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
从1997开始,北京的一些市民和学生也行动起来,自愿投放和收集废旧电池。来自人民大学的年轻志愿者还帮助北京的一家连锁店设立了一个废旧电池回收箱。北京的一些大学、中小学和一些退休老人纷纷尝试垃圾分类。在中国青年报的知心姐姐和一位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女博士的帮助下,“手拉手地球村”的孩子们也用追回的钱办起了学校。
4月23日,1999,位于宣武区白纸坊的龚建李楠小区像过节一样热闹,全国首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正式上线。从这一天起,居民将改变垃圾混合的方式,将其分为有机、无机和废土三类,政府环卫部门将改变混合运输的方式,并分类进行清理、分类和回收。意味着这里失落多年的老传统终于被捡了回来。
2010年,在中国北京的学校、餐厅和社区开展了700多个试点项目。安装了垃圾处理机,可以燃烧90%的垃圾,并将残渣分解成有机肥料。
2010起,北京开始逐步在全市推行垃圾分类。数据显示,2010年6月,纳入统计的垃圾分类居民区2927个,产生生活垃圾20万吨,但餐厨垃圾分离量不足实际产量的10%。
2010 10 18至18+02 17《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其中规定“不符合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要求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个人予以处罚。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2011 11 18正式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删除了“垃圾不分类要罚款”的条款。对此,市法制办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删除这一条款充分采纳了市民的意见。同时,官方规定提出,本市应当按照多排放多付费、少排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02年3月12日起施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提出,逐步建立计量、分类定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但截至目前,具体措施尚未出台。
2013 5月16日,丰台区胡阿祥镇富锦嘉园小区,垃圾收集点设置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枣园北里,位于大兴黄村,是北京市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很多人都来这里取经。然而,8月29日,在这个曾经的“明星小区”里,几个厨余垃圾桶里散落着运动鞋,其他垃圾桶里堆满了果皮等东西。2010年3月25日,杭州市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经过几年的总结和探索,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的“杭州模式”基本确立。
杭州生活垃圾分类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自1983以来,杭州市环境卫生研究所长期跟踪调查杭州市生活垃圾产量和理化成分,为生活垃圾分类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从1984到1985,根据当时生活垃圾的理化成分,杭州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开展了有机垃圾好氧堆肥技术的研究,成功开发出快速高温好氧堆肥技术,并获得国家专利,列入当时建设部生活垃圾处理推广项目。后来又组织了《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模式研究》、《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减排方案研究》、《杭州市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系列研究项目,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9年,杭州市生活垃圾产量连续第四年保持约10%的增长率。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达到234.72万吨/年,平均日产6436.5438万+0吨/日。“填埋为主,焚烧为辅”的处置方式难以为继,大量原生生活垃圾进入填埋场,宝贵的填埋战略支撑资源被迅速消耗。与此同时,国内兄弟城市因垃圾处理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上演,杭州大型垃圾中转站建设也受阻,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警惕。在此背景下,为解决生活垃圾运输与中转站建设的矛盾,2009年8月10,原市委书记王国平提出了“清洁直运垃圾”的概念,随后正式提出推广垃圾分类。9月,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提出生活垃圾分类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2010年2月,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杭州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实施方案》。
借鉴国内外城市垃圾分类的基本做法,本着“大类粗分类、科学合理、便民利民”的原则,杭州最终决定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体系已经形成。
1.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和标识标准。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具有杭州特色的垃圾分类标识。根据四类垃圾的不同特点,采用蓝、红、绿、黄四种主题色进行明显区分,并规定了大小标志的颜色、字体和图形符号,做到颜色区分清楚,标志易于识别,便于市民识别和分类。
2.制定垃圾分类相关设施的技术标准。制定了《杭州市生活垃圾收集点(房)建设改造设计导则》,制定了《杭州市生活垃圾袋通用技术要求》,规定了生活垃圾袋的结构、材质、外观、颜色、容积、尺寸、厚度等技术要求、检验规则、检验方法和标志,为垃圾袋的招标采购提供了依据。制定了《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产品技术要求》,规定了分类垃圾桶的技术条件、颜色、容积、尺寸、标准等。
3.制定“四分类四阶段”的全过程分类方案。根据分类方法,结合杭州现有资源,明确了四类垃圾的处理方法。以餐厨垃圾分类为重点,餐厨垃圾进入天子岭填埋场进行生态填埋和沼气发电。其他垃圾进入垃圾焚烧厂焚烧发电;可回收材料通过现有的废物回收系统进行回收;有害废物已纳入危险废物管理,以便安全处置;基本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过程分类,使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
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市委市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方面,明确的政策保障。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意见》、《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办法》、《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考核办法》、《关于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等20余个政策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岗位职责和经费保障措施。生活垃圾分类也将纳入市到区的城市管理目标考核。另一方面,落实资金保障。垃圾分类实施以来,市区两级财政每年投入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约6000万元,其中分类宣传投入654.38+00多万元,垃圾箱、垃圾袋等设施投入3000多万元,社区工作投入约2000万元。按照城市财政1: 1的配套政策,各城市政府落实了相应的设施保障资金,保证了垃圾分类的顺利进行。
为加强垃圾分类的组织领导,杭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杭州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市城管委、市环保局等40多个部门。各城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了推进工作的实施方案。各城区还建立了区长联系点制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网络,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同时,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以市、区、街道城管专业骨干为基础,建立“百名”教师队伍,面向全市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培训。在社区城管服务员和卫生协管员的基础上,建立了“千人”指导员队伍,指导居民就地分类投放垃圾。与团委、妇联一起,招募热心市民参与,成立了“万人”志愿者队伍,丰富社区工作。
宣传动员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点面结合的方式广泛深入开展。表面上加强宣传。积极配合媒体,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跟踪报道各城市、街道、社区垃圾分类中好的措施和方法;制作垃圾分类动画片和公益广告,在电视台、公交车、户外大屏幕、楼宇电视等载体上播放;制作发放印有垃圾分类内容的风扇、围裙、雨伞等宣传资料,深入浅出宣传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分类网站,交流工作经验。注重培养教育。做好分层培训,开展“一区一月一课”培训活动,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培训教育、公众论坛、广场咨询、现场交流、参观教育基地等方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明确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意义。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会同市教育局为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编写《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漫画书》20万册,为小学四至六年级编写《垃圾分类知识读本》7.3万册,为初中生编写《垃圾宝贝回家》7万册,为高中生编写《垃圾宝贝回家》6万册,编写《垃圾宝贝回家》手册6000册。
在统一垃圾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创新措施,鼓励和引导各个城市、街道、社区各出其招,提高垃圾分类的有效性。1.推行垃圾分类“实名登记制”(简称“分户制”)。即在餐厨垃圾专用袋上贴上户名,宣传监督生活垃圾分类。2.试试“编码垃圾袋”。即把条形码印在每家每户的厨余垃圾袋上,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分类质量进行跟踪、指导和监督。3.试点“垃圾不落地”。也就是说,有条件的小区,将取消垃圾箱,居民早晚直接将垃圾投入分类收集车。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垃圾分类的质量,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在全方位宣传的引导下,杭州市民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了解到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概念正在被普通大众接受,出现了从“我要分”到“我要分”的转变。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公众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度、支持度和满意度较之前均有所提升。其中,98%的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表示理解;81.15%的居民认为垃圾分类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89.60%的市民对政府推广垃圾分类的努力表示满意;93%的市民支持并比较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的效果逐渐显现。一是减量效应开始显现。实行垃圾分类后,主城区垃圾增长速度开始放缓。第二,资源利用更加有效。垃圾的理化分析表明,分类后的其他垃圾含水率为29.8%,比混合垃圾低23.5%。热值达到10600kj/kg,是混合垃圾的2.5倍,可大幅提高垃圾焚烧发电效率。三是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统计调查显示,“92.1%的市民认为餐厨垃圾分类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小区垃圾气味降低,小区环境卫生得到改善”;焚烧厂运行更加稳定,炉温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稳步提高。
几年的实践让杭州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宣传教育是先导。宣传教育非常重要,在整个垃圾分类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分,怎么分,让公众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增强垃圾分类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参与日常垃圾分类行动。
(2)培训指导是基础。依靠专业的垃圾分类老师向大家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是推广垃圾分类的基础。其中,巩固和培养社区工作人员、物业管理人员和志愿者的垃圾分类知识和理念,发挥他们在现场的说服和引导作用尤为重要。
(3)社区家庭是主体。社区是垃圾分类的具体推动者,其作用直接影响这项工作的成败。要鼓励和引导社区干部量力而行,不断创新措施,提高工作实效,自觉把垃圾分类工作推向深入;家庭成员自觉垃圾分类是垃圾分类成功的关键,工作重点应放在引导居民自觉分类上,提高垃圾分类质量。
(四)评估和监督是手段。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仍然缺乏有效的手段来约束垃圾不分类的行为。通过市到区,区到街道,实行分级考核监督,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要通过改进考核方式、科学设定考核目标,鼓励城区、街道、社区重视垃圾分类,努力做到垃圾分类真实、实用、到位。
(5)坚持不懈是关键。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其效果并不局限于一段时间。“坚持”是垃圾分类实现目标的基础。政府应该长期专注于垃圾分类,通过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建立起公众对“垃圾分类”的信心。2011年4月7日,《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正式生效。广州成为中国第一个为城市固体废物分类立法的城市。这项工作的目标是实现垃圾分类率50%,资源回收率16%,资源化处理率90%,终端处理率不到75%,无害化处理率85%。2012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根据规定,广州的生活垃圾可分为四类: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分类将贯穿于垃圾产生、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全过程。
2065438年7月19日,广州市城管委公布了各镇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最后期限,其中全市131街道为2012年底前,其余35个镇为2013年底前。同时,市城管委还要求用两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整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
根据“三年内实现垃圾处理突破”的目标,广州也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2012年,A类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生活垃圾分类达到普及阶段,50%的街道达到全面实施阶段;B类,完成全街道推广任务,生活垃圾分类达到初级推广阶段,30%的街道达到普及阶段;C类,年底前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达到推广初级阶段,20%的街道达到推广初级阶段;D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开展乡镇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2013年,我市全面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A类16街道中,80%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B类,50%的街道达到普及阶段;C类,30%的街道达到晋升初级阶段;D类,65,438+0,000%的镇开始推广生活垃圾分类,50%的镇达到推广初期。
据了解,到2015,全面实施A、B类街道,建设示范区;并且C类街道有一半达到普及阶段,D类镇全部达到普及初期。65438-0999,上海市市容环卫局编制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实施方案》,首次按照“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确定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开始。2010上海市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本市生活垃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胡夫发[2065 438+00]9号),明确推进生活垃圾全流程分类。2012 1月,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和市绿化市容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指南(试行) >的通知》(胡建交联[2012]27号),明确了分类标准、收集容器设置、分类标识等规范。2014年2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胡付领[2065 438+02]14号)(以下简称《办法》),确定了新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意味着上海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进入法制化新阶段。