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50%?“海归”的困境

15年9月,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随着海外就业形势的恶化,许多留学生回国“打工”,来自世界各地的官方和半官方海外人才招聘团也奔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展开“人才争夺战”。

一年过去了。这期间中国引进了很多“海归”,但也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存活率”低。近日,美国一家高管测评机构罗氏咨询公司通过调查发现,从美国回国的人才“存活率”不到50%,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在加入企业半年甚至更短时间后就选择了离职。

自去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来自中国各地的官方和半官方海外人才招聘团相继奔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展开了一场“人才争夺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一些政府、大学和企业不断采取新的政策和措施来确保海归的科研、教学和生活,但仍有一半以上的海归无法“生存”。一些“海归”甚至感叹,在国外怎么还能有所成就,在国内难有作为?

最近,哈佛大学的瓦德瓦教授也发出了类似的感叹。在他主持的考夫曼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他说:“在我的研究中,我注意到中国的R&D和创新部门非常依赖归国留学生,但他们似乎没有准备好接受风险和挑战传统。在美国的中国人贡献了16.8%的美国专利,而这些中国人的数量还不到美国人口的1%。为什么中国人在中国没有取得这样的成功?为什么海归比本土人才更有创造力?这些可能是中国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不擅长填表格。”

回来三年了,依然没有突出的科研成果,这让在德国留学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曲彬颇感犹豫。“总觉得生活不是很有活力,有些事情想做却做不到。”

三年前,在德国学习和工作了八年的曲彬回到祖国,在上海的一所大学里安营扎寨。“学校给的待遇也不错,从科研经费到办公用房,买房也有优惠。从这些方面来说,还是可以的。”然而,也许与国外的经验相比,曲彬仍然觉得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曲彬说,他在德国时,许多日常工作是由教研室特别行政秘书做的。作为一名研究人员,他主要关注这个课题。但回国后,他发现自己要面对大量的表格,申请课题,检查教学,完成课题,总觉得没完没了。“我不擅长填表,也不会用套话和空话填表。真的很头疼。”

更让曲彬困惑的是,他想雇用一名全职的行政秘书。后来他发现,在中国,普通教授是没有这个特权的,除非是引进的“大牌”教授、院士或者类似的高层次人才,或者实验室达到一定规模才能配备行政秘书。“因为涉及到编制等问题,后面就不再想了。”

然而,除了这样的日常工作,曲彬很烦恼,他也感到了很多研究经费的限制。目前,曲彬的科研经费并不是很高,基本处于充足状态。但“很难实现他自己的想法或预期目标,因为有些实验条件和大型实验设备达不到要求,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虽然曲彬现在手头没有很多钱,但是花起来也不容易。“限制很多,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

除了这些,曲彬感慨道:“在国外,生活环境好,生活有章可循。回国后感觉自己风格多变,很难适应这个环境。但要有所作为,看来我得适应这个环境。”

“‘海归’应该是聪明人”

“我身边有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海归’朋友。说到创业,很多人都说最影响自己创业心态的是家庭。”

说以上话的人叫柯湘南,20年前去葡萄牙留学,现在是常州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总裁。谈及回国创业,他动情地说:“老一辈留学生在海外的生活更好。他们有事业,有房有车,却不一定觉得幸福。在我接触过的留学生圈子里,80%的人都想回来,在中国‘寻根’的想法某种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谈到创业遇到的困难,他说,只有生活适应了,心态才能摆平调整好,创业才能有保障。对于大龄“海归”来说,回国创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生活。

柯湘南遗憾地说,“虽然有一些老‘海归’自己回国了,但是他们的家人还没有完全回国,他们的妻儿都在国外。独处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容易退缩。‘海归’创业的物质支撑不可或缺,精神支柱更不可或缺。一个是刑台,一个是灵魂。回国人员的家庭安置问题亟待解决。”

此外,由于部分海归在海外生活多年,对中国国情的了解逐渐淡化,创业时容易陷入偏离市场需求、与国情背道而驰的尴尬境地,往往成为创业过程中的硬伤。而无法融入现代中国的文化氛围,无法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海归的另一个隐痛,导致存活率不高。

“海归应该是聪明人。回国后,他们应该很快适应这里的氛围,学会与团队成员、工人、市场、政府和媒体打交道...不会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海归是活不下去的。”柯湘南坦言。

婴儿时期死亡。

目前,很多开发区、高新区甚至高校都推出了留学人员创业园。然而,由于缺乏一整套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和有效的融资渠道,许多“海外归国企业”的存活率很低,许多人举步维艰。

2006年回国并在苏州工业园区创办光电系统公司的德国“海归”陈炳然,创业三年后突然离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融资难。接受记者采访时,陈炳然无奈地说,“我的企业是能做到两亿的大企业。但是,需要资金投入,却没有办法借贷。目前国内借500万更是难上加难。”

的确,在中国,像陈炳然这样贷款无门的“海归企业”还有很多。没有相关部门的及时补给,就夭折了。

中国在使用海外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方面,采取了鼓励甚至宽容的态度。因为海外学生的知识和才能对中国的科学、教育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以热烈欢迎拥有国外永久居留权甚至外国国籍的专业人士和学者。中国也开始向在中国工作和做生意的外国华人发放永久居留许可,使他们能够享受申请风险投资、子女教育、购买房地产和社会福利等国民待遇。

然而,这些政策往往不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

可以说,中国一方面在吸引“海归”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另一方面在对“海归”的扶持方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对此,政协委员段祺华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首先,各级政府应设立协调机构,为海外海归服务,切实维护海归合法权益。为帮助解决留学回国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协调机构负责建立统一、权威、便捷、高效、翔实、准确的留学回国人员综合信息数据库。为海归提供优惠政策、就业指导、技术开发等多方面所需信息,同时为国内企业提供“海归”人才信息库,努力实现共赢;其次,应及时废止现有的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评价体系和选拔任用机制,逐步打破身份、户籍、学历等方面的限制,消除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营造不受限制、“零障碍”的流动环境,充分实现“海归”的人才价值。

介绍的时候不能随便承诺,但是介绍完之后就“成了自己人”,不再重视了。制度建设比嘴上说说更有利于人才回流。或许,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留学回国人员政策,将对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乃至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