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孟子的“重义轻利”思想

佐伊利益思想辨析

长期以来,孟子的义利思想一直被误解。他认为自己的重义轻利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否定了人们维护和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权利。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脱离了原典的语境,将孟子关于义利关系的论述脱离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置于绝对的时空之中。比如“为什么天天盈利?还有仁义。”这句话是孟子对梁说的,有特殊的语境。我和很多人一样,把它看作是孟子在义利问题上的典型判断,并从中衍生出一些观点,比如重义轻利,绝对反对义利,反对讲利。此外,我们还把这句话从孟子的整个话语体系中抽离出来,切断了它与前后众多相关话语的内在联系,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哲学命题,使得一个原本合理的论点变得荒谬而不可思议。二是引文的语境置换,即把孟子义利观论述的原有语境剥离后,重新定位到80年代的中国,一个过去式转化为现在式。当时的中国刚刚从文革的噩梦中走出来,物质资源匮乏,道德理想主义幻灭,发展经济成为当务之急。随着改革开放和观念的转变,大家都想尽快富起来,物质利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马克思关于利益是道德基础的论断被伦理学界发现为文物,引起广泛关注。当你在这样的语境下遇到孟子,你一定会想,“为什么要有利可图?还有仁义”是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反动思想。"

20年来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见利忘义、道德沦丧的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时重读《孟子》,暴露出对佐伊义利观的诸多误解。既然语境的抽离和替换造成了误解,那么就应该通过语境还原来找出孟子讲利问题的具体背景,了解他的用意是什么。细读《孟子》可知,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衰微,异端暴行,大臣弑君,儿子弑父”,“天下人贪利”。社会风气就是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孟子在游说诸侯的时候,遇到了梁、、,他们都是唯利是图的人,渴望统治国家。孟子有必要在他们面前谈利吗?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在世风日下的时候,不得不以矫枉过正的态度来谈重义轻利,以纠正重义轻利、唯利是图的弊端。

如果对《孟子》中的义利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就会发现孟子的义利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片面和偏激,只有说教没有益处。他的义利思想包括三个层次:先利后义、先利后义、先利后利。

在司法面前。孟子继承了孔子“先满后教”的思想。就像管仲说的“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知荣辱”,他认为要让普通人谈道德礼仪,首先要保证他们最起码的物质利益,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孟子不是道德至上主义者,生存是第一位的。普通人首先要的是维持一个家庭的生存。只有生存问题解决了,才会去思考如何体面地生活,做一个讲礼义的受人尊敬的人。显然,孟子认为道德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他还把道德的高低与私有财产联系起来,做出了“有永久财产者有恒心,无永久财产者无恒心”的结论。这里的“永久性财产”是指土地、房屋、田地等固定财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稳定职业;“持之以恒”是指基本的道德观念。

(2)正义是以利益为基础的。孟子把义和利联系在一起,反复告诉人们,只有按照道德原则行事,才能获得合法的长期利益。孟子游说诸侯、劝人的方式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他讲仁义,是因为仁义有用。大的时候可以得天下,小的时候可以满足个人对利益、名誉、自尊的欲望。“三代以仁得天下,以不仁失天下。”“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别人的人永远爱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永远尊重别人。”每个人都想追求名利,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孟子认为只有义才是最正确、最宽敞、最稳妥的道路。

(3)义利并重。孟子是一个热衷于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家。义利观、重义轻利主要是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提出来的。他认为,当时“天下百姓唯利是图”,统治者做仁的权力很小。“今天,如果他们是仁慈的,他们仍然会用一杯水来救火。”从宏观调控来看,就是利益驱动的力量过大,道德制约过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严重失衡。面对这种情况,孟子觉得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安全的目标,就必须加强道德对人们逐利行为的制约,强调仁义之治。所以孟子在给诸侯讲治国之道的时候,总是主张先义后利。儒家的创始人孔孟,大概也意识到了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难以改变,但还是忍不住克制,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意识奔走,为道德正名,为仁政正名。

与康德等西方思想家不同,孟子在书房里不搞纯形而上学的思考,不专门写作,而是四处奔走,游说诸侯,推销自己的政治蓝图。所以他很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具体对象决定说什么,怎么说。他的话被记忆记录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语境还原对理解《论语》《孟子》经典的思想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脱离语境盲目推广会导致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