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觉得日系车做不到德系车的水平?是技术原因吗?
日系车在技术专利上是最好的。丰田的汽车专利占全球汽车工业的十分之一,而丰田、本田和日产的专利超过全球汽车工业的70%。包括但不限于近年来一些能够颠覆汽车行业的基础技术,如:混合动力、氢动力、动力电池、可变压缩比、压燃、热效率、10AT等。,而这些硬核技术在德国都没有。
AutomotiveNews的数据显示,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日本有35家,美国有30家,德国只有18家。英国著名评选机构Thomson Reuters(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数据提供者)曾这样评价日系车:“丰田和本田一直是全球汽车行业技术的领导者”,“日本企业年年占据技术榜单的领先地位”。
此外,日本还有一项技术,将汽车工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保证自身利润的前提下,低成本、高质量地大规模生产普通人买得起的汽车,这是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极致技术。这项技术掌握在日本丰田手中。
低成本和高质量分开常见,但低成本也能高质量大规模生产,这是很多车企都做不到的,比如大众、福特、通用、奔驰、宝马,只有日系车厂能做到。这不仅涉及到管理和基础产业的能力,还涉及到日本人自身精细化、系统化的管理能力,甚至日本本土文化,缺一不可。
这也是工业生产能力扎实的欧美车厂,在学习了多年这种极致技术后,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再看看德国,技术上最多是改良技术。与混动、电池技术、SPCCI汽油压缩技术等颠覆汽车行业的技术相比,根本不在一个高度。
比如保时捷的PDK双离合技术,完全是美国博格华纳的技术。除了PDK,保时捷VTG也是与博格华纳共同开发的。
大众买断了博格华纳的技术,所以才有了DQ250和DQ500的湿式双离合。大众也想过绕过博格华纳的技术,找到德国舍弗勒的LUK公司,共同开发DQ200干式双离合。因此,可想而知,它已成为传说中的傻瓜DSG,不断失败和充满酸。
一辆车的好坏与技术含量密切相关。一个零件能承受高强度、高压、严寒和高热的时间长短不同,往往反映出基础工业水平的差距。钱能让室内豪华,多样化。但是买不到F22的耐高温材料技术,买不到日本的五代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