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电子产业是如何在欧洲确立优势的?
“在中国RFID标准问题上,我必须独立;采用中国自己的‘芯’,对原有编码标准进行改进,从而实现从编码到通信协议到中心数据库的一系列核心标准。”谢剑平说。2005年,由谢剑平领导的工作组提交了《DPC和业务联网白皮书》,并在中国原有NPC编码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中国RFID标准方案。DPC由D-NPC和D-EPC组成。D-NPC解决了之前NPC遗留的历史编码问题,还实现了一维条码和二维上网。
“EPC中的物联网概念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没有联系,但在中国,物联网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密切相关,EPC显然不适合中国国情。”D-EPC解决的问题是将物联网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连接起来,形成“商务网络”,同时与EPC并行,兼容EPC。“就像我们打长途需要加区号一样,D-EPC只要在码前加区号,就可以很容易地兼容世界。”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对RFID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要完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标准体系的研发,可能还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据了解,国外已经申请了6000多项与RFID相关的专利,而国内与RFID相关的专利很少。市场能允许中国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研究RFID相关技术吗?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是“进口派”的代表,他们主张通过参考或引用一些国际标准,并进行相应的国产化修改来制定我国的国家标准;然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更倾向于将EPC作为“核心”,而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则更倾向于ISO。该院标准负责人王表示,在充分照顾我国国情、发挥我国优势的战略考虑下,我国国家标准的制定应参考或引用ISO等国际标准,并进行相应的本土化修改,以避免知识产权纠纷,掌握国家在电子标签发展中的主动权;同时,应更多地参考日本的独立做法,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优势,手机和有线网络,促进供应链效率,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同时促进现代服务业电子标签的发展,发展中国泛在网络服务。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ANCC)是EPCglobal在中国的代表,负责EPC在中国的注册、管理和业务推广。2003年6月23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科技部正式确认了“物联网”和EPC的概念,将EPC技术纳入标准化管理。决定相关EPC标准由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委员会组织协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制定本土化EPC应用标准。
“EPCglobal China主要负责EPC产品电子代码的注册管理,修订EPC相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中国EPC标准体系。”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常务副主任、EPC全球中国区CEO张成海说。据了解,目前EPCglobal中国已经完成了EPC标准体系的研究,完成了EPC系统术语标准和EPC代码结构标准的草案。
与“独立派”和“引进派”相比,“收购派”的方法要简单得多。北京实华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强提出了中国RFID标准的一条非常规发展路径——海外收购。曾强将五大RFID标准组织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以EPCglobal为头号超级大国的跨国公司;第二世界的AIM、ISO、UID主要是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第三世界》IP-X以非洲、大洋洲、亚洲为主。“中国应该鼓励企业通过收购或合资的方式完成IP-X标准的国产化,而不是花10年从零开始花100亿元在知识产权和标准上。”
此外,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也在积极参与RFID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据了解,科技部正在组织相关专家制定《RFID技术白皮书》,从宏观角度指导我国RFID技术研发路线和产业化方向。目前已完成初稿,将提交相关部门讨论;同时,科技部在“863计划”中安排资金对RFID进行专项研究。为推动我国RFID标准体系的建立,信息产业部近日成立了中国信息产业贸易协会射频识别与电子标签应用分会,目前正在向民政部申请等级注册;同时,“射频识别(RFID)技术标准工作组”正在成立。国内所有与RFID标准化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均可申请成为工作组成员。据悉,实华凯公司参与了“射频识别(RFID)技术标准工作组”的筹备工作,但并未透露实华凯将在“射频识别(RFID)技术标准工作组”中扮演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