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世界的奥秘吗?
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吉萨最大的金字塔,建筑水平最高,保存最好。它建于公元前2570年左右,由法老胡夫下令建造。金字塔高146.5米。几千年来,它一直是地球上最高的建筑。它由230万块磨光的石灰石制成,平均重量约为2.5吨。
大金字塔中有三座坟墓。第一个原本是胡夫的坟墓。几年后,工匠们挖了第二条隧道,建造了第二座坟墓,有人认为这是为了埋葬皇后。第三个坟墓,胡夫被埋葬的地方,被称为“国王的坟墓”。
二、古崖居石窟,一个永恒的人类文物之谜:
它坐落在北京郊区延庆西北山区一个安静的峡谷里。是一个远古祖先在陡峭的岩壁上挖的岩洞,共有117。这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岩石居住遗址。
在裕固三面直立的陡峭岩壁上,有人工雕琢的石室,长方形或正方形,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只有3-4米。或单间,或2-3间相连;或者套房平行,或者上下两层,还有典型的“三居室”。其中有一个上下两层的石洞,还有一个附属房间。柱廊栩栩如生,可能是洞主聚会或祭祀的地方。它雄伟壮丽,村民们俗称它为“官厅”。所有的窑洞里,门、窗、炕、灶、马槽、壁橱、烟道一应俱全,圆的是圆的,方的是方的,都在审美的规则里。
关于古崖居石窟的发掘时间,有人认为是元、魏或唐、辽时期。它的目的和用途是什么,土匪的小屋?驻守边境?我们应该避免战争吗?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据不准确的考证,这是一个Xi民族在唐、辽时期居住的岩寨。
但是今天,在很久以前黄鹤驮着圣人上天的地方,这里没有古崖居洞穴。
这里曾经有一个被遗忘的民族,烟花盛开的地方,而这个民族已经消失,不知道灵魂属于哪里。
第三,神秘的水下结构;
1958年,美国动物学家范伦坦博士来到大西洋的巴哈马群岛进行观察和研究。瓦伦丁是一名优秀的深海潜水员。他在水下探险时,意外地在巴哈马群岛附近的海底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建筑。这些建筑是一些奇怪的几何图形——正多边形、圆形、三角形、矩形,还有绵延数海里的直线。
10年后的1968年,范伦坦博士宣布了一个新的惊人发现:在巴哈马群岛所属的北比米尼岛附近的海底发现了一个长达450米的巨大T型石墙。这座巨大的石墙是由每块超过一立方米的巨石砌成的。石墙也有两个分支,与主墙成直角。范伦坦博士非常兴奋,他继续探索,很快发现了更复杂的建筑结构——平台、道路、几个码头和一个栈桥。整个建筑工地似乎是一个古老的水下港口。
“飞马”鱼雷的发明者、法国工程师、潜水员海比科夫来到现场。他是水下摄影大师。他用当时最新的技术勘测了这片海域,拍了几张照片。这些照片发表后,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1974年,一艘苏联考察船也来到这里,进行了水下摄影和调查,再次证明了这些水下结构遗址的存在。
很快,巴哈马群岛就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潜水员、记者和探险家。而围绕这些水下石墙的争论也越来越多。一些地质学家指出,这些石墙只是特殊的自然结构,而不是人造的。但更多的学者认为是人为的。他们对这些建筑是谁建造的看法也大相径庭。有人认为巴哈马群岛距离玛雅人的故乡尤卡坦半岛不远,因此可能是史前玛雅人的古建筑,因地壳变动沉入水下。还有人根据巴哈马水域的地面沉降时间推算,这些水下结构建于公元前七到八千年之间,因此应该来自南美洲提瓦那科古城的建造者,但提瓦那科的建造者是谁却是个谜。
还有人说,1945年已故的美国先知基斯生前曾做过预言,声称亚特兰蒂斯会在1968年或1969年重新出现在比米尼岛北部的水域。范伦坦的发现正好证实了基思的预测,所以这就是在公元前沉没的著名的亚特兰蒂斯..
当然,更严肃的科学家拒绝根据预测来判断,但人们也无法给出更满意的解释。我们只能笼统地回答说,这些水下结构“可能是候选物”,而且“相当古老”。至于是谁做的,什么时候做的,现在还没人能回答。
第四;
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正式开始发掘。这是本世纪以来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青铜矛、弩、青铜箭头、断剑等。二号坑出土了一些青铜剑,剑长86厘米,剑身有八个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边的误差不到一毛,已经出土了19青铜剑。这些青铜剑内部结构致密,剑身光洁,剑身磨纹细密,无交错纹理。它们沉睡在黄土中两千多年,出土时却光亮如新,异常锋利。经过测试,研究人员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厚度为10微米。这一发现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只是近代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发明并申请专利,美国在1950。
考古人员在清理一号坑第一个洞口时,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150公斤的泥人弯曲,弯曲程度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泥人时,一个惊人的奇迹出现了:窄而薄的青铜剑瞬间直弹起来,自然复原。当代冶金学家梦寐以求的“形状记忆合金”,实际上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墓中。
其实铬盐氧化处理的方法绝不是秦始皇时代的发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这种先进技术。
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上演了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时间的流逝让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在历史的长卷中悄然沉睡,忙碌的后人也几乎将它遗忘。
然而,一个考古队在挖掘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时,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的一行古篆字——“越王勾践剑自用之剑”跃入人们的眼帘。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但更轰动的消息来自关于古剑的科研报告。首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把古剑埋在地下两千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为什么还是又冷又尖?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越王勾践的宝剑之所以千年不生锈,是因为宝剑上镀了一层含铬金属。众所周知,铬是一种耐蚀性极高的稀有金属,而且地球岩石中铬的含量很低,提取起来非常困难。再者,铬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在4000℃左右。
中华文明中有太多的秘密。谁能想到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发明会出现在公元前200多年?谁能想象,秦始皇兵士挥舞的宝剑,竟然是现代科学尚未发明的杰作?问题是,发现之后,我们用什么态度来解释这种科技的超常早熟?我们真的不希望看到有人用“意外”来解释。它应该有更具体的解释。如果以上事实属实(至少铬盐氧化处理不假),那么我们会问:他们的技术来源是什么?
五:
武夷山九曲溪悬棺之谜
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埋葬地点一般选在河边的高崖上。棺材放在距离水面几十到几百米的天然或人工洞穴里,有的则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武夷山九曲河两岸的山崖上,至今仍有十余具悬棺遗骸。
经碳14测定,白岩、观音岩两具保存完好的棺椁距今3000多年,随葬的龟形木盘是具有商周青铜文化特征的遗物。
据考证,当年的中国南方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文化共性,所以被现代人统称为古越人。船是古代越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把死者放在船形棺材里是对死者的尊重。出于对大山的敬仰,他们将逝者安置在离“神灵”最近的地方,使其不被世人打扰,从而更好地保护后代。
几百公斤重的棺材怎么放在悬崖上?从棺盖前后两端钻的穿绳方孔推断,是用吊绳吊起来的。放置悬棺的悬崖后面或两侧的地形一般比较平缓。人们先将棺木运上山,派工匠凿洞或立木桩,再将棺木吊起。有时先沿崖壁开凿一条平行通道,依次推棺,可将多具棺木集中摆放,省去了很多麻烦。据三国吴人沈《临海水陆志》记载,定居浙江瑞安、福建连江的人与居住台湾省、宜州的人极为相似,都有悬棺习俗。在台湾偏远岛屿蓝雨的雅美人中,这种埋葬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六:
恐龙灭绝之谜
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两三百万年,这段历史应该说不短了。但与恐龙的生存年限相比,那只是一瞬间。
在中生代,地球曾经是一个以恐龙为主的世界,无论是平原森林还是沼泽,随处可见恐龙的身影。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1.3亿多年,但不知何故,恐龙灭绝了,它们都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这真是一个永恒的谜。
一百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科学家试图揭开恐龙断子绝孙的秘密,却始终无法自圆其说。随着自然科学多学科的相互渗透,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恐龙灭绝的新理论。
一些科学家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寒冷的气候。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全球大范围寒冷,日温差增大,冷热季节交替明显。习惯生活在热带环境的恐龙不能像蛇和蜥蜴一样冬眠,也不会像毛皮动物一样躲在洞穴里避寒。恐龙是温血动物,没有外表和抵御寒冷的生理功能,无法抵抗和适应寒冷的袭击,最后被大自然无情淘汰。
一些科学家断言恐龙的灭绝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大约70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导致一些盆地上升,浅丘出现,从而导致水和森林干涸。与此同时,海底发生变化,海平面下降300多米,亚洲和北美之间的陆地开始连接,大量动物迁移到恐龙栖息地,食物供应困难,使恐龙处于“食物短缺”状态,逐渐因严重饥饿而死亡。
一些科学家还提出,恐龙的灭绝是由恒星的碰撞和爆炸造成的。白垩纪晚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与地球发生剧烈碰撞。撞击速度约为每小时654.38+万公里。在撞击过程中,惊人的灰尘被扬起。尘埃漂浮在大气中,甚至阻挡阳光,使地球黑暗一段时间,气温下降,植物光合作用停止,植物枯萎,“食物链”中断,恐龙相继死亡。
其他科学家推测恐龙是被开花植物毒害而灭绝的。恐龙生活在中生代,蕨类、苏铁、银杏、松柏等裸子植物统治了植物界。这些植物中有很多单宁,对恐龙无害。然而,1.2亿年前,最早的开花植物出现了。这些开花植物往往含有强烈的生物碱,这对恐龙的生理产生了不利影响。有些生物碱,如马钱子碱,毒性很大。恐龙吞食了大量的生物碱,毒素反应导致严重的生理紊乱,导致死亡。
恐龙灭绝是因为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这是其他科学家的理解。一种生物的活动往往直接或间接危及另一种生物的生存,因此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竞争,这种竞争称为“种间竞争”。比如肉类,动物和食草动物的竞争,动物之间的竞争。恐龙时代,出现了繁殖力强、大脑发达的食肉动物。它们吃了很多恐龙下的蛋,导致了恐龙的死亡。在内蒙古、山东和广东发现了恐龙蛋。特别是粤北始兴县发现了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好的恐龙蛋,一窝分别有34枚和35枚,并发现了现存的恐龙化石。)同一物种的生物为了生存,互相攻击,互相吞食,称为“种内竞争”。比如霸王龙,就是恐龙家族中的霸王龙。它的头长1.5米,下颚有锋利的牙齿,可以随意吞食其他食草恐龙。恐龙可分为食草类和食肉类,体长很大,都在20米以上。比如美国发现的恐龙长27米,中国四川发现的马门溪龙长22米,重40到50吨。在中国云南鲁班发现了和公鸡差不多大的恐龙,但它们被算作两只。这种“一物降一物,弱肉强食”的现象导致了恐龙的最终灭绝。
虽然以上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每一种说法都无法自圆其说,也无法得到科学界的充分肯定。比如“恐龙吃了开花植物就灭绝了”,那么空中的翼龙和水中的鱼龙根本不吃陆地上的开花植物,那为什么会和其他恐龙同时灭绝呢?但是鸭嘴龙、角鼻龙等群体在开花植物出现后更加繁盛?总之,这些生物进化史上的谜团至今没有被完全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