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的互联网时代

面对集报纸、广播、电视优势于一身的网络媒体的冲击,“传统”摄影师迅速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下图片传播的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网络时代的摄影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人类对成像的第一次了解始于公元前4世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家、墨家代表人物翟墨就已经发现了针孔成像。他在《墨经》中记载了自己的发现:在一间阴暗小屋的墙上开了一个小洞,洞外的景色在阳光下会倒挂在洞对面的墙上。墨子不仅发现了这一现象,而且对其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他认为光像箭头一样直线传播。比如一个人站在屋外,头上的光通过小孔照在墙下面,而脚上的光通过小孔照在墙上面,所以图形是颠倒的。这是对光直线传播原理的最早记录。墨子发现的针孔成像现象比欧洲早2000年。

11世纪,阿拉伯一位名叫阿尔哈赞的学者对日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这成为欧洲学者培根的研究线索。公元16世纪,培根发现日食可以通过针孔成像观测到,而且并不刺眼。而通过小孔形成的图像与肉眼直接观察日食现象的图像相反。他的发现由荷兰医生和数学家普里辛斯在1545年出版的《宇宙光和空间几何》一书中以图表形式发表。

在此之前,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的学生切萨·切萨利亚诺(Cesa Cesaliano)已经在他的《建筑》1521版中写过《针孔成像理论》,他的理论得益于达·芬奇的影响。

到16世纪中叶,由于凸透镜的发明,人们开始用凸透镜代替针孔。他们发现凸透镜做出来的图像比小孔做出来的要亮很多,而且他们还清除了蜥蜴。

1558年,那不勒斯的科学家波尔塔在他的《科学的魔法》一书中介绍了一种辅助绘画工具,叫做CameraObscure。借助这个装置,即使不会画画的人也能轻松画图,只要用铅笔通过凸透镜把图像画出来。后来米兰的物理学家卡尔达诺极力推荐这种黑匣子,并对其进行了改造。这个黑匣子被伟大的德国天文学家凯普勒一直用到1920。

17世纪中期,这种黑匣子被改进到小型化。1657年比尔斯堡大学的教学教授Schott在他的《光学魔术》一书中介绍了一种便携式黑盒,由一大一小两个盒子组成,通过控制盒子的伸缩来调节焦距。

1676年,阿道夫大学数学教授Srurm在他的《实验与好奇》一书中,主张在黑匣子上加一个45度角的反光板,在黑匣子上方加一块透明玻璃,上面可以放半透明的油纸,可以用来作画。1685年,比尔斯堡的修士扎恩进一步改进了这种小型反光黑匣子,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一直沿用到19世纪。

18年末到19年初,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大量使用。这对画家直观地把握透视、距离和大小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也为摄影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在18世纪,使用黑匣子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时尚,所有与光学或绘画相关的论文都有关于黑匣子使用和改进的各种讨论。到19世纪初,黑盒的开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就像现代相机一样,各种黑匣子遍布欧洲,遍布世界。前面提到的法国摄影博物馆里的藏品,有大量这个时代的黑匣子代表。这种相机一直延续到盖尔人手中。19世纪以前,虽然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黑匣子,但也只是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仍然无法做到现代意义上的“拍照”。也就是说,你不能把某种“感光”材料放进黑匣子里就记录下影像。但摄影起源于这种“用光作画”,以至于英语中的摄影一词由前缀“用光作画”(Photo-)和后缀“-photography”组成。

自18世纪初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思考如何修复通过黑盒制作的图像。从65438年到0725年,阿道夫大学解剖学教授舒尔茨发现银盐(这是一种我们仍在使用的感光化学物质)在受光后可以变黑,并用它形成一个字形图像,但这个图像在见光后不久就消失了。瑞典化学家舍勒和瑞士图书管理员塞内比先后发展了舒尔茨理论,对摄影术的最终诞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此时已经到了18的末尾。

1800年,英国陶瓷工人的儿子韦奇伍德将不透明的树叶放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然后暴露在阳光下。结果,受光照射的皮革变成了深黑色,而树叶下未曝光的地方留下了树叶的白影。韦奇伍德称这种图像为“太阳图片”。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暴露”实验。但是和之前的很多实验一样,阳光图片实验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那些未曝光的白叶和阴影还是有光感的,看的时候在灯光下很快都变黑了。

世界上第一个成功修复黑匣子制作的图像的人是法国退役军官尼普斯。1816年,尼普斯还用氯化银在纸上制作了“第一张”黑白底片图像(黑白图像正好与看到的图像相反,相当于现在的底片)。与韦奇伍德相同的命运是,由于持续曝光,这张黑白底片图像并没有被保留下来。

时间已经到了19世纪的1920年代,尼普斯想在金属板上得到一个正片图像(黑白和他看到的图像一样),这样蚀刻后就可以用墨水印在白纸上了。经过多次实验,他终于在一块铅锡合金板上涂上了一层油溶性的白色沥青。他把金属板放在一个黑盒子里,把镜头对准他工作室窗外的鸽子棚,持续了八个小时。轻质沥青变硬了。这时,他从黑匣子中取出金属板,放入薰衣草油中,洗去未硬化的白色沥青。这样,图像的亮部变成了白色,但亮部并没有显示出黑色的金属板背景,一张黑白的正面“照片”就被成功拍摄下来了。尼普斯称他的方法为“日影术”。尼普斯用阳光摄影拍摄的鸽子棚照片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826。但摄影的诞生并没有从这一天算起,因为尼普斯的日光摄影法灵敏度太低,没有实用价值。后来经过改进,被当时的印刷制版所采用。

如今,摄影的诞生被人们所认可,始于1839年达盖尔的银盘摄影。路易·达盖尔(1787-1851),法国巴黎风景画家、舞台设计师,是当时法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和尼普斯合作了很长时间。达盖尔首先用Charn风格的相机盒仔细作画。当他了解到尼普斯的阳光摄影后,与尼普斯进行了沟通,并与他合作探讨新的摄影方法。但是尼普斯不同意达盖尔的想法,用银盐做了进一步的实验。所以,直到尼普斯去世,阳光摄影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直到1837,达盖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新的实验方法,彻底提高了摄影技术。

1838年,达盖尔在暗室中用碘蒸气熏蒸一个表面镀银的铜板,使其表面产生一层碘化银。碘化银是我们目前使用的银盐之一(银盐也叫卤化银,包括氯化银、溴化银和碘化银)。它有感光特性,见光会分解成银。他把涂有碘化银的铜板放在一个肖特式的黑盒子里曝光约15分钟,然后取出铜板,再次在汞蒸气上熏蒸。曝光后拍摄的图像得到了加强,出现了,但此时的图像不能观看,否则上述“悲剧”还会重演。因此,此时的图像称为“潜像”。以上过程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开发”。最后用亚硫酸钠(硫酸钠苏打)将图像定影,即未曝光的碘化银溶解。这个过程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修”。以上所有过程都必须在暗室或专门的显影暗盒中进行。显影定影后的铜板最后用蒸馏水冲洗,于是就形成了“照片”。达盖尔称其摄影方法为“达盖尔摄影”,现代人称达盖尔摄影方法为“银盘摄影”。

由于财政问题,达盖尔无法继续提高他的摄影水平。通过各种努力,他的发明引起了法国政府的重视,并获得了国家补贴奖。为了回报政府的关心,达盖尔在1839公开了自己所有的技术专利,免费送给人民。所以,摄影的诞生要追溯到1839。

达盖尔的银盘摄影术发明后不久,迅速传遍欧洲,并多次得到改进。达盖尔的摄影促进了欧洲科技、工业、旅游和铁路运输的发展。

在达盖尔的同时,英国地主兼业余科学家塔尔博特也在摄影上做了类似的尝试。他将氯化银涂在纸上作为感光材料,然后将曝光后的氯化银纸浸入浓盐水中,防止图像进一步变黑,最后通过光将负片图像曝光在另一张感光纸上,形成正片图像。只有塔尔博特当时没有申请专利,使得他的摄影方法没有流传开来。塔尔博特的摄影方法被称为卡洛摄影。

在达盖尔之后,大多数欧洲国家和美国的主要城市都建立了肖像画工作室。这些工作室被称为“达盖尔式工作室”。当时拍一张达盖尔照片大概需要1分钟。由于达盖尔摄影术的发展,照相机制造业和感光材料制造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文章开头提到的老相机,很大一部分都是这个时期前后的产品。

19年的50年代,摄影又经历了一次大变革,一种被称为科尔科迪翁摄影或湿板摄影的摄影方法风靡全球。这种方法比达盖尔照相法和卡洛照相法更复杂,但却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因此迅速流传开来,并持续了很长时间。

达盖尔照相法因为镀银铜板而价格昂贵,卡洛照相法明显便宜,但因为用来“复制”正像的负片不透明,所以图像不清晰。所以人们试图在玻璃上涂上氯化银作为底片。但是需要找一种粘合剂,让氯化银牢固的附着在玻璃上,否则容易被水冲走。于是人们开始想到用蛋清做粘合剂,但蛋清中能掺入的感光化学物质有限,影响玻璃底片的感光灵敏度,使曝光时间过长。

1851年,正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高峰期,一位伦敦雕塑家发现了一种叫做“火棉胶”的粘性液体,这种液体可以作为感光材料的理想粘合剂。这种火棉胶是将硝化纤维素溶解在乙醚和酒精中制成的。它与光敏药物混合,涂在玻璃上。感光后,放入照相机曝光。曝光后,立即进行显影、定影和冲洗,这样就产生了玻璃底片。

代表现代摄影的“干版”和胶片是19的70年代以后。首先,从湿板到干板

火棉胶的发明促进了湿版照相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曝光时间。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摄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湿板摄影也极大地推动了摄影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摄影师掌握了这项技术。在欧美,由于湿板摄影技术的传播,掀起了一股人像摄影热潮,越来越多的照相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湿板摄影也催生了一个业余摄影群体,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接触摄影。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立志摄影的人。他们拍摄了大量那个时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拍摄了大量名人肖像。这些照片为人类留下了罕见的早期摄影记录。

湿版摄影也促进了摄影器材的发展,主要是照相机。当时有双镜头立体相机和四镜头多底相机。

但是湿板摄影过于复杂,外出摄影需要携带大量的辅助器材和药品,还有用作暗室的帐篷,这些都阻碍了湿板摄影的进一步普及。湿版摄影是摄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它最终被更先进的干版摄影所取代。一、木制后视照相机

自从达盖尔发明了银版照相术,人们就开始把绘画用的小相机盒改装成密封性能更好的相机,可以装感光板。最初的相机都是带有皮革空腔的后视木制相机。因为不需要水平方向绘制图像的功能,所以去掉了相机盒内部的45°角反光板。这种相机,因为后玻璃上的图像特别暗,所以拍摄者必须用大黑布盖住相机,拍摄时只露出相机镜头。这种相机从1860一直生产到20世纪中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直到20世纪末,这种相机的改良版也一直在生产。在20世纪中期,人们仍然可以在照相馆看到头上戴着一块黑布的人像摄影师。直到20世纪70、80、90年代,大量喜欢用大底片拍风景照的摄影师还在用背框相机,用黑布蒙头。美国著名风景摄影师AnselAdams是用背相机拍摄黑白风景照片的典范。

起初干板拍摄的木背景相机是折叠的,与达盖尔时期使用的木相机相比没有根本的改进。摄影师提前把干版放在木箱里,方便携带。干板常见的规格有120×170mm(俗称“1/2板”)和85×120mm(俗称“1/4板”)。拍摄前用黑布蒙住头部,用放大镜聚焦取景器背面的毛玻璃。磨砂玻璃上的图像是倒置的。对焦真实后关闭镜头上的快门,然后将干板暗盒放在毛玻璃上,取下暗盒前面的遮光挡板。这时候就可以打开快门进行拍摄了。早期的木制相机使用气动快门。先拉一根细绳给百叶窗上发条,然后用手按橡皮球,用压缩气体开闭百叶窗。快门的开启时间完全由手压气球来控制。

早期木制折叠相机使用的镜头是Dagor消像散镜头,最大光圈只有F8。后来改为三片三组的“库克”镜头,最大光圈达到了F4,增加了4倍的进光量。后来这种座机使用了各种著名的德国镜头,如蔡司、罗登斯坦、内德等镜头,但由于成像面积和轴移的需要,这些镜头的最大光圈仍然维持在F4.5到F5.6左右,直到2000年,我国还在生产这种经过多次改进的木质折叠后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