小时候,赵先安见证了父母参与葛洲坝的建设,成年后,赵先安在三个里程碑式的水电项目上投入了20多年。可以说,赵先安的事业发展和中国水电发展史是同频的。

在他看来,葛洲坝是水电行业的起步阶段,更多体现了人定胜天、肩并肩的精神。进入三峡工程后,中国水电寻求标准化,注重精细化。“可以说,三峡工程对质量的严格态度,锤炼了后来的一批水电人。”向家坝项目意味着多元化和与RCC的接触。乌东德大坝具有更加明显的现代化特征,正在走向智能化。

赵先安举了一个例子。以前混凝土工程内部是否密实,安全是否可靠,完全靠人的良心。但是现在,有了智能振动设备,我们可以通过卫星图像清楚地看到哪里有漏洞或者需要返工。

如今,赵先安投资了吴中高速公路项目,他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项目中所有预制梁厂和钢筋厂的建设和运营。

他表示,正在研究建设智能梁厂,实现全智能预制梁生产线,提供高质量的预制梁。“我们要真正把定位系统、可视化系统、物质系统融入到常亮的建设中,把这一块做好,让我们中国建设在科技前沿,最大程度解放劳动力。”赵先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