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专家培育出60天成熟的水稻,亩产可达1300斤。会大力推广吗?

大米是中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2021年,我国水稻总产量为212843万吨,比2020年增加1万吨,产量保持在2亿吨以上11年。即便如此,中国还是在2021进口的。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农科院成都农业研究所的专家经过努力研发出一种生长期仅60天,亩产可达1.300公斤的水稻。关键是保证米饭的营养和口感。

我们都知道,正常情况下,早稻的生长周期是60-90天,晚稻是210-240天,正常情况下,生长周期是120-160天。早熟水稻虽然生长周期短,但口感差,营养含量低,农民不愿意种植。

这次专家研发的大米,在不影响口感和营养的情况下,可以达到60天的生长周期。

此外,受气候限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水稻只能种两季,福建、广东、海南等部分地区只能种三季,东北地区甚至只能种一季。

在科技的加持下,成都专家研发的水稻一年可以收获5-6季,每季亩产1.300公斤,所以一亩地的年产量高达6500-7800公斤。

这个“神奇”的水稻品种就是“浙富802M”。与普通大米相比,外观差别短。植株通常只有50厘米左右,明显低于普通水稻。

能够达到这么短的生长周期,有这么高的产量,不仅和品种有关,还和光、温、水、气、肥五个因素有关。

事实上,这种强大的水稻不是在露天种植的,而是在一种叫做“植物工厂水稻育种加速器”的装置中种植的

通过对水稻的极致研究,将“光、温、水、气、肥”五大因素按照科学模型进行匹配,保证“加速器”中的水稻在最优质的环境中生长,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缩短生长周期。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中国和美国申请了发明专利。

其实这项技术不是给普通人用的,而是给沙漠或者戈壁滩用的,因为“加速器”种水稻最大的成本在于电。只要解决了电的问题,就可以满足植物工厂化育种加速器商业化的要求。

在我国的沙漠和戈壁沙漠地区,虽然这些地方光照时间很长,自然土壤条件不适合种植水稻,但有了“植物工厂化水稻育种加速器”,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沙漠或戈壁滩光照充足,年光照时间可达2550-3500小时,为光伏发电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了电,还会使用“植物工厂化水稻育种加速器”。

今年3月,中国农科院与喀什签署协议,加强蔬菜、现代种业、高品质棉花等合作。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在新疆建立“喀什研究基地”,这意味着这种超级稻离走进戈壁滩又近了一步。

对于这款超级大米,网友们也纷纷点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有网友说:“好!拍手喝彩!不仅要繁育,还要繁育好。

不仅要突破依赖进口种子的困境,而且要培育出高产优质、适合各种土壤、气候和世代繁衍的种子。

农业繁荣,粮食自给。

也有网友表示,“这是天大的好消息。一年收割五至六次,60天成熟,亩产可达650公斤。对于6543.8+04亿中国人来说,真是天大的好消息。一旦推广,我们自给自足就不进口了。

"

不过也有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个估计就跟农村鸡和肉鸡的生长周期一样。肉鸡周期短,产量高,但口感差远了。

”“虽然我们一年可以收获五六次,解决粮食危机,但是会不会像猪、鸭、鸡、鱼一样用激素来促进生长,所以吃了以后会不会影响人体健康?特别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吗?"

有网友直接评论“能好吃吗?饭疯了,人更疯了。

”有网友表达了对科学家的敬佩,“像伟大的科学家。

"

结论:笔者认为成都专家研制的这种水稻品种只是一个方面,“光、温、水、气、肥”五大因素也很重要。

从专家的介绍到这种大米将来可以接受定制口味,可以推断这些大米可能是转基因的。

可能有很多人一说起转基因就害怕。其实我们现在很多农作物都涉及到转基因,比如棉花、大豆、油菜。

更何况,我们想象一下,巧克力味的米饭,馒头味的米饭,芒果味的米饭,都是很开胃的。谁在乎是不是转基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